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内涵:电影色彩的两种审美向度

时间:2022-10-29 04:00:33

形式与内涵:电影色彩的两种审美向度

[摘 要] 电影色彩的审美领域在创作者的丰富艺术构想与实践中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色彩在影片中既参与画面视觉风格特征的塑造,也是一种重要的内容元素,是影片内涵构建的重要语言。色彩的这种多元艺术功能对于影片艺术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包括了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涵盖了具体的内容,两者相互渗透、影响,从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客体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与心理认知层面。本文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电影色彩在电影中的独特审美特征。

[关键词] 电影色彩;形式;内涵;审美特征

在现代电影创作中,色彩设计是实现影片审美价值的重要一环。影片色彩是生活中色彩的艺术升华。色彩即语言,色彩即思想,色彩即情绪,色彩即情感,色彩即节奏。总之,色彩必须成为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创造情绪意境、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1]色彩在影片中不但承担着配合画面再现客观现实的艺术功能,其更多的审美领域在电影创作者的丰富艺术构想与实践中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色彩在很多影片中都显示出其相对独立与鲜明的艺术形象,也成为许多电影艺术家创作个性与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色彩在影片中不但参与画面视觉风格特征的塑造,也是一种重要的内容元素,参与到影片内涵的构建当中。色彩的这种多元艺术功能对于影片艺术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包括了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涵盖具体的内容,两者相互渗透、影响,从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客体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与心理认知层面。本文从形式与内涵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电影色彩在电影中的独特审美特征。

从形式上看,电影色彩的审美特征首先体现在对影片自然、真实的视觉风格构建。这种真实不仅指生活的真实,更强调艺术上的真实。这是一部影片能为观众所接受,具有视觉魅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波兰斯基的影片《钢琴师》运用了朴素、真实的镜头语言,向观众讲述了二战时期犹太裔钢琴家斯皮尔曼挣扎求生的故事。影片色彩简单质朴,令人感受到浓郁而真实的历史气息。导演通过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切换实现了时空的转换,将观众自然地带入到那段过去的历史时空当中。影片开始是斑驳的黑白画面,镜头聚焦在波兰首都华沙的广场上。摄像机以各种角度和景别展现了人们悠闲、宁静的生活状态。当切换至斯皮尔曼的钢琴演播室时,画面转为彩色,关于主人公的故事也正式开场。这种色彩的切换既帮助观众自然而然完成了时光跨越的心理过渡,也带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此外,这部影片的创作者还通过同一场景的色彩变化,展现了在战争的阴影之下,一个城市逐渐由繁华蜕变为一片残垣断瓦的经过。导演在这里利用环境色彩对建筑进行了映衬与烘托。影片伊始的黑白色、德军入侵后的青灰色以及战争结束时的白雪皑皑,使观众亲眼见证了广场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由完整到残破的过程。这些色彩真实、自然,看不出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但事实上,它们都是艺术家精心选取与设置的结果,其背后潜含了浓郁的艺术色彩,体现出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巧妙融合。

其次。色彩的形式美感还体现于其色彩选择与表现上的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上。这种形式特点不但带给观众以协调、丰富的视觉审美享受,也有利于影片画面形成统一、凝练的视觉风格,进而留给观众以个性化的深刻视觉印象。如,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在影片中,通常会运用一些主打色调,通过与自然光、自然景物之间的相互映衬而构成一幅幅具有浓郁印象派意味的画面。《情书》的白色、《四月物语》的粉红色、《梦旅人》的黑色等都赋予了影片以鲜明的视觉个性。主色调在不同色彩的搭配映照下,带给观众以清晰醒目、和谐自然的形式美感。如,1995年的影片《情书》中,电影创作者以冬季为背景,白色为主色调。白色的雪地与散落的雪片、白色的群山、女孩子们白色的校服、白色的窗帘与白色的蜿蜒着的小路,构成了影片清新、纯美、含蓄的视觉形象。当得知真相的博子站在丈夫遇难的大山前用力呐喊“你好吗?我很好”时,白色的雪地与灰白色群山的远景相互映衬,而阳光从画面左上方倾照而下,将几抹白云染成淡淡的、泛着光的粉色。这种光影的色彩搭配效果很好契合了影片情感氛围的高潮,犹如画卷一般定格在银幕上,带给观众难以忘怀的视觉审美体验。

最后,流动性是电影色彩表现形式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典型特征。流动构成了色彩的节奏与变幻性审美特色。一方面,色彩的流动性特征能够带给画面以节奏感,令观众清晰地体验到电影时空的流转。影片《诺丁山》中的色彩蒙太奇,使主人公在不到一首歌的时间中,走过了四季轮回。主人公走过的街道两旁不断出现各种忙碌的人们,色彩从明媚翠绿、缤纷多姿,到萧瑟单调、白雪皑皑。随着主人公的脚步再次回到初始的面貌。这种色彩的变化是一种常见的时空扭曲艺术手法,造成了影像时空飞速转变的动态感与梦幻意境。另一方面,色彩的运动变幻也可以完成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切换。如影片《黑天鹅》通过色彩的变换表现了女主人公妮娜在真实与环境之间的困惑与挣扎,表现了现实的自我与潜在的另一个自我的交替隐现。妮娜练舞时穿的上衣从白色变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由粉色变成了灰色。服下致幻药物后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彻底变成了深灰色,[2]表明了其另一个自我的逐渐苏醒与显现。

可见,色彩在影片中的表现形式是极其丰富和富于变化的。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决定观众视觉审美体验的质量,形成电影画面的视觉风格与艺术特色。此外,色彩对电影具体内涵的构建与完善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色彩的这一审美特征既可以视作其基本的美学功能,也可看作是其审美表现力的深化。

色彩在影片中不仅能使观众产生感官愉悦,而且具有其内容性。这对于诠释影片内涵、推动影片情节展开等都是重要的。在现代电影艺术中,色彩首先是单幅画面的色彩呈现,通过对画面进行组接形成场景色彩,再由场景结构出具有统一和谐的色彩基调的影片。[3]色彩在影片中的表意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客观色彩的真实反映,从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对色彩进行主观渲染,可营造出超现实的意境,从而促进影片情节的展开。

首先,色彩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贯穿影片的色彩基调,可确立影片叙事的风格。色彩有冷色和暖色的区别,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如红色使人产生昂扬的激情,而蓝色使人沉静。一部影片总的色彩基调,就是长时间作用于观众的片中色彩,使观众处于受色调影响的观影状态。由此可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感,也对影片的叙事风格起到奠定的作用。以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为例,影片讲述了周慕云和苏丽珍婚外恋的暧昧故事。片中整体以灰暗色调为主,且夜晚和室内的环境居多,就算是在白天的室外,通常也没有明亮的光线。观众观看影片时,其感觉就如片中对白——“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来欣赏影像,片中那带有几分落寞、几分忧伤的暧昧情调,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观众。整体灰暗的色调也令影片中艳丽的色彩更加动人,而这缤纷的色彩正是来自于女主角苏丽珍的花色旗袍。影片从某种意义上成了苏丽珍的旗袍秀,她轻移舞步,曼妙身姿,摇曳的姿态配合不同色彩的旗袍,更加惹人怜爱。片中的一段经典镜头,苏丽珍被雨隔在回家小巷的屋檐下,周慕云顶着雨跑回去给她取伞,苏丽珍既不肯与他一起打伞走,也不肯拿着伞先走,就这样,两人在雨中的屋檐下相对。昏暗的光线,路灯发光的灯丝都清晰可见,两人的气氛有些尴尬,周慕云终于鼓起勇气表白了心中对苏丽珍的爱,但二人的结局仍是无奈放手。片中灰暗的色彩基调无疑为影片暧昧风格的确立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其次,对客观色彩的真实反映,是色彩表意的重要方面。色彩对真实生活的还原,传达出朴实的美感,吸引观众去认识、品味这种源自生活的、常常被忽视的朴素美。如霍建起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影片讲述了作为退休山乡邮政员的父亲带领接班的儿子重走那条翻山越岭的邮路的故事。片中的色彩贴切自然,将湘西的迷人风光展示在观众眼前。影片开头,儿子背着满满一大包邮件,准备出发。身后是青灰色的木质老房,灰黑的瓦顶,院子里青石板的地面,在接缝处已长出了细细的青苔。这是典型的湘西建筑,竹子围成的院墙,厚重的木板门掩映下,是一片绿意盎然。父子二人沿着狭窄的石头窄巷向山里进发,小巷中的石头泛着青灰色的亮光,巷子两边的灰色砖墙,青苔已从墙根儿向上爬了有半米来高,显然是气候常年湿润造成的。在灰蒙蒙的山色中,二人跨过石拱桥,沿着绿油油的稻田和原野中的土黄砂石路,向着遥远的天际迈进。片中有一段大全景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侗族姑娘和父子俩在曲折的田间小路朝前走,画面满眼是绿色,人和狗成了中间点缀的几点,而纵横交错的小路将田块分割,就像一幅巨幅的绿色地毯铺展在天地之间。在这一路绿色的洗礼中,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淳朴和敦厚,继续着父亲未竟的事业。朴实的色彩美丽而又迷人,在绿色的山野中,观众跟随镜头的视角,心灵也受到了净化。

最后,主观渲染色彩营造出超现实的意境,可有效促进影片情节的展开。张艺谋执导的《英雄》中,通过对场景色彩基调的转换,完成了对影片叙事的推进。张导对色彩的处理,完全超越了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描摹的目的,色彩意象叙事和传统美学风格使《英雄》在视觉上既绚丽多彩又精致典雅,它体现了张导对电影“影像本体”的重视。[4]片中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物的视角,比如秦王的视角就以蓝色为基调。在秦王的视角中,长空甘愿为无名创造刺秦的机会,在棋馆一战中故意输给无名。而残剑、飞雪也是抱着同样的目的。而秦王幻想的无名、残剑之战,则在蓝色的笼罩之下,充满了飘逸与孤寂。湖面如镜面般,蓝天、白云、亭台如虚幻般映衬在水面上。残剑和无名如翩翩惊鸿在水面上掠过,刀光剑影倒映在水里,二人的打斗因残剑的主动放弃而结束。蓝色代表着冷静、沉着,同时作为一种冷色,它还代表着孤寂。孤傲的秦王分析着无名、残剑、飞雪、长空等人的真实故事,主观渲染的颜色将秦王视角的叙事有效地分离出来,也令观众对叙事的发展更加清晰。

综上,色彩在电影中既有形式美,又有内涵美。形式美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使观众沉浸在色彩所编织的时空中,享受观影的视觉。内涵美创造优美的色彩意境,使观众品味到影片的文化内涵。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电影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色彩在形式与内涵上的深度,可使影片不仅看起来优美动人,回味起来也是意境隽永。

[参考文献]

[1] 林洪桐.银幕技巧与手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2] 侯贺英,么会玉.浅析电影《黑天鹅》中色彩的变幻与流动[J].电影文学,2011(17).

[3] 徐恩玉.电影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与艺术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 苏美妮.从《红高粱》到《英雄》——论张艺谋文化电影的俗雅之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作者简介] 梁哲(1981— ),男,河南洛阳人,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平面广告设计。

上一篇:你离高薪有多远? 下一篇:吃香椿等于吃“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