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美在形式”

时间:2022-03-14 02:37:18

摘 要:“美在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作为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指出了此思想中存在的谬误。

关键词:美在形式;内质;谬误

“美在形式”作为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从古希腊早期一直到后现代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都层出不穷,而今天站在科学主体论的思想基础上,我们将用科学整体的目光来对这一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

一、“美在形式”之说

“美在形式”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们认为,美是形式,他们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种和谐就是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确定的事物。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

在康德那里,我们也找到了“美在形式”的思想踪影。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把他的注意力首先放在引起美感的对象的形象显现形式上,认为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内容意义;他认为美感产生于主体对个别对象的形式的观照,从而得出了“美在形式”的结论。

在现代,贝尔就提出了“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他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他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美在形式”的问题一直是重要的同时也是颇具争议的问题。而从今天现代的观点来审视这个思想就会发现,它是缺少着科学性的,是不妥当的,因为没有纯形式存在,也没有形式美。

二、对“美在形式”观点的反驳

现代美学是有着种种矛盾的,就在康德那里,他提出“美在形式”,又提出“自然美”,这两者就是矛盾的。康德认为美在形式但又十分看重自然的美,但自然的美却不在于形式,自然是没有形式的,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直接的会感受到它的美,而不是感受它的形式。自然物是溢出形式的,根本不服从于人的“形式感”,自然以自身“内容”直接能打动人、征服人。就像鲜花野草一样,它们以其自身的鲜活的朝气、生命的气息、欣欣向荣的美感打动人,而并不是单纯的就靠它们的形式来让人们产生美的感受。其次,“美在形式”这种观点认为,美与事物的实存无关,与内容无关,只与形式有关,美只是形式美,从当代美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思想是必须要受到质疑的,我们必须用科学整体的思想来甄别这种观点。

(一)形式不能脱离内容而独立存在,外形和内质是统一体,不能将其分开。“美在形式”就是把形式对象化了,而并没有看到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容和形式所构成的,二者不能分裂开来看。形式是不能脱离内容而独立存在的,外形和内质是一个统一体,不能随意将其分开。而“美在形式”之说犯的错误就是将二者分裂开来,单单只注意到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不免犯了主观性的错误。说美在形式,就是说形式是美的,而内质就不包含在里面,所以单单就只是形式美,这种说法未免偏颇,就像我们在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也许在观赏时,我们更多的欣赏的是它的线条、笔法、结构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作者的性情、思想以及博大精深的精神在里面,那么这些书法作品也就只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白纸黑字”而已,但是王羲之的书法正是因为有了其特定的内质在里面,所以在书法形式具有美感的基础上,他的作品才能被后世传承至今,也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同样的,人们在制造用于观赏以及摆设等等时候用的“假花”时,人们所生产制造出来的不仅仅是花的形式,而是在生产中也加入了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思想在里面,所以“假花”尽管有着与“真花”同样的形式,但是却能够得到很多人的青睐,这就是因为它所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形式,而是因为它是被人们生产出来的外形和内质的统一体,人们在欣赏时,不仅是被形式所吸引,同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审美感受,加之自己曾经看“真花”时的审美经验,这样才让“假花”获得自己真正的审美价值。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单纯的只看到形式,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美在形式”就是把形式对象化了,并没有看到整体。

(二)美不仅在形式,也在内质。

我们都强调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美在形式”就是片面的谬误。就拿英国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克莱夫・贝尔来说,他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所认为的审美情感也是仅由艺术品的形式唤起的情感,而并不是由艺术品的种种再现、表现和思想内容因素唤起的,审美情感只是纯然由对艺术的形式关系或形式意味的凝神观照引起的,这种感情不含任何教育、认识、道德、消遣因素在里面。他不仅强调审美情感的超功利性和独立自主性,更强调它的对象的纯形式性。换句话说,审美情感只同艺术品的纯形式关系或形式意味相对应,它只能由纯形式关系引起,也只有纯形式关系才能唤起真正的审美情感。形式以外的东西,只能激起我们非审美的生活情感。他还认为,比起一般人来,艺术家更能从形式中体验、感受到真正的审美情感。从这些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美在形式”是存在着这样的谬误的:它最直率明白的表达了彻底的形式主义的主张。它所强调美在于形式,而忽略了内质同样也具有审美价值,这种主张不但把康德以来反功利、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集中在一起,而且还使形式主义进入了一个与现实主义公然对抗的局面。强调美只在于形式,就是要把艺术品、自然物中一切现实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容剥离出去,只剩下孤零零的线条与色彩的纯形式组合,这是极其不合常理的。因为在欣赏那些让人产生美感的艺术作品、自然景物时,我们不单单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去欣赏它们的形式,更多的是因为在形式中,我们看到了内质,而形式与内质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和景物才是能够让我们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所以美不只在形式,也在内质,只强调“美在形式”,完全脱离了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了社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了人本身,这种思想带来的结果要么就会陷入模糊的循环,要么就会走向神秘主义,而根本不可能阐释清楚“美是什么”。

结语:

在美学史上有很多的思想和观点,我们不能一味的只知道吸收,也应该带着质疑的思想去看待这些问题,前人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历史是前进发展的,我们也应该学会用科学整体的方法来分析美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健夫.美学思想发展主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新课程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 下一篇:浅谈混凝土在公路桥梁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