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时间:2022-10-29 02:28:38

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摘 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在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增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途径

一、概述

在职业教育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毕业生有着自身的优势,凭借专业技能实现首次就业不成问题,而且就业单位不会太差,上升和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广。但是,以“就业为导向”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业率或者说是首次就业情况。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还必须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可以说,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进入职场、立足职场密切相关,更影响着学生在职场的发展前景。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称为关键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并且伴随人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人们的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

20世纪70年代,德国企业界首次提出了“关键能力”这个概念,并在西门子公司进行了测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结论是: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这种观点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并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职业核心能力”这个概念,世界各国的表述各不相同,美国称为“基本技能”(foundational skills)或“知行技能”(know-how skills),英国称为“核心技能”(core skills),新西兰则称为“必要技能”(essential skills),我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但无论怎么表述,基本的含义是一样的,澳大利亚一位叫R・Harris的学者说:“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术语,均是指可迁移的技能、促进性的技能、通用性的技能。如果打一个比方,关键能力如同建筑砖块之间的水泥浆,它是把一些具体的职业技能组织起来的要素,是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的基础。”

1998年,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能力进行了划分,分成三个层次,即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并且组织力量开发了“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和外语应用”共8项核心能力的培训测评标准和培训资源。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除了“谋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外,特别注重加强培养“发展性”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实意义

1.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态势日益明显。具体表现为:劳动分工出现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科技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信息时代要求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迈进;竞争机制迫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因而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改变了职业人才的规格内涵,职业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业教育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传统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变化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必须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标准有了明显的变化。根据麦可思《大学生求职与就业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考量大学生能力,首先要具备基本技能、社交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但是学习、沟通、团队服务等基本能力会更加重视。当前,企业招揽人才的重要考量指标就是职业核心能力,所以,高职教育必须以企业需求的人才为导向,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具备学习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即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高职学生在就业时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扩展。

3.有利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青年学生要想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实现个人价值,必须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谷歌公司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先生在《做最好的自己》中给青年学生指出了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和途径。这位“科技骄子”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事实,介绍了追寻多元化成功、做“最好的自己”的认识和经验。他认为,人生成功取决于六种最基本的行为方式: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这六种行为方式是由六种最重要的人生态度(勇气、自信、自省、积极、同情心和胸怀)决定的,而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又来源于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如此,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环环相连、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以诚信价值观为核心的“成功同心圆”。

从李开复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诸如自我管理、终身学习、职业沟通、团队合作、有效执行等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条件。

4.有利于高职院校加强对育人实践的探索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关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对职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实训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讲义、教材、大型作业、实习实训中及时得到体现和反映,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项目化、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过程情境化等教学改革。而与此对应,高职院校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意识、职业品格、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却不够重视。用人单位需要员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这些素质能力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得到培养和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研究和探索,梳理和分类相关素质能力,系统设计并优化课堂教学及各类行之有效的课外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对于实现学生素质能力和员工素质能力之间的无缝对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1.改革课程模式,构建综合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必经之路是要加快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并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强化,重构综合化、模块化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课程开发上沿用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划分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它未能对实际的多个职业活动过程进行重组与整合,导致学与用脱节,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结构模式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内容必须按照培养目标进行重新整合、重组与优化,按“模块”构建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例如,我院根据社会需求,提出了“三位一体”的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一是渗透模块,采用基础课、专业课、学生的校内外实训课渗透的方式,并在这些课程方案中添加核心能力培养计划,不同阶段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二是独立课程模块,如自我管理、职业沟通等,设立独立的职业核心课程必修课;三是主题实践模块,与学生的实习、校内外各类社会主题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等以相互融合、整合等方式来构建。这种按模块结构构建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能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

2.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效果。因而,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步骤,其有效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首先,消化和吸收、引进企业的职业培训课程,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合作开发出理实一体化教材;其次,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职场环境,并将生产性项目引入实训教学体系;第三,校企互通共建项目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共研、岗位交流互换、聘请企业中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行家里手的方式,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切实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真正实现双师教学。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要注重方式方法。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体验、训练和实践才是获得和提升能力的有效方式。为了与职业教育目标和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师很有必要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新方法包括案例教学、项目研究教学、模拟工作的学习法、 基于计算机的模拟法、 合作学习等。教师要积极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以便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诸如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或是真实的、大型的、可验证性的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总结等,教师在其中起协调、引导、点拨的作用。

4.完善评价指标,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

开展教学评价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发挥目标导向、 信息反馈、质量监控的作用。从高职教育的基本内涵、内容特征与基本标准入手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运用科学手段判断教学效果,目的是为教育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效果评价中,包含评教与评学两个方面、校内与校外两个评价主体,同时开展督导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自评。整个评价体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评价并行、评教与评学互动的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为了确保评价工作的真实、有效,可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由校内外专家、院领导、教务处等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组成。

参考文献

[1]童晓燕 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李怀康 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

[3]陈建忠 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

上一篇:浅谈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商品经营》课程中实践性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