音乐教学的浅思

时间:2022-10-29 08:29:22

音乐教学的浅思

一、缺乏时代性的课程设计

随着网络媒体及信息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卷入了我们的生活和视线。现代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捷、精力充沛,对流行歌曲大为热衷,但现行音乐教材中,经典音乐作品选用得较为充分,而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还是比较少,堵塞了学校音乐教育向社会生活吸取营养的渠道,剥夺了学生感受丰富多彩音乐生活的权利,减少了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二、脱离生活的课程教学

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培训的音乐教师,侧重追求音乐学科教学的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在教学上过分注重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使得音乐教育几乎成了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工具,内容偏多、偏难,使得学生在本应感到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感和成就感,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和不良的音乐学习效果。

三、偏离学科特点的课程整合

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但当前许多音乐课为了突出课程的综合,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原则,把音乐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淹没了音乐的学科特点。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本人着力探究如何转换教育旧观念、旧模式,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置身于课堂教学,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探索和实践的体会:

1. 牵手流行音乐,激活音乐课堂

面对铺天盖地的流行元素,我和许多音乐教师一样,常常会面临许多尴尬与无奈:学生唱课本歌曲时萎靡不振,而唱流行歌曲却有滋有味;听到莫扎特、贝多芬、阿炳也会偶尔黯然神伤,但却不像对流行歌手那样如数家珍。既然流行音乐“撵不走”,我们音乐老师不如在教学中把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相结合,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传递音乐知识。譬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京剧的讲授中,我尝试性地将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我寻找到一条纽带将现代的中学生与古老的京剧紧密的联系。我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选择了李玉刚的当红歌曲《新贵妃醉酒》。果不其然,学生反响热烈,流行音乐的注入,给原本传统的音乐课添加了时尚元素,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强、热情更高,表现力、创造力也得到了明显的促进。

2. 引进数字化教学,丰富音乐课堂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学习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为了调动起学生融入课堂的主观能动性,我注重引进数字化教学,以丰富的形式带动课堂的气氛。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即是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应用交互性自然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大学生的知识密度,扩大知识视野。譬如:在教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前,我发现学生们最想知道的是瑶族人的服饰、美食、民族风俗人情等,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以往先分析曲目再教学的过程,而是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瑶族风俗民情作为导入,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走近音乐”与“走进音乐”。

3. 善用评价机制,点燃音乐课堂

鼓励性的评价是提高学生自信心和表演欲的重要方法。故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经常注意观察学生,尽量发现每位同学的优点,并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让学生独唱或独奏表演时,不要给她们提过多的要求,让她们放下包袱,排除心理障碍,只要她们参与表演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她们在音乐课中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一点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她们树立信心,为今后的学习和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无声优美的体态语言胜过很多说教。 “大拇指效应”是音乐教学中最为简捷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方式。

上一篇:语文自主建构型预习活动模式初探 下一篇:中职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