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23:35:23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内容。部分论文选题不合适,所研究的问题范围过大,对于一篇仅需三万字左右的硕士论文来说,题目涉及问题大、多、广,反而哪个问题都说不清楚,造成论文内容宽泛,既没有进行深度系统的分析,也无法得出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深刻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论文"大而不实",小而不深",即论文选题过小,论文题目是学员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或生活区域的现实问题来设计的,这就需要学员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获取第一手资料,来作为论文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但事实是由于自身条件困难或对论文的不够重视而没能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结果导致论文既没有理论创新点也没有解决好实际问题,且对其他地区缺乏普遍借鉴意义。研而不究,有的论文整篇都是对调研或实验数据的简单罗列,并没有用相关理论或先进技术手段来进行分析,论文难度不够,内容不够饱满,不能得出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论文外在形式。学位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标准,以便保证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论文的学术质量。从现有论文样本来看,学生论文结构不完整、不严谨的情况仍存在,论文中缺少引言的、没有英文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过少的问题相对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论文整体结构排版缺发统一标准,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标注方式五花八门,论文中的图表、文字排列不符合要求,字体、字号等细节问题处理上过于随意;有的论文篇幅过短,内容过简单,达不到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应有的份量,且各部分内容繁简安排不当,主要内容不突出。

一、论文质量问题的原因探究

1.缺乏专门针对农业推广硕士制定的论文评审基本要求和指标

农业推广硕士在我国实行的晚,如何更好的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各培养单位都还在探索当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推论文,各自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可以执行的方案,不同类型论文在论文选题、论文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不明确,这既不利于培养单位对论文进行有效的评审,也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参照。很多农推硕士培养单位只是简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论文评审标准偏重于学术研究,不适合农推专业学位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特殊要求。因此农业推广硕士论文无论是外在写作形式上还是内在硬性质量上,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问题。

2.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位论文质量过程保证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作,学位论文的产出过程需要所有相关组织和人员的有效参与,才能保证论文质量。培养单位、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导师、校外专家与学生本人一起都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主体,但是实际上在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能有效参与其中的人员和参与人员精力的投入都是少之又少,论文偏差无法及时得到纠正,论文进程中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其次,从论文选题-开题-中期审查-论文答辩-论文评优与评估的过程中,论文质量过程保证的这些关键环节,还待更加严格的执行,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的状况还存在。

3.工学矛盾和异地教学矛盾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特殊身份问题,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脱离工作岗位,而且学员的学历背景差距较大,有的已经毕业多年才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相对于其实践工作能力,基础理论和外语水平相对较薄弱,因此学位论文的理论分析往往不够深入,论文写作能力稍差,参考外文文献相对有困难。此外,在职攻读学位,仍存在学习与工作的矛盾,论文写作时间难以保证。异地教学也给农推硕士的论文写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农推硕士的教学方式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授课,时间短且知识量大,学员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完全消化吸收,回到工作岗位上若没时间进行连续学习,势必将影响到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日后的论文质量。在论文撰写阶段,学员也不能脱产进行资料查询和论文写作,不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大量文献资源。对于论文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该如何构思,也无法得到指导老师的及时指导和纠正。论文中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更好的结合,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之间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1.明确农推硕士不同类型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

农推硕士学位论文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可分为不同的论文类型,如本文上述提到的应用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调研报告、农业政策研究等等,每一类型的论文在各自的选题、内容和写作方面都有各自特有的要求,因此从多方面、多角度找出依据,对农推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形式分类,并针对每一类型论文确定其基本的评审要求及详细的评价指标,对于规范农推硕士论文写作,提高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并严格执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保障体系

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对论文在整体上要达到标准做一个总的概述,并规定出硬性指标,如论文结构构成、论文字数等;学位论文的各块组成部分,从封面、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到致谢的要求,要做出详细的说明;论文的选题与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论文评审与答辩每个环节所要进行的程序和步骤,负责各环节工作的相关人员的职责,如何有效的执行,要有过程监督,保证落实到位。明确导师的指导工作,制定文字性工作手册。导师应参照工作手册,明确自身职责,在论文写作全程中都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互动,定期主动向学生询问论文进展情况,给予指导。组成专家小组,指导论文写作。培养单位聘请校外专家与学校指导教师一起组成评议小组,在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中期审查时,针对选题是否合适及论文中期的进展情况,给出意见,农推硕士在专家和指导老师建议的基础上,及时对论文选题和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做好质量检查工作。论文答辩前,交与有农业实践生产和管理经验的高级职称专家或校外理论水平较高的学者进行评阅,对论文选题的合理性、理论分析程度、创新性、工作难易度、技术方法的使用以及成果的效益性进行严格审查,合格后才准予答辩;答辩中的评审要严格,要有适当的不合格比例;组织学位论文评优活动,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意愿。建立论文信息反馈长效机制。管理部门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主动收集论文反馈信息,收集论文导师,校外专家和盲审老师的建议,并对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整合,应用到今后的论文指导与监督中;充分发挥农推硕士在论文信息反馈中的主体作用,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方便他们将自己撰写学位论文中遇到的问题及对导师和培养单位的意见反馈给管理部门,为今后做好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联合农业部门合作办学,完善双导师制度

农推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为农业应用部门培养人才,农业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学生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及时全面了解农业部门的生产和管理需要,适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通过更高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此外,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对农推硕士论文选题和论文成果产出形式的指引作用。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质量关,对论文选题和内容写作等理论上的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聘请校外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为第二导师,为论文写作提供具体技术指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情况,对农推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一些结论。农推硕士论文整体状况较好,但基于农业推广硕士在我校乃至我国起步较晚,在制度和规范的设计上还不健全等原因,论文在内在质量和外在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鉴工程硕士对学位论文的管理经验,提出农推领域应尽快制定论文标准细则和评价指标,完善论文质量过程保障体系并严格执行等建议。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农推硕士学位论文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论文质量定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在技术革命日趋显著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创造性、应用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产业部门、应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需要。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过小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1]。导致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尽管目前高校培养的大量学生更多地走入应用性强的岗位,但培养模式依然沿袭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惯性,导致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从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范围;认为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需要[2]。但是这一转变的实现,除了社会的需求等外部环境外,还依赖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建设,本文结合农业推广硕士多年的培养实践,对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一、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对的生源行业背景十分广泛,但其培养方向很明确,主要是为农业与农村管理机构、农业企业、农业服务等岗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一直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生源,这些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职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全日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源没有这样的优势。在生源缺乏职业经验而又要按职业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把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应用型高级人才来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少优秀教材与案例,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显著差别,有的培养单位甚至直接使用普通研究生的教材或将其简化后使用,或直接照搬国外案例或教材,这种做法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极易出现学术化倾向,与学术型人才教育难以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对其要有全新的认识,而且需要做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目前特别迫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认为必须强调综合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普遍达成这样的共识:农业推广硕士的知识结构应涵盖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和行为学等理论与方法。但是这种综合性并不是把不同学科课程简单拼凑起来就能体现,因为简单地拼凑不可能产生综合效果以形成培养特色。综合性体现着创造性,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形成综合性课程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如“农业推广学”就是体现应用性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农业科学、信息传播学、社会心理与行为学、组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形成了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方法,被评为农业推广领域的国家精品课程。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农业社会学”也是一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课程。农业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重新审视农业,综合了现代农学、农民学、农业经济学、制度学、组织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属于自己学科特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把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制定作为该学科的落脚点和归宿,使得这一学科具有了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每个专业学位类型都能够形成3~4门具有创新性且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对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创新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参与式教学方法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有效。研究者概括了参与式教学的许多特点,诸如参与性、互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开放性、激励性、发展性、反思性等[2],但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最基本的要点有三个:

1.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教育思想经历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以至于有学者认为问题意识是大学学科建设走出经院化的关键[3]。基于问题的探索、调查和发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核心价值的维系点,体现了由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的转移。问题导向是围绕实践中一些结构不明确的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解决方法而组织的,通过让研究生对问题的思考来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共同讨论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参与式教学中的问题导向有助于发展学生下列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发现、评价和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多种方式有效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成为终身学习者的能力[4]。参与式教学中的问题导向对研究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促使他们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以及注重政策研究是十分有效的。

2.平等讨论

参与讨论是参与式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无论是引导式讨论还是开放式讨论,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锻炼他们的交流技巧,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讨论的效果依赖于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因此,平等交流很重要。教师不仅要保证每个学生有参与讨论的机会,而且要创造争论与辩论的氛围。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总结归纳十分关键,一个好的归纳和总结不但可以引出或强调讨论的结果,而且可以保持研究生讨论之后继续探讨问题的兴趣。

3.可操作的程序

参与式教学包含了丰富的程序性知识与方法,如何提出问题,怎样开展平等的讨论,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等都体现在程序中。要求每个研究生都掌握参与式教学的程序,不仅能恰当地参与,还能够主持讨论,学会归纳和总结等。为了保证参与式教学顺利进行,恰当使用参与式工具是必须的。这些工具包括了诸如问题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分析程序,也包括了展示软版、活动卡片等辅助设备[5]。为使教师掌握程序与灵活使用工具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p#分页标题#e#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循着的教学评价理念,主要还是以学术为中心的,在这一观念约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得不接受诸如论文字数的多寡抑或形式上的“优劣”以及表达形式的约定俗成等标准的考验,甚至阅读难易也被冠以理论深浅的标准。一篇很有见地、论据充分且有实践价值的论文或工作设计,会被认为无学术水平,而词汇晦涩难懂以掩饰作者对实践无知的论文却被认为“水平”很高。这又常常成为教师中心或教师权威的基础,而且是由未必有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支持的基础。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高校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坚持的学问中心或学术中心理念,不仅仅是路径依赖的选择结果,而且还经常是师资规格本身限制下的被动选择。换言之,高校不能建构起充分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评价理念,与评价者的素质基础密切相关。

尽管许多学校都把一线实践专家聘为导师,聘为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但是,在教学中以身示范的征服力方面,有相当多的高校学术型教师在研究生面前陷入困境或被动[6]。这种遵循“学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难以适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由此可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学位人才的重要保证。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实践能力在其能力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一个没有实践经验或对事实毫无感性认识的导师,不可能根据相关行业、职业领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目的的定向培养和实施有效的指导。在西方国家,农业大学教师一般都有几年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经历,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主体是在大学从事学术型研究生指导的教师,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历,习惯于按照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来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他们能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中国农业大学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个途径是鼓励专业教师从事实际推广工作,并为此专门设立了“推广型”教授职称,激发了一批教师到实践中去把研究成果推向应用。另一个途径是选派教师到地方任职(多为科技副县长),接受农村发展的综合实践锻炼。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促使学术型教师发生了三方面转变:

1.综合性学科意识得以确立

当学术型教师在农业推广实践中发现一项技术能否得到采用,除了技术本身的原因还受到诸如农民素质、政府导向、相关政策、传播方式、市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就会重新审视自己所处学科的地位,认识到当今社会任何问题都不可能靠单一学科得以解决的事实,并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综合措施。一些农学家开始转向农业政策的研究,关注农民的需求和行为特点;一些技术专家转而对社会学和经济学发生兴趣;而社会学的教师也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对农业科学一窍不通是难以解释“三农”问题的。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就容易生长出来。

2.实践经历与经验的获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效果及其理论的应用程度往往与经验的获取程度呈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经验”,审视“经验”的意义,从“经验”的角度寻找理论与实践支点。特别需要从实践中提炼成功经验,作为案例进行研讨。教师的实践经验由三部分构成:工作程序经验、知识经验和问题经验。当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时,他们就只能宣讲理论,甚至难以理解理论的实践价值。当教师获得了工作程序经验后,不仅会注重把抽象的学术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而且了解了特定理论在实践环节中的特定功能,使教学和论文指导具有了针对性;知识经验不仅有助于理论的具体化,还为理论的本土化或丰富理论奠定了基础;问题经验是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不仅要通过其完备的理论来体现,也要通过经典的案例来佐证,使理论作为抽象的思维在经验的基础上呈现更实在的意义。

3.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

在开放的实践环境中,教师可以发现在封闭的校园里难以发现的一系列问题,触发对解决问题的思考,从而有助于确立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不同于本科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重要区别在于后者的问题来源于学习过程,包含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问题”,而前者的问题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真实需要。及时发现农业推广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发现萌芽状态的问题或潜在的问题,及早制定防范措施,是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的实践经验特别重要,只有那些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教师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把高校教师相对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也是值得尝试的,这样有助于应用型师资队伍在与学术型教师的相互交流中成长,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成熟。

三、开放的教学与论文指导体系

存在于高校内部的学科壁垒严重阻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走向综合,这种学科壁垒形成的一种反实践的界域,体现为两大特征:一是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当这样作茧自缚式的专家无力面对活生生的现实问题时,唯一能自持的就是专业的权威性了。二是学科学术性与实践性的文化隔离太深,不仅仅是雅俗或文野的隔离,还有专门化的学术性与普遍联系中的实践性的隔离[6]。在这种条件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想获得根本性的突破十分艰难。要突破这一传统学术理念的束缚,建立开放性的教学与论文指导体系是有效措施。开放性的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体系包括许多措施,除了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尝试的“双导师”制、聘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兼课、校外专家参加论文答辩等措施外,我们认为最为有效的有三个措施:

1.论文选题来自于实践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不仅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规定了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从实践出发选择直接解决实践问题而又适合研究者个人能力与客观条件的课题,是克服专业学位论文学术倾向的基础。学术型研究论文选题一般强调与导师研究方向相一致原则,但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特别强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相一致。选题能够紧密结合实践,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农民农业增收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条件与促进措施”、“农业科技传播有效性研究”等,都是在推广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凝炼出的论文题目。这些题目是任何一个传统学科都难以涵盖的,这些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实践性论文题目对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具有三方面作用:①实践性选题规定了研究方法必须坚持调查和实证研究,把学生引向实践,避免书斋里文献堆砌倾向;②论文选题侧重应用,规定了论文内容重心在对策研究,而不是描述和解释,引导研究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寻找对策;③评价论文不再是因循传统知识或靠文献检索的长处或外文资料的优势来评价,重点是看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所提出的措施是否具有操作性。在这样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下,学术型权威被弱化,应用型方向容易得到坚持。当然,实现这样的选题原则并非易事,需要在充分调查基础上对论文选题进行筛选和甄别。因此,有实践经验专家参与的论文开题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p#分页标题#e#

2.加大外聘教师的比例

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日渐显现出了开放性的格局,客观上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面向整个社会物色合格的导师人选,特别是聘请实践一线的专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尤为重要。在以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由于外聘教师会增加教育管理成本,因而难以成为制度。为尽快实现农业推广硕士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转型,加大外聘教师的比例是必要的。来自于实践的专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三个突出的作用:①带来学术的应用氛围,这对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要。②带来的问题意识,他们可以提出一系列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③带来新的评价标准,更强调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我们认为,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应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教学、选题、论文指导和论文答辩)的全过程发挥作用。在教学环节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授课的比例不能少于三分之一,一些实务类课程必须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授课。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要把应用型专家放在突出地位。

3.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生教育与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研究生缺少职业经验,但是又要按照有特定职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来培养,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是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该基地不同于实践教学基地,也不同于学术研究基地,其重点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实践基地。这样的实践基地除了具有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的一般特征外还要求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基地建设必须包含完整社区。“社区”一词最早于188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文中提出。他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对于中国的农村来说,社区主要是村庄,再扩大一点是乡,还有集镇或乡镇,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除进行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外,也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7]因为农业推广与应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民个体、家庭、家族、农民组织、社区资源与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等,也必须考察国家各项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实施与影响、政府机构的设置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同时也要考虑社区乡土知识、民俗习惯与信仰等对农业推广的影响。这些只有在完整社区内才能体现。离开社区的“实践基地”不能满足农业推广硕士生实践教育的要求。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与结构

KeyWordsGraduationthesisWriting-planreportContentandstructure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取得相应学位前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本人结合自己在取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感受,就经济类学位论文的开题及写作谈几点看法,重点讨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应包含的内容及如何取得创新。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分析开题报告的步骤与内容,第二部分分析毕业论文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给出论文写作的一个实例。

一、开题报告的步骤与内容

开题报告是关于开展课题或论文写作的计划报告,由毕业生个人完成,向导师、评议小组等汇报,目的是①说服导师、评议小组同意报告人进行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工作;②对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做得到导师和评议小组成员的修正、指导。开题报告的字数大约占毕业论文字数的10~20%。

(一)开题报告的步骤。开题报告的步骤具体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确定题目;开题报告的书面写作;向导师、评议小组汇报;进行论文写作或重复上述步骤。

1、关于选题。

(1)选题应是本人熟悉的内容,应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内容应是与本专业相关的,部分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时不自觉地写其他专业的题目,这应是极力避免的。

(2)选题的题目要小,即讨论问题的范围要小,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较之“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在选题范围上要小,而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资金的筹集、运用或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其中的一个方面则更有针对性。

(3)选题要有时效性,而实效性是相对的,如现在“三农问题”是热点,分析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可能对我国未来的有借鉴意义,但分析1955~1978年之间我国的土地制度可能就过时了。

(4)题目的名称要规范、简洁、无歧义。

2、关于资料的收集。

(1)在资料的收集上,前期面亦广,后期亦窄,故应尽快确定题目;

(2)论文写作需要参考与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章书籍资料,一般而言,学士、硕士、博士论文可能分别需要10、30、100篇左右。从已经出版成书的博士论文看,参考文献有30篇的,也有300多篇的。

(3)重要的资料可采取复印的方式保存,看到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时,可记录下该资料的名称、观点、页码等,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参考。同时,收集资料时要记录下对参考文献要求的各个项目。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选题意义。选题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前者指能够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观点或用具体的数据验证某种尚待证明的已有理论,后者则涉及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能够对有关的经济主体和政策当局提供建议或做出评价。

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理论的渊源、国内外在该课题上已有的研究,本人对有关理论演进过程的评价等,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欠缺之处,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3、研究方法。即论文写作涉及的研究方法,具体的名称很多、含义不等。在开题报告中可以简略陈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因为这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而方法论又与哲学相联系,往往难以表达清楚而容易导致歧义。

4、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与可能遇到的困难。应清楚地写出预期的成果或创新之处,这是开题报告的重点,有创新、有成果才能让别人觉得你的工作有价值。同时对已经具备的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客观的陈述,以获得评议小组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5、论文提纲。对于论文提纲有两种看法:一是粗略的提纲即可,一般具体到章;二是详细的提纲,细化到章下面的每一节。详细的提纲可能更好,因为这表明报告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开题报告更容易通过。

6、参考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应包括:①已经看过的;②已经搜集到但没有看过的;③尚未搜集到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需要别人提供的。论文定稿后,参考文献则只涉及引用或借鉴过的。参考文献的引用要规范。

二、学位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一般而言,经济类学位论文应包括四部分内容:①文献综述(包括研究意义、问题的提出等);②理论分析;③实证分析;④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四部分内容的逻辑是: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其次从理论上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证明,然后再对该问题或观点用事实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给出结论的含义。

关于论文的结构,即如何组织上述内容,最紧凑的是采取顺序型结构,即按“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的顺序组织内容,但难度往往较大,尤其是讨论问题的范围较广、论文篇幅较长时。另一种常见结构是先总后分型结构,即先提出问题,对问题给出若干解释或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对每一种解释、子问题给出“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如果论文的各个章节存在一种逻辑关系,表明论文在结构上很严谨;如果各个章节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联系不密切,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内容再好也很难称之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

(一)文献综述。该部分与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近似,具体包括①选题意义;②文献综述(文献必须是与要讨论的问题相关的,做的好可以单独构成一篇文章);③问题的提出;④分析的框架(范式)、对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界定;⑤研究方法;⑥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二)理论分析。

1、理论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理论分析的目的是在理论上支持、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经济理论是解释经济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林毅夫,2005),可以用文字表述,更多的是用符号(如数学符号)表示。如果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一种经济现象、并能够准确预测某一种经济现象的发生,就是一种好的观点或理论。但同一种经济现象,可由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而不同理论流派首先或基本的区别在于其前提假设上(当然,主流经济学有着共同遵守的假设,比如理性人假设、资源的有限性假设),如考夫曼(2001,p.507)分析的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在前提假设上存在的区别、王广谦(2003,p.413~415)讨论的金融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在前提假设上的区别,而两种理论由不同的前提假设出发,经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及政策含义就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论文写作、进行理论分析时,讨论应在一套理论体系(或者说一个分析平台、框架、参照系)内展开,借用、引用不同的理论时应注意彼此在研究的前提、得出的结论上是否冲突;同时理论的正确与否应看其内部逻辑推理是否一致、能否被经验证明或证伪,不要断章取义、随便引用某个经济学家的话来佐证论文的观点;不要出现同时赞同市场和赞同政府的倾向,观点在前后应该具有一致性;如果论文讨论的是非主流经济理论,比如行为金融理论,那么引用某些普遍的结论,如竞争比垄断更有效率、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等也要慎重;另外,在一篇文章中,自己提出的观点(或“理论”、“理论”的结论及推论)应是自洽的,能够相互解释、相互之间不矛盾。2、关于理论分析中的创新。一篇论文的重点、价值在于创新,但理论创新难度很大,因而一般尽量不要试图提出什么新的理论或试图综合两种理论。但在理论分析中,创新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已有的理论进行评述,将部分文献综述的内容扩展、加以详细论述,来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这往往是理论分析的普通形式,是部分硕士、博士论文的大头。

(2)在他人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理论或模型进行演绎、推理,或补充、改进,得出新的结论,以更适应我国当前的现实(这应该也算一种创新)。

(3)评述若干种理论,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你没有在理论上证明该观点,而只是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证明。

(4)用一种新的方法或过程证明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别人曾经证明过,但你的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或更新颖(如使用博弈论来证明原来的观点),这构成了理论证明过程的创新。

(三)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也可称为经验分析,目的在于用事实来支持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或证明某一种理论,具体包括两种分析方法,一是统计分析,其中案例分析是其中的特例(样本只有一个),二是回归分析。对于某一种的观点,只要举出一个例子来证实就可以了(暂时可以被接受),而如果验证的结果是事实与理论不符,应分析其可能的原因:①事实与理论不对应,该理论本来就不是解释这种现象的;②理论不正确,只要一个反例就可否定一个理论(用事实来证伪),没有反例的理论被认为是暂时可以接受的假说;③理论提出的背景与我国当前的现实不一致,要分析不一致的地方,然后改进理论,或提出改变现实的政策建议。

与理论分析相比,实证分析应成为写作、选题的重点。因为理论创新很难,而实证分析则可以且能够体现论文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工作量,使论文可较易通过。毕业论文(尤其是学士、硕士毕业论文)应以实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的内容可包括:

1、案例的调查、分析,可包括: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案例分析,如果该案例可以否定一个理论,或者说明这个理论在某个领域不适用;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调查,如当前有关“三农”问题的调查;在一个新的领域内做的调查,别人没有做过或很少做过,如结合自身情况对大学生借贷状况进行的调查。

2、发现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别人已经提出的但尚未被人证明过的理论,如林毅夫(2000,p.261~295)的文章“食物的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国1959~1961年的饥荒”,是第一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的理论(“食物获取权的被剥夺是饥荒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的论文,属于实证分析中的创新。

3、用大样本的数据来验证一种理论,或用一种新的方法验证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他人曾经用过同样的数据,但自己使用的数据更多、周期更长(如利用每年都在增长的股市数据)、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更有说服力(如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来证明),则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进行历史分析或比较分析,收集的资料比别人全,或发现新的证据、能够提出新的观点,或有第一手的资料(如直接翻译的外文或自身调查得来的资料),这样的实证分析往往会成为论文中的出彩点。

5、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是论文中所占比例最少的部分,大约占论文整体的5%。研究结论是论文各部分得出结论的总结,政策含义(建议)则是根据结论自然延伸、推导出来的,后面不需要再解释原因。因而,各条研究结论、政策含义可能只需要一句话。

6、论文写作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论文的写作是建立在他人已有研究基础上的,肯定涉及他人的观点、资料(包括外文资料),但引用时均应注明出处,切忌抄袭;论文不要写成说明材料或教科书,而应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论文是给导师以及这个领域内的专家看的;也不要将论文写成领导报告或政策建议,论文的重点在于其创新之处。

三、论文写作的一个实例分析

以下以林毅夫的《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为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简要分析。该文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文版见林毅夫(1994,p.76~106)。

该文共分六节,第一节“引言”,包括:文章分析的背景,提出论文分析的目的,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缺陷,指出研究的理论基础-格里克斯生产函数,以及数据的来源。第二节“中国的农村改革”,对中国的农村改革进行了回顾,包括价格改革、制度改革、市场与计划改革。第三节“数据”,简要概述了经验评价中使用的数据。第四节“函数形式的说明与结果”,讨论了估计方法,报告了经验结果。第五节“1978~1984年和1984~1987年农业增长的源泉”,报告了1978~1984年及1984~1987年的增长测算结果。第六节“结论性评述”,总结了研究的结论(“1978~1984年间农业产值的增加中,农作制度改革的贡献占46.89%,化肥增加或者说技术的贡献占32.2%,购销体制或者农作物价格提高的贡献很小”)和政策含义(“家庭农场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增长更为适当的制度,中国的未来改革应该加强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户制度的地位”)。

在结构上,这篇论文的第一节可认为是文献综述部分,之后并没有单独的理论分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从第二节到第五节的实证分析上,最后一节属于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这篇论文用生产函数理论、中国的制度变革数据验证了“制度对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并量化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创性,所以被刊登原创性论文的《美国经济评论》录用,成为中国在该杂志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

1.[美]考夫曼,乔治.(Kaufman,G.),陈平.现代金融体系: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5

2.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2001;(4)

3.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1

6.钱颍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

7.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开题报告是关于开展课题或论文写作的计划报告,由毕业生个人完成,向导师、评议小组等汇报,目的是①说服导师、评议小组同意报告人进行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工作;②对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做得到导师和评议小组成员的修正、指导。开题报告的字数大约占毕业论文字数的10~20%。

(一)开题报告的步骤。开题报告的步骤具体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确定题目;开题报告的书面写作;向导师、评议小组汇报;进行论文写作或重复上述步骤。

1、关于选题。

(1)选题应是本人熟悉的内容,应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内容应是与本专业相关的,部分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时不自觉地写其他专业的题目,这应是极力避免的。

(2)选题的题目要小,即讨论问题的范围要小,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较之“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在选题范围上要小,而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资金的筹集、运用或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其中的一个方面则更有针对性。

(3)选题要有时效性,而实效性是相对的,如现在“三农问题”是热点,分析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可能对我国未来的有借鉴意义,但分析1955~1978年之间我国的土地制度可能就过时了。

(4)题目的名称要规范、简洁、无歧义。

2、关于资料的收集。

(1)在资料的收集上,前期面亦广,后期亦窄,故应尽快确定题目;

(2)论文写作需要参考与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章书籍资料,一般而言,学士、硕士、博士论文可能分别需要10、30、100篇左右。从已经出版成书的博士论文看,参考文献有30篇的,也有300多篇的。

(3)重要的资料可采取复印的方式保存,看到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时,可记录下该资料的名称、观点、页码等,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参考。同时,收集资料时要记录下对参考文献要求的各个项目。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选题意义。选题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前者指能够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观点或用具体的数据验证某种尚待证明的已有理论,后者则涉及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能够对有关的经济主体和政策当局提供建议或做出评价。

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理论的渊源、国内外在该课题上已有的研究,本人对有关理论演进过程的评价等,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欠缺之处,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3、研究方法。即论文写作涉及的研究方法,具体的名称很多、含义不等。在开题报告中可以简略陈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因为这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而方法论又与哲学相联系,往往难以表达清楚而容易导致歧义。

4、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与可能遇到的困难。应清楚地写出预期的成果或创新之处,这是开题报告的重点,有创新、有成果才能让别人觉得你的工作有价值。同时对已经具备的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客观的陈述,以获得评议小组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5、论文提纲。对于论文提纲有两种看法:一是粗略的提纲即可,一般具体到章;二是详细的提纲,细化到章下面的每一节。详细的提纲可能更好,因为这表明报告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开题报告更容易通过。

6、参考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应包括:①已经看过的;②已经搜集到但没有看过的;③尚未搜集到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需要别人提供的。论文定稿后,参考文献则只涉及引用或借鉴过的。参考文献的引用要规范。

二、学位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一般而言,经济类学位论文应包括四部分内容:①文献综述(包括研究意义、问题的提出等);②理论分析;③实证分析;④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四部分内容的逻辑是: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其次从理论上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证明,然后再对该问题或观点用事实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给出结论的含义。

关于论文的结构,即如何组织上述内容,最紧凑的是采取顺序型结构,即按“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的顺序组织内容,但难度往往较大,尤其是讨论问题的范围较广、论文篇幅较长时。另一种常见结构是先总后分型结构,即先提出问题,对问题给出若干解释或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对每一种解释、子问题给出“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如果论文的各个章节存在一种逻辑关系,表明论文在结构上很严谨;如果各个章节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联系不密切,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内容再好也很难称之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

(一)文献综述。该部分与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近似,具体包括①选题意义;②文献综述(文献必须是与要讨论的问题相关的,做的好可以单独构成一篇文章);③问题的提出;④分析的框架(范式)、对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界定;⑤研究方法;⑥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二)理论分析。

1、理论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理论分析的目的是在理论上支持、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经济理论是解释经济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林毅夫,2005),可以用文字表述,更多的是用符号(如数学符号)表示。如果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一种经济现象、并能够准确预测某一种经济现象的发生,就是一种好的观点或理论。但同一种经济现象,可由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而不同理论流派首先或基本的区别在于其前提假设上(当然,主流经济学有着共同遵守的假设,比如理性人假设、资源的有限性假设),如考夫曼(2001,p.507)分析的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在前提假设上存在的区别、王广谦(2003,p.413~415)讨论的金融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在前提假设上的区别,而两种理论由不同的前提假设出发,经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及政策含义就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论文写作、进行理论分析时,讨论应在一套理论体系(或者说一个分析平台、框架、参照系)内展开,借用、引用不同的理论时应注意彼此在研究的前提、得出的结论上是否冲突;同时理论的正确与否应看其内部逻辑推理是否一致、能否被经验证明或证伪,不要断章取义、随便引用某个经济学家的话来佐证论文的观点;不要出现同时赞同市场和赞同政府的倾向,观点在前后应该具有一致性;如果论文讨论的是非主流经济理论,比如行为金融理论,那么引用某些普遍的结论,如竞争比垄断更有效率、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等也要慎重;另外,在一篇文章中,自己提出的观点(或“理论”、“理论”的结论及推论)应是自洽的,能够相互解释、相互之间不矛盾。

2、关于理论分析中的创新。一篇论文的重点、价值在于创新,但理论创新难度很大,因而一般尽量不要试图提出什么新的理论或试图综合两种理论。但在理论分析中,创新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已有的理论进行评述,将部分文献综述的内容扩展、加以详细论述,来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这往往是理论分析的普通形式,是部分硕士、博士论文的大头。

(2)在他人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理论或模型进行演绎、推理,或补充、改进,得出新的结论,以更适应我国当前的现实(这应该也算一种创新)。

(3)评述若干种理论,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你没有在理论上证明该观点,而只是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证明。

(4)用一种新的方法或过程证明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别人曾经证明过,但你的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或更新颖(如使用博弈论来证明原来的观点),这构成了理论证明过程的创新。

(三)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也可称为经验分析,目的在于用事实来支持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或证明某一种理论,具体包括两种分析方法,一是统计分析,其中案例分析是其中的特例(样本只有一个),二是回归分析。对于某一种的观点,只要举出一个例子来证实就可以了(暂时可以被接受),而如果验证的结果是事实与理论不符,应分析其可能的原因:①事实与理论不对应,该理论本来就不是解释这种现象的;②理论不正确,只要一个反例就可否定一个理论(用事实来证伪),没有反例的理论被认为是暂时可以接受的假说;③理论提出的背景与我国当前的现实不一致,要分析不一致的地方,然后改进理论,或提出改变现实的政策建议。

与理论分析相比,实证分析应成为写作、选题的重点。因为理论创新很难,而实证分析则可以且能够体现论文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工作量,使论文可较易通过。毕业论文(尤其是学士、硕士毕业论文)应以实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的内容可包括:

1、案例的调查、分析,可包括: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案例分析,如果该案例可以否定一个理论,或者说明这个理论在某个领域不适用;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调查,如当前有关“三农”问题的调查;在一个新的领域内做的调查,别人没有做过或很少做过,如结合自身情况对大学生借贷状况进行的调查。

2、发现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别人已经提出的但尚未被人证明过的理论,如林毅夫(2000,p.261~295)的文章“食物的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国1959~1961年的饥荒”,是第一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的理论(“食物获取权的被剥夺是饥荒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的论文,属于实证分析中的创新。

3、用大样本的数据来验证一种理论,或用一种新的方法验证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他人曾经用过同样的数据,但自己使用的数据更多、周期更长(如利用每年都在增长的股市数据)、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更有说服力(如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来证明),则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进行历史分析或比较分析,收集的资料比别人全,或发现新的证据、能够提出新的观点,或有第一手的资料(如直接翻译的外文或自身调查得来的资料),这样的实证分析往往会成为论文中的出彩点。

5、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是论文中所占比例最少的部分,大约占论文整体的5%。研究结论是论文各部分得出结论的总结,政策含义(建议)则是根据结论自然延伸、推导出来的,后面不需要再解释原因。因而,各条研究结论、政策含义可能只需要一句话。

6、论文写作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论文的写作是建立在他人已有研究基础上的,肯定涉及他人的观点、资料(包括外文资料),但引用时均应注明出处,切忌抄袭;论文不要写成说明材料或教科书,而应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论文是给导师以及这个领域内的专家看的;也不要将论文写成领导报告或政策建议,论文的重点在于其创新之处。

三、论文写作的一个实例分析

以下以林毅夫的《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为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简要分析。该文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文版见林毅夫(1994,p.76~106)。

该文共分六节,第一节“引言”,包括:文章分析的背景,提出论文分析的目的,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缺陷,指出研究的理论基础-格里克斯生产函数,以及数据的来源。第二节“中国的农村改革”,对中国的农村改革进行了回顾,包括价格改革、制度改革、市场与计划改革。第三节“数据”,简要概述了经验评价中使用的数据。第四节“函数形式的说明与结果”,讨论了估计方法,报告了经验结果。第五节“1978~1984年和1984~1987年农业增长的源泉”,报告了1978~1984年及1984~1987年的增长测算结果。第六节“结论性评述”,总结了研究的结论(“1978~1984年间农业产值的增加中,农作制度改革的贡献占46.89%,化肥增加或者说技术的贡献占32.2%,购销体制或者农作物价格提高的贡献很小”)和政策含义(“家庭农场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增长更为适当的制度,中国的未来改革应该加强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户制度的地位”)。

在结构上,这篇论文的第一节可认为是文献综述部分,之后并没有单独的理论分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从第二节到第五节的实证分析上,最后一节属于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这篇论文用生产函数理论、中国的制度变革数据验证了“制度对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并量化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创性,所以被刊登原创性论文的《美国经济评论》录用,成为中国在该杂志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

1.[美]考夫曼,乔治.(Kaufman,G.),陈平.现代金融体系: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5

2.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2001;(4)

3.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1

6.钱颍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

7.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8.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摘要本文对经济类学位论文及开题报告的内容、结构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论文写作中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如何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中取得创新。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59-02

一、《农业经济学》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科学。课程涉及面广、适用性强,要求学习者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农业领域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农业经济学是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体系构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农业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是:

1.理论众多。农业经济学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尽管我们已经习惯将其统称为“三农问题”,但是三者之间还是具有比较清晰的界限。因此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外延较大,学科知识交叉,囊括了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理论、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农地制度理论、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变迁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为农业政策寻找理论依据和作出政策诠释。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以更好地指导“三农”实践。教学内容涉及土地、水、劳动力资源及其利用、农民收入、粮食安全和流通、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公共品供给、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实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逐步探索实践了一套适合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讲授与自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包括主题演讲、案例分析、三农沙龙、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教研结合等,将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逐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第一,将当前国内外农业经济领域热点问题以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讨论课等形式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第二,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风气。为达到上述目标,任课教师首先在作业中精心为学生设计课外阅读篇章,既有农业经济学经典著作的片段赏析,也有权威报刊对三农问题的最新评论,要求学生精读、深思、明辨,撰写读书笔记。其次,严格抓好课程论文的写作,锻炼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论文写作。

第三,向学生讲授社会调查的知识和方法,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经济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指导学生举办三农沙龙,就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现象、问题展开研讨,从中确定课程论文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促进教研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课程应用多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成果,配合新的教学内容,研究制作了《农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立体性、易更新性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交互性、高效性。

三、《农业经济学》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实践

《农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注重在案例教学中进一步实现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当前中国农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如粮食安全、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在实施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深入讨论交流,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证,自觉主动地掌握运用理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结束后,将课程实践教学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拓宽观察视野,安排调研项目,撰写调查报告,举办三农沙龙,提升学习效果。具体做法是由农业经济学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调查报告完成质量,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鼓励有潜力的学生修改完善作品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经济论文比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立项等学术活动,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有1篇作品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有5篇作品获得2010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1名学生申报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三是毕业实习环节。将原来的毕业实习时间从第八学期调整到第六学期期末,利用暑假时间结合毕业论文题目进行集中实习,第八学期可利用部分时间对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灵活机动地调研和咨询。教师根据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分数。

四、《农业经济学》考试方式的改进与实践

在考试方式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占总成绩30%的平时成绩由主题演讲、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内容构成,在笔试试卷中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的题型,考查学生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又能锻炼学生灵活思考农业经济热点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风。

总之,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案例分析、演讲讨论、三农沙龙等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学习兴趣,实地调查、农业专家、农场企业干部作专题报告和现身说法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农村现实状况的感性认识,通过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农村基层事务管理,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郭翔宇,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 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3] 李谷成.农业经济学:课程定位与体系重构[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The teaching mode improving and practice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ourse

CUI Ning-bo,YAN Hua,JI Jie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s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management and rural are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system of structu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with the team years of practice and, from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lass teaching method, the practice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way to improve on the proposal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teaching standard.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oA:b^8K1Qy7a?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dY5`7m!WMKC,N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KJ8Nq}5h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owo[W#KrC(一)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L#m8|5o-_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l)evjp

3[.q6|,br9m"K(三)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uwV|x0p8x,M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Q)^*tk"CHb0p;s.Z

4FJ4tI3Ic7NNn$f:~(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x#SxN.U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W)nT9a9r%u

]`_n8gA结论

PlZ2g-nw?)D

D(aT%k&bgD''''_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QIxF#W;Rc)JMU(L

''''k}-nd1s{(u参考文献

[1]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5.

[2]韦风年.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J].中国水利,2005.

【论文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建设;新农村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74—06

步入新世纪,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面对的最大经济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随着我国“三农”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关中国农村发展的研究也不断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选取《开发研究》2000——2010年刊发的有关农村发展的所有文章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以揭示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总体状况。作为国内经济管理类权威核心期刊之一,《开发研究》设置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三农问题、农业经济、农村问题”等特色学术板块专门探讨有关农村发展的问题,选择该刊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大致反映该领域的基本面貌。

一、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概况

“农村问题在农村之外”一语发人深思,从中窥视到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借用此语,也可以从学术论文的层面,从理论的角度来对我国农村发展问题进行一番粗略的勾勒。

(一)论文数量

在中国知网上,以“农村”为关键词对《开发研究》2000年以来的论文进行检索,共收集该方面论文151篇。之所以不将“农民”、“农业”作为关键词的相关论文纳入本次统计范围,主要是考虑到农村发展问题与农民、农业发展问题在研究对象上还是有严格区别的,且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主旨,农村问题与农民以及农业发展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研究重点。其中,2004年以前论文数量较少,共14篇,约占9%,2004年以后(含2004年)学术论文开始增加,共137篇,约占9l%,特别是2007—2010年间共发表103篇,占10年总数的68%。这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紧密相关,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在2005—2011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将农村发展问题提到历史的高度,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强调其重要性,这种举措大大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因此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加。

(二)基金项目资助

从所获得的基金项目来看,有16篇论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6篇论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篇论文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1篇获内蒙古教育基金资助,1篇获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基金资助,1篇获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1篇获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资助,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的也有1篇。获资助的论文占10.6%,其他123篇均未能得到相关研究资助,约占89.4%。项目资助情况可以反映出政府、研究机构、大学等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该领域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学科分类

以一定的学科分类来看农村发展问题,可以反映出该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视角。由于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农村发展问题的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上会出现同一篇论文同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

(四)研究内容与主题

自2000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不断朝着稳步、健康的方向发展,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拓展,这为农村发展问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一时期的农村发展研究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1.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农村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农村经济问题始终是农村发展问题的中心,因此必然成为农村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和国内经济的新变化,需要学者给予高度的学术关怀与理论建构。在15l篇文章中,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有62篇,占40.06%。从时间上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越来越全面和精细,有关于农村及其经济发展一般性的描述,也有专门探讨某一项具体的农村经济行为、某一区域的农村经济现象。或者是特殊农村经济制度。概括起来,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可以分成4个方面。

(1)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这方面的论文有29篇,仅占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46.75%,主要是对农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经济生活的整体状况进行概括性研究,区域性描述的特点明显。段小红、田秋生等对农村消费的基本数据、人口特点、收支情况、主要问题、消费结构、消费变化及其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2)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包括小额信贷、信用合作社等问题,这方面的论文有14篇,占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22.58%。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农村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以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民间金融相互配合,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体系。因此,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王梦遥、蔡玉胜、张映文等分别对农村金融形势、金融供给短缺、金融服务体系缺失分析了成因、危害,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培育思路。

(3)农村田林产权改革问题。这方面的文章有14篇,占22.58%,其中以土地经营及其产权流转制度研究最为深入,其研究视角侧重于土地使用制度及其立法方面。闻海燕、董亚珍对浙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7种创新形式及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4)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研究。这方面的文章有5篇,占8.09%,基本上是关于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姜长云特别撰文对当前农村中小企业的新问题、新趋势进行了案例式的实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2.新农村建设问题。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式提上议程事日,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学界对此的研究也是在2006年才开始的,但研究热情相当高,共有24篇,研究触角涉及乡村关系、评价指标、制约因素、建设路径、对策分析、村级治理、合作经济组织、民间文化、信息化、城市化等各个领域。

3.农村贫困与扶贫问题。这方面的论文有12篇,约占7.95%。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贫困问题的重心,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农村贫困已经从绝对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演变成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并且处于此消彼长的阶段。与此同时,农村贫困、返贫与扶贫的研究视角呈现出区域、制度、性别、财政、教育、人口学、社会学的不同角度。

4.农村人力资源及其教育培训问题。该类论文有24篇,主要是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经济效应、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农村劳务经济、农村教育培训等的研究,体现出以实证调查研究为主、以定性分析为辅的特点,既有宏观分析,又有个案剖析,更出现了中观层面的论证,比较具有说服力。

5.农村发展的其他相关问题,有论文29篇,占19.21%。农村发展问题是一项整体工程,为此,农村发展研究除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这一主要研究领域之外,还涉及合作医疗、留守妇女、基层党建、体育事业、公共服务、乡村旅游社区、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公益项目、政治意识等。

(五)研究方法

方法的使用状况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按各自所运用的最主要方法来看,有关农村发展方面的文章属于问卷法、田园调查法、二手数据统计等定量研究的有105篇,占69.54%;理论研究、田野法等定性研究的有46篇,占30.46%,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高一倍多,成为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主要取向。

(六)研究人员构成

农村发展问题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课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比较关注。学术界约142人,实际工作部门(包括各类研究院、政策研究室)34人,两者之比约为4:1,学术界略居优势。在学术界,研究主力集中在经济管理、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实际工作部门中,政府部门及其政策研究室、社会科学院构成了主力军。

二、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评析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一个知识不断提高、发展和深化的过程,需要广大学术科研人员的理论提炼和实务部门人员实践的共同努力。正确评析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的成绩和问题,是推动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

(一)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及主题不断向纵深发展,但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经验描述多,理论概括少;数据列举多,实证关联少。2000——2010年,有关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论文都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上述各领域。2005以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成为新的研究方向。这跟党和政府对农村的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研究发现,2007年以前,农村发展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农民农业负担问题、农村干群关系问题、农村政府职能问题,但是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后,中国农村形势有了新的变化,但农村更多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产权、农村自治、农村公共供给、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又重新获得了关注,并且其研究触角转到中观层面,即对当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群经济中的农民就业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总体来说,有关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仍然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多学科、多部门介入的研究方向未能进行有机的利用与整合。由于农村发展问题的复杂性,论文著者在选题上往往是跨越多个领域开展研究。事实上,“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共同兴趣、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既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有利于形成综合研究、交叉研究,从而推动理论发展”。

(二)研究方法

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是获得科学结论的前提。对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学者、实务工作者都比较重视对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并非常注重运用理论统计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对农村发展中某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这对不断变动的农村发展问题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问卷法、田园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的大量使用,对于一向比较欠缺定量意识的我国学术界将有关研究工作推向精确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论文的阅读、统计、分析,发现有关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存在诸多优点,但缺点也比较突出。比如,优点在于对调查对象的选取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而缺点主要存在于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即很少有文章对问卷设计、修订、发放及回收过程作充分说明。总体来说,使用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的论文并不少,但是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主要表现在实证研究中,学者的逻辑思路要么囿于数据的简单罗列而未能充分挖掘不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么是基于某些著名理论预设而对中国农村的问题进行考察并加以佐证,这势必会让人感到有先入之见的“伪实证”之嫌,即便如此,由于采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其对农村相关问题的研究仍然是比较科学、精确的。特别是吕晓英、吕胜利采用PanelData模型以1995——2006年期间全国30个省、区、市的财政支农资金、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农村社会救济投入、农村自然灾害救济投入以及农村医疗点和农村用电量等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模型分析,其所得结论非常具有说服力。这无论对于农村发展问题的理论提升,还是对于其他实证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前,要深化对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切实开展大量的田野调查、实地调研以及第一手数据的收集。因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三)研究着力点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 研究生 培养质量 对策

[作者简介]李亚非(1978-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宏长(1974-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成华威(1971- ),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家庭社会保障。(吉林 长春 1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ZD14057)、2013年吉林农业大学重点教研课题项目“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及控制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xjzd067)和2013年吉林农业大学党建课题项目“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长效作用研究――以吉林省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3DJ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46-0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促进我国人才战略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当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生源质量、导师能力、管理模式和学风建设等。笔者仅从上述几个方面,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思考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一、把好生源质量关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石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考生来源广泛,学历层次各有不同,专业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选拔机制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初试和复试环节存在的弊端,为考生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氛围,选拔真正优秀的考生,是把好研究生生源质量关的关键。国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政策,在保证推免生质量的同时,加大推免生指标数量,积极倡导校际间互相推荐,实现优势互补,避免近亲繁殖。各高校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加大复试的比重,从重分数转向重创新能力,全面考查考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生源质量。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具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合格的导师应该捧出“心”来指导研究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是,当今社会,不正之风大有向学术这片净土蔓延之势,因此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精的导师队伍,既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更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和关怀。

1.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制定科学、严格的评估标准,明确导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对导师进行定期考核,优胜劣汰,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聘任制。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可相应制定《关于遴选博士指导教师工作实施细则》《关于遴选硕士指导教师条件》《研究生导师工作职责》等,作为导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科学完善的制度建设与管理机制对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2.积极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素质。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是提高导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培训内容应围绕有利于导师职业道德加强、政治思想认识提高,有利于导师熟悉掌握研究生教育的各培养环节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确定,形式要多样化。导师培训内容应包括导师管理办法的解读、导师经验介绍等,开展导师“以老代新”活动,进行“如何将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的奖惩机制结合起来”“怎样理解充分履行导师职责与保证培养质量的关系”“怎样看待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导师的关系”等主题研讨活动,促使导师认真履行职责,爱岗敬业,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3.以人为本,切实关心导师利益。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他们的劳动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学校广大教职工的认可。因此,管理者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要融入人文关怀,在科研环境、医疗保障、住房条件、后勤保障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使导师的利益诉求得到很好的表达和实现,从而促使他们安心、愉快地工作。

三、加强培养环节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

研究生管理的环节多,环环相扣,只有做好每个环节的管理,才能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保证。

1.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结构的优化,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应根据发展动态开设交叉、新兴和边缘学科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不断优化课题结构。课堂教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应鼓励任课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讨论式、启发式、专题讲座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培养过程管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在读期间学业成果的重要体现。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不仅要依托于论文后期的撰写,更应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环节、开题报告时专家对其研究价值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生身心、学业成绩、论文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学位论文最终的专家评审和答辩等。

首先,导师应严把论文选题关。好的选题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研究生与导师及同领域专家人员进行学术碰撞与交流。其次,要加强对研究生身心、学业成绩及研究能力的考核。对于不具备学术研究能力的研究生应中止学位论文研究,以保证学位论文质量。落实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制度,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研究的阶段性检查,以便学科组和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跟踪并答疑解惑。再次,做好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应消除圈内评价和熟人评价的负面效应,制定《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办法》,对学位论文进行省外双盲评审,切实保证论文质量。最后,强化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学位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进行综合考核的最终形式,也是对培养质量的一次最终审核。申请学位授予的博士、硕士论文答辩应一律公开举行,论文答辩委员会至少要聘请两位校外同行知名专家,答辩委员以不记名投票方式做出是否通过答辩和授予学位的决定,在全体委员2/3以上通过率的情况下方可通过答辩、授予学位。

四、推进校院二级管理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1.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使院系成为研究生事务管理的主体。实行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核心,不是单纯地将校级研究生职能部门(研究生部或研究生院)的管理权限与工作重心下移,而是要将工作观念由“管理”转向“服务”。在充分调动和发挥二级学院及其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要让他们在学生的学籍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培养环节管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运行和操作。这样一来,研究生管理工作才会更加顺畅,职责才会更加明晰,效率才会大幅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会得到显著提升。

2.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平台是提高校院二级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研究生培养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杂,交叉性强。因此,应建立健全从入口(招生环节)到学籍认证、选课管理、课表查询、开题环节、论文答辩再到出口(学位授予)环节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实现校院二级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同时带动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实现服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于2008年10月启用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几乎覆盖了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使用对象包括校院两级管理人员、研究生和社会人员等多种人群,并且进行了使用权限划分,这样既代替了原有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将研究生的各项信息进行实时、在线反映,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效能。

五、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对于提高研究生诚信意识,注重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受社会浮躁学术风气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就读动机不纯,存在文凭至上的不良行为,缺乏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因此,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来强化研究生的学风建设,使其具有良好的学术诚信意识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对研究生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了解学术诚信的真正含义,知道与诚信相悖的不良表现。其次,要注重导师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导师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播者,也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还要成为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服务者,通过多种角色的扮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自身良好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后备人才储备的需要。因此,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办法,狠抓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管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赛辉.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途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

[2]李恩李,洪普,刘柳.改进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的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08(2).

[3]刘兆磊.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与模式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2).

[4]尹小波.加强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刍议[J].科技资讯,2010(24).

[5]刘燕,苟生平.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9).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9篇

*农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在中国农机学会、自治区科协的关怀和指导下,在挂靠单位*自治区农机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经自治区农科院农机化所、*机械研究院、兵团农机局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与地(州)农机学会的共同努力,为我区科技兴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区农业机械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十五”以来,学会始终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围绕农机化工作重心,以服务于“三农”为己任,充分发挥农机学会自身优势紧紧围绕自治区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开展了学术交流、调查研究、决策建议、科学普及、论文评选、人才举荐等多种形式的学会活动,推动学会活动向社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为自治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四年来,曾被中国农机学会、自治区科协评为“先进学会”。回顾这几年的学会工作,主要作了一下工作:

一、抓好自身建设,是学会工作健康发展的保证

本届理事会自上任以来,首先,狠抓了组织机构建设,明确了工作分工,由常务理事会集体领导,一名副理事长主抓学会工作,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设有*农机学会办公室,财务实行独立核算,配备学会兼职干部,学会有九个专业委员会。学会工作符合社团管理条例。第二,把学会章程和社团条例作为工作依据,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履行工作的义务和职责,从体制上防止行政化倾向管理,发挥了跨部门,跨地区、相对独立的特点,在全区创造性的开展学会工作。第三,加强了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理事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地州市农机学会的作用,联合开展学会活动,使农学机会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四,规范行文,加强了文书档案管理,建立了学会资料、专家资料库,为农机学会业务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做了准备,使农机学会工作逐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二、组织调查研究,是学会工作发展的推动力

农机学会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具有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针对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撰写论文,进行考察和调查研究把学术研讨与决策论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好参谋和助手。“十五”以来,学会紧紧围绕自治区农机化发展目标,每年把我区农机化发展中的热点关键问题确立为学术研讨主题,通过学术研讨会发现和挖掘闪光点,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撰写决策建议。*5年组织召开了西北五省(区)农机学会协作工作会议暨西部大开发与农机化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饲草畜牧业、草原机械化西部大开发。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五省区农机学会理事长、秘书长、理事、专职工作人员,*农科院农机化所、*机械研究院、*农业大学、兵团农垦科学院,还邀请了华东片区浙江农机学会、江西农机学会16位代表、专家、教授、学者共9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各地具有地方特色学术论文43篇,4篇论文在大会上作了重点交流发言。22篇论文评为优秀论文;举办了自治区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研班,期间同时举办了为期7天的项目管理培训班,来自全疆各地农机系统的94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班邀请*农业大学的知名教授以及我区农机行业的专家为大家授课,授课内容涉及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政策法规、农机推广项目管理以及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学员们在培训期间参加了在奇台召开的全疆保护性耕体学员们经考试合格,均取得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合格证》。积极参加对我区农机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研究,以学会为主体的专家组参与对规划的制定和论证。

三、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工作的立会之本

“十五”以来,组织开展综合性、跨学科,开放式的学术交流活动3次,编辑、出版论文集2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相互交流的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学术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质量,把学术权威性和代表性显示出来不断提高农机学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2年8月在新源召开了“农机化发展问题研讨会”,同时组织“玉米青贮机械研讨会”有13个企业,30余种玉米青贮机械机型参加现场演示,现场观摩人数达600余人;*3年七月和喀什农机学会在莎车县共同举办了*3年农牧机械展示会暨现代农牧机械化发展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43篇,经专家评出6篇论文在大会上交流。为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技术推广部门搭建了一个技术交流和成果转换的大平台,丰富了会议内容,开阔了视野,针对性强,专家们的建议通过学会反映到了有关政府部门,供领导决策,已经引起农机界及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4年8月在塔城成功举办“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9篇,收入论文集34篇,其中23篇论文获优秀奖,5人在大会上交流。

四、科普工作点面结合是学会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的体现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参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三下乡”服务,深入博州两县一市八个乡镇发放蒙哈等科普读物,期刊,图书,磁带,VCD,宣传手册,悬挂横幅,出示展板,咨询等形式为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服务,受教育群众8万余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当地领导高度赞扬。还积极参加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农机化科技年活动,根据当地农民朋友的需求,为期提供技术咨询,免费发放了《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农田机械化》,《畜牧机械产品目录》,《农机用户购机知识问答》,《获推广许可证农机产品目录》,《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及受理程序及范围》,《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等科普图书,资料等共19种,计6000余册(份)。

按照自治区科协的要求推荐评选了第二届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2人,成立“优秀学术论文评审组”,为自治区第七,八、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申报评选,*6年会员杨军、兰秀英获自治区第九届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陈发获二等奖。*6年11月经中国农机学会七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评为“*2~*6年中国农机学会先进集体”。

由学会协办的《*农机化》汉文版,《*农村机械化》维文版技术期刊,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机化发展和农机工作者服务的宗旨,宣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交流农机化发展的新经验、新做法,传授农机技术,普及科学知识,提供市场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农村机械化》*5年度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科技厅评为优秀科技期刊。

二、学会今后的工作计划和建议

在此之前我先解释一下本届理事会产生的过程。本届会员代表大会为节约经费是采取通讯形式进行换届改选的,经自治区科协批准后,发文通知各有关单位及各地州分会,按照学会章程和理事候选人推荐办法,用无记名函件式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自治区农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会由61名理事组成,分别来自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机管理、监理、推广等部门,新的理事会聚集了自治区农机行业科研、教学、监理、推广等领域的精英,在学术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常务理事会也是同样以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七届理事常务理事23名,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5名,秘书长1名,我当选为新一届农机学会理事长,伊那木.乃斯尔丁、李生军、李芝婉、杨军、周卫华,当选为副理事长,欧兴江当选为秘书长,原学会理事长刘涛作为学会顾问,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唐定邦,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卡米力.阿不都拉为名誉理事长。理事会名单在《*农机化》*6年第五期上杂志上公告过。

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大家好!

“农民的手干裂、粗糙,那是辛勤劳动留下的痕迹,春夏秋冬,他们总是忙碌着,农民了不起。”这是我在一篇小学生的作文里读到的。的确农民把整颗心都交给了土地,只有收获的日子才能给他们安慰和喜悦。作为一名基层的农业工作者,每到这个时候都无法逃避自己肩上的责任。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把论文写在**的土地上》。我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我的职业。记得大学时的校训是“把论文写在**的土地上,”那么,今天我有机会把我的论文写在东昌的土地上,用我青春的激情和智慧为**农业的发展和振兴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农业是我国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目前正处于困难的爬坡阶段,有利条件多,困难问题不少,中央的“一号文件”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两个反哺”方针都充分证明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良好势头对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城市的发展,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加之气候条件的不利因素,如何把党的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到千家万户,如何寻找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问题摆在了*区委、区政府及农口各部门领导和同志门的面前。农业发展观的科学转变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问题。很快围绕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集体经济实力增强”这个目标,树立了“创汇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观念,遵循农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规律,推进农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产业和和产品结构的“三个转变”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依托优势产业、打特色牌”的战略得以实施。

回首“十五”心情振奋,**的农村和农业经济形式喜人,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业税的全部取消,粮食直补资金的足额发放到位,这一反一正的差距共为农民减负357万元,使我东昌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多个中药才生产基地相继通过了gap认证。人参、黄芪、贝母等优质药材源源不断从那里产出。环通、金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使得我们自己生产的无公害食品走进了超市,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目前我区已有20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并且成为全省首批的无公害农业示范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拉动了农民增收。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拉动农户,“**奶”“**牌”“***”牌的无公害蔬菜已家喻户晓。同时一支以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强有力农业科技队伍已逐渐形成,他们走遍**的山山水水,传播农业致富信息,提供科技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在他们的实验基地您可以看到多个优质高产品种的区域种植示范,嫁接的菜苗,一体化营养基地等一系列高新农业科学技术在那里得到战士。**的农业真正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服务为手段”的发展之路,打造实力**的誓言在这里得到实现。

上一篇: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