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多轨制贸易政策的动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10-29 05:07:24

美国多轨制贸易政策的动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本文结合美国的贸易战略分析了美国贸易政策由多边主义转变为多轨制的内因和外因,认为美国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其贸易转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多轨制 多边主义

贸易自由化运动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待的自由贸易,但今天的贸易的确比以前自由了很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逐渐由主张“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转变,相应地,其对外贸易政策也由“多边主义”变为了“多轨制”,即“以多边主义为主,兼顾地区主义、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且常常是以地区主义、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推动全球多变贸易自由化谈判进程,并借此增进美国在全球多边贸易中的贸易利益”。我们有必要发问,为什么美国作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多边贸易体系的缔造者,多边贸易活动的受益者,要主动改变其所一贯奉行的多边主义贸易政策?又为什么要由多边贸易政策改变为多轨制贸易政策?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贸易政策的取向和制定大有帮助,也对我国下一步的对外贸易走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理解美国的贸易战略

研究美国的贸易政策,必须要了解美国的贸易战略,而美国的贸易战略又与其国家战略密不可分,并且归根结底,取决于美国自身的经济和贸易结构与发展状况。

一方面,美国的贸易战略服从于其国家战略。美国的国家战略包括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和意识形态战略。老布什于1990年提出,美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在于构建世界新秩序。因此,一些人认为,美国之所以再次挥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皆因其政治、军事、意识形态之所需。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却不是事情的本质。

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战略也是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贸易有利于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实现美国主导世界事务的整体战略。克林顿政府曾提出美国贸易战略的四大目标:一是旨在建立一个平整的运动场,消除民族国家市场中阻碍全球贸易的公共政策;二是签订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全球性部门自由贸易协定,并在将来发动更广泛的多边贸易谈判;三是在劳工和国际环境问题上就国际合作的恰当行使达成国内或国际间共识;四是在与美国毗邻的三大地区――美洲、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通过签订与各地区相适应的地区协定和双边协定,建立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联系。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了美国贸易政策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即美国贸易政策的理想是实现全球的自由贸易,而实现其的务实手段就是多轨制的贸易政策。

长久以来,作为信奉市场经济的国家,自由贸易一直是美国政府的政策价值取向。但贸易自由化是一种理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实很难达到。故而,美国将多边主义作为一个现实可行的政策目标,主导着全球的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可问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竞争力的衰弱和日本、德国及东亚的崛起,多边贸易谈判不仅进展困难,而且美国也从中获利甚微。这就决定了美国将多轨制作为其一项长期的贸易政策。这样做既可以保证美国沿着其自由贸易的理念推进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建设,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二、美国为什么要改变贸易政策

1、内因是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

美国之所以改变其单一的多边主义贸易政策,根本原因在于其贸易结构的变化。历史上,美国的贸易结构发生过两次结构性的变化,在1930年以前,美国的出口基本上以初级产品为主,其与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进行的基本上属于垂直贸易。相应地,在政策上,美国也采用“保护幼稚工业论”的贸易保护政策,1875―1913年间,当英国的平均关税为零的时候,美国的关税水平高达40%。

但是从1930年开始,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了50%,这标志着美国进入现代贸易国家的行列,与欧洲国家开始了水平分工。从1930年到1970年间,美国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出口产品也集中在钢铁、汽车、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上。与此相应,这时的美国需要的是打开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保护幼稚工业的做法使得美国不仅幸运地避免了“荷兰病”的发生,而且借助两次世界大战成功变为世界工业强国。从1930年开始,美国放弃了保护主义,转而倡导自由贸易,并成为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领导者。

但从1970年起,在美国的出口结构中,消费品、资本品和高技术产品超过了50%,与此相伴的是制造业的“衰落”。衡量一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相对价格,即我们认为竞争力是价格的函数,并且两者间呈现反向关系,如果出口产品的价格越高,则这种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弱。根据彼得・H・林德特(Peter H.LINDERT)的计算,以美国和日本为例,1956年日本与美国的钢铁价格比是1.2,而到了197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0.73。20年间,美国在钢铁行业的竞争力明显下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汽车、纺织等行业。

2、外因是世界局势变动与贸易条件恶化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从此美国面对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经济局势。一方面,美国的经济比以往更加依赖于国际贸易,但是GATT的削弱、东亚四小龙的崛起和石油危机带来的滞涨与汇率波动都使美国的经济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处于冷战中的美国,在与苏联的力量对比中相对下降,伴随着欧洲的复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越来越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原因都导致了自1971年以来美国的贸易条件开始恶化,其贸易账户也从1975年起开始出现逆差并持续扩大。

贸易条件恶化使整个国家的利润受到影响,出口衰退又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而此行业的工会力量往往又比较强大,在众议院中有许多代言人,故而更容易影响政府的贸易政策倾向于保护主义。这也直接导致了从1974年开始,美国渐渐放弃了其纯粹多边主义的主张,转而向多轨制贸易政策转变。

三、美国为什么要实施多轨制的贸易政策

既然自由贸易已对美国不利,那美国为什么不放弃其多边主义的贸易主张而完全转向保护主义,为什么又要实现多轨制呢?这必须从多轨制政策的各个组成部分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1、美国为什么不彻底放弃多边主义的自由贸易

首先必须要问,自由贸易损害了美国吗?2004年,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美国经济展望》上发表了他人生最后一篇重要的文章――《在李嘉图、穆勒理论视野下,辨析当今主流经济学家所支持的全球化主张》,在该文中,萨翁详细论述了由于其他国家的技术变动而导致美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的确使美国的福利有所下降,但即使那样,也比没有贸易时要好。换言之,自由贸易并没有损害美国的利益,尽管看起来现在美国的福利较之过去有所下降,可是如果搞纯粹的保护主义,结果只能更糟。而问题在于这种贸易条件的恶化必然会对一国内部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分配造成影响,即一部分人会从中获益,而另一部分人则会遭受损失,实际收入降低的必然会反对自由贸易,从而形成保护主义集团。

2、美国为什么要搞单边主义

来源于实际的观察发现,美国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的指向基本上是出于保护国内弱势产业的需要,如农业、林业和纺织工业等。例如,2002年对加拿大进口木材实施27%的惩罚关税;通过农产品补贴法案;2005年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等。此外,单边主义有时也被用作为反恐斗争的需要,与国家安全战略和意识形态战略联系起来。

3、美国为什么搞双边主义和区域主义

双边主义政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作为多轨制贸易政策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多边主义框架的重要补充。这是因为,第一,多边谈判进展极为艰难和缓慢,WTO现在有149个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属性与利益诉求差异极大,国际多边谈判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第二,一旦自由贸易的主张有所松动,就很容易引起新一轮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经典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关税壁垒对大国的福利影响并不确定,所以美国很难确保各大国不会重操关税的大棒,同时,各种非关税壁垒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层出不穷,这些都需要用双边主义战略去协调。第三,区域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因为,首先,地理上离得近的国家更容易发生贸易;其次,自由贸易区更容易产生规模效益,会带来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再次,这也是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水平分工兴起的必然和垂直分工的必要。

更进一步说,全球化浪潮促使我们思考贸易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两国要素禀赋不同且不可流动基础上的。禀赋有差异,所以有交易,交易强化了这种差异,就造成了分工。可在全球化的今天,区域间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得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要素流动与贸易流动便可相互替代了。例如,加拿大90%的人居住在距离美国160KM范围内,NAFTA的建立可以使要素流动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促进两国的经济福利。

四、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应该深入思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甚至建国60年的贸易发展历史做系统的梳理,且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除了关注政策和政治因素外,应更多地与我国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结合起来,以求得到事物的本质。

第二,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要素流动成本足够低,则传统的货物贸易必然面对巨大挑战。我国应该使用广义的对外贸易的概念,即包括国际投资、国际工程承包、国际金融、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文化贸易等在内的大贸易观念。

第三,分析美国情况发现,1930年代以前,虽然其出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但却并未患上“荷兰病”,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方面,其原因大概是美国一方面由政府出力保护和培育幼稚工业,另一方面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警惕不会在全球分工的今天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

第四,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决策要更多地关注贸易条件的变化,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尽量降低只看表面现象对正确决策的干扰。

第五,我国需要制定清醒而明确的贸易战略,且将贸易战略与国家战略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战略引领贸易战略,同时利用贸易战略促进国家战略的实现。

第六,重视受到外贸冲击部门职工的利益。美国由于注意保护钢铁业、纺织业工人和农民的利益,从而使整个国家的福利曲线上移,因此保护了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马丁・菲尔德斯坦: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Geza Feketekuty and Bruce Stokes,Trade Strategies for a New Era:Ensuring US Leadership in a Global Economy[R].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Inc,1998.

[3] 彼得・H・林德特:20世纪美国的对外贸易和贸易政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区域合作中信息化平台的地位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