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29 08:11:2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策略初探

摘要:文本延伸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将解读文本的视角延伸到文本以外的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解读文本,深入把握文本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教学策略

文本延伸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文本为中心,将解读文本的视角延伸到文本以外,使解读阐释呈现出再创造特点的教学方式。文本延伸强调从文本题材、写作特色、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延伸,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文本内涵;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多维度延伸,以期在丰富学生感知信息和思维层次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文本延伸策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延伸,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把握,从而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一.合理把握文本延伸的时机策略

文本延伸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需求,设计合适,恰当的延伸方案。教师应将文本延伸溶解在课堂教学的每一处,每一个细节中,随时随地都引入文本延伸的教学策略,正确的应用文本延伸,具备随机性,灵活性等特点。教师应合理的把握文本延伸的时机。首先,把握好课前延伸。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本知识,在课堂上更快的理解教材的内容,更容易深入的理解教材上的文章深层的含义,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了解课文的相关知识,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给学生储备足够的期待视野,也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前树立一种阅读需求和阅读欲望。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前延伸充分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可以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打基础,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控制,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尽量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应充分使用延伸的方法,通过充足的课外延伸教学资源,与教材相互渗透,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想象力,一定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和教师自身的理解去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去替代学生的思考结果。最后,把握好课后延伸。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很难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因此,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做好课后延伸,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详细介绍这些名家名著的背景,历史意义,文学价值,引发学生扩展阅读是欲望,扩充学生的阅读量,累积学生的文学素材。

二.正确把握文本延伸的维度策略

(1)正确把握知识维度及语言维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把我知识维度,语言维度,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强化对语言知识的灵活应用。教材中的作品虽然多数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利用教材,深入研究,开发教材内容中知识的多维性。其次,教材中所节选的作品内容,基本上语言文字优美,用词绝妙,写作独特,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知识的维度上出发,深入理解这些相关的写作方法,写作过程,写作价值,语言应用目标,形成,听说读写多维度的延伸训练,使得学生在延伸的过程中能够掌握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绿》等,并通过比较其语言特色,提升学生语言品读、欣赏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绿》等,并通过比较其语言特色,提升学生语言品读、欣赏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2)正确把握情感维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对教材的情感体验,仅仅是按照标准答案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固化了学生应该有哪些体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应从情感维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插入情感体验,真正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将学生的情感体验灵活的融于课堂教学中,就能大幅度提升语文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学习环境,从情感上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主动挖掘作品中隐藏的人文内涵,在语文阅读中体验出真实的情感。如教学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先播放钢琴曲《爱的纪念》,渲染课堂学习情绪,让学生在充满爱意的氛围中学习课文,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从而实现情感的延伸拓展,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3)正确把握思维维度,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思维维度的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思维力,想象力。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实践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多层性,多维度性,比如想象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发散思维,换位思维,多角度思维等等。要使得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频繁的思维可以促使大脑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就能更加容易的接受外界知识信息,更加容易从本质上发现问题,探究原因。如教学鲁迅《孔乙己》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另一作品《祝福》,并通过比较其异同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维度。如:(1)导致两位主角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在《祝福》中,作者的交代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死,但在《孔乙己》中的结尾对孔乙己的死却未做明确交代,你认为孔乙己的最后结局是什么?通过联想,比较,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又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涵义。

上一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专项训练(四) 下一篇:带着镣铐跳舞——浅谈江苏历史教育的现状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