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自我,止于至善

时间:2022-10-29 05:50:52

和谐的自我,止于至善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会导致中学生精神困扰,出现种种心理障碍和危机。自1999年8月13日我国教育部提出《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人们对“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开始予以关注。在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本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规避学生的心理问题,即用本民族的儒学文化去规避和化解。接下来,笔者就儒学文化中的思想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

一、厌学VS“游于艺”——找回学习上的至善信仰

1.厌学现状分析

案例:高一学生刘某,近一段时期因沉湎于电脑游戏而学习成绩下降,父母尽管采取劝告、限制等措施,但刘某仍痴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其突出表现就是厌倦学习,缺乏学习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做出了以下努力:(1)寻找逃避学习的心理根源;(2)帮助其制定保证学习的协议和措施:(3)帮助他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知识的学习成为每个人进身立世所需。然而厌学却成为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其现状令人堪忧。从厌学产生的原因来看,中学生厌学大致归为客观环境导致和个体因素两大类,其中以客体与主体综合作用导致的厌学最为普遍,单亲离异子女厌学、网瘾厌学、贫困家庭意志薄弱厌学、早恋厌学等类型更应该值得关注。如何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当前教育者必须探索的问题,也是21世纪人才素质教育的热点。

2.规避之道——游于艺,乐于学

厌学心理最为直观的表现是以学习为苦役,导致学习目标的丧失。作为一名教师,引导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是消解厌学心理的必然途径。个体学习本来是探索未知、获取知识的快乐过程,是一种幸福的心灵之旅。孔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在掌握“艺”的技巧时,从驾御客观世界的进程中获得身心自由,达到一种“游”的自由境界。今天的教育者继承儒家“游于艺”的“乐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变“知学”为“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知学、好学、乐学三种学习境界中,知学是仅依靠认知因素驱动的学习,后两者则是情感因素激励下的学习,“乐”与“好”相比,在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方面更胜一筹,有陶醉其中的情感效果。教师应增加课堂意趣,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从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2)讲究启发之道。乐教要讲究启发,这是乐教转化为乐学的具体方法。只有师生融洽、学习轻松、独立思考才是最好的启发教学,即“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讲究“亲生”之道。怨师是厌学的不良因素之一,其中有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的原因,也有教师人格魅力不够的因素,学生厌学有一部分从不喜欢授课教师开始。从《论语-侍坐》章其乐融融的孔子讲学图可以看出孔子“亲生”的人格魅力。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充当着尊长和朋友的双重角色,教师应讲究“亲生之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成为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总之,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游于艺,是孔子对学习追求的高度浓缩,是我们今天教育应当遵循的理想原则,也是中学生走出厌学,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所应努力探索的教育之道。

二、抑郁VS乐处——追求精神上至善丰盈

1.抑郁现状分析

案例:一位同学存在典型的抑郁症而且持续多年,突出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和对生活的无意义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抑郁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伴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认知心理学用习得无助和归因来解释抑郁,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中学生“心灵环保”这一问题。

2.规避之道一——乐处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乐感文化是世界三大重要文化之一。儒学的“孔颜乐处”是中国这种“乐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孔颜乐处”为否定自身价值、精神抑郁无助的中学生提供了克服精神抑郁、成就人生价值、实现心灵和谐的思想借鉴和精神滋养,也为当今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精神情感的自我定位提供了参考。

3.规避之道二——诚、仁、乐

(1)诚。中学生走出抑郁阴影、实现身心和谐,源于真诚。真诚才能尝到自我和谐和与人相处的快乐。一个有着真诚的责任心、屏弃功利色彩、坦荡真诚的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远离焦虑、嫉妒、孤独、自卑、自私等诱发产生抑郁的心理,达到和谐融洽的交往境界。

(2)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说:“仁,人心也。”儒家的仁,我们可以理解为包容、博爱、克己和善于体贴别人。教育作为一种播撒爱的活动,教育者的博大仁爱精神是其天道职责与自身发展的贯通合一,无疑也是帮助中学生走出抑郁的一剂良药。

(3)乐。中学生如若志于诚、仁之道,就可以从根本上规避邪恶,亦可规避抑郁。若拥有内心诚实无欺,待人如己,以心体人,将个人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胸怀,就会达到和而乐的理想境界。

总之,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进行儒家文化情结的教育,使他们独处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同学处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与师长处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心灵平静快乐中乐而忘忧,何来抑郁?

三、叛逆、自我中心VS修身——塑造至善之品格

1.叛逆、自我中心现状分析

案例:一位高二学生说高一时在一次单元测试中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十分气愤,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凡是英语老师的课都不专心听,结果成绩一落千丈,而如今悔不当初。

叛逆心理是指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自我中心是指过于关注自身的状况,别人很难进入其内心世界,在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唯我独尊,唯我最好。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如今的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在强调“人本教育”的今天,教育者结合儒学修身之道来规避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十分必要。

2.规避之道——修身

儒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人学公式中,明确把修身概括出来。提高自身思想品格、实现人格完善是修身理论的体现。“修身”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的调整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育者可以吸收借鉴。

(1)做到品学不离。学习要先学做人,时下之人自我膨胀,妄自尊大,甚至道德败坏出现犯罪。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品学不离的育人原则。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理想的人格典范是既有文化又人格高尚的人,曾参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试图以君子的养成来辅助仁的修养的实现或者是将仁的高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君子人格上。这一点启示我们在中学生人格培养中,尤其是对待叛逆和自我中心的问题时要肯定学生的内在诉求,对中学生的教育要将德育摆在重要的地位。

(2)“三省吾身”的理性精神的确立。修身不能浅尝辄止,要有厚重的思想积淀才行。“每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自我反省,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纠正,才能达到相对的尽善尽美。针对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需要培养这种自省的理性精神,从而使中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

(3)己立立人,达己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教育者和学生都需要培养和完善自我伦理道德情操,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关怀。《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身者”“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正己正人,教育者以身作则,在践行中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自然会受到教育者的学问和人格修养的熏陶,叛逆与自我中心就能得到理性的审视和规避了。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呼唤教育者的有所作为,底线伦理的浅层规避的弊端迫使我们有必要对中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生若能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教育者若能身体力行、精益求精,用达观积极的儒学精神规避中学生的心理危机,那么快乐、健康、和谐的自我有望生成。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实验中学)

上一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道德情感培养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