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时间:2022-10-29 01:48:20

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摘要]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管理类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摸索。本文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首先阐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再分析现阶段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以期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物流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1- 0091- 02

工学结合是把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工学结合在理工类专业中开展得较好,而在文科专业实施却面临着实际的问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技能性强,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加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物流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1 高职物流专业是以培养物流领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其实用性、操作性和职业性,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和特色之所在。这就要求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必须以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为中心,教学时间分配应达到1∶1。

1.2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迫切且更加现实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更加现实。物流人才能否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和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有调查显示:企业目前需要的物流人才主要集中在物流市场开发、物流系统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方面。企业物流岗位用人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仓储和运输岗位。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要求“既能动口,更能动手”。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干能力,克服眼高手低的问题。

1.3 物流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物流是一门系统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物流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这些都带有明显的实践性。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应提升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物流教学内容和模式,改革和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

2 现阶段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内容有待重构,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之一。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尽管多数学校正在积极加大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力度,但是不少课程改革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仍未深入到课堂教学层面,与实际工作岗位贴合不够紧密,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大实践课程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也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但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单一的讲授授课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实践环境有待改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其环境与布局直接关系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拥有充足的实训、实践、实习的场所。但高职物流专业普遍存在班级规模大、人数多、实训条件不足等情况。建设大量的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开展实践教学的当务之急。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对校内实践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较少、缺乏资金。校外校企合作也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从师资培养到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等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个层面未能真正实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许多学校尚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部分专业基本还停留在纸面上。

2.3 “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强化与提高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师资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普通高校的教师;二是普通高校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三是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刚刚毕业的部分青年教师在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教学进程的控制与驾驭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但又缺少相关高等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教学能力不强,且这部分兼职教师的比例在一些高职院校是非常少的。高职物流专业的师资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2.4 高职物流专业的考核方式单一

既然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那么考核方式也应作相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通常以单一的笔试作为主要的考核形式,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核。比如实验实训课、项目教学的课程,以笔试的形式很难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单一的考核形式也错误地引导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思路和观念,培养的也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不合格人才。

3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实施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鉴于高职物流专业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目前高职物流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从工学结合角度,提出实施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3.1 优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做一体化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设置应更偏重实践教学,应注重仓储、配送、报关、报检等物流操作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使培养的学生胜任企业工作。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包括:第一阶段是预备性实践教学,即物流认知实习,可安排在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始阶段,主要采用现场调研、专家访问、企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行业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阶段性实践教学,属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课程内实训和物流项目设计等,可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阶段,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并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第三阶段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属于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角色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

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减少冗长的说教式教学,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大力开展项目化教学,或进行案例教学,或融合职业资格证书,使项目课程改革的兼容性在教学方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强化专业课程对应的业务岗位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2 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化工学结合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都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实现。针对缺乏实验实训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问题,学校除了加大对实验实训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外,还要加强与企业物流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来解决,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化、情景化的教学环境。开展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请进来,学校也可以积极主动地走进企业。实施工学结合的模式也有很多种,实践比较成功的有:订单培养、项目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引企入校等方式。

3.3 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

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后,考试方式也应作相应的改变。应加大实践操作考核的比例,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实际操作、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理性来确定成绩。对于采用项目学习法教学的课程,可以按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把实践环节的训练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一个劳动部门或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取得毕业资格,如助理物流师证书、报检员证书、国际货代证书等物流行业相关职业证书。

3.4 加快“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物流师资水平决定物流教学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师和普通高校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青年教师,应以加强其实践经验,提高其操作技能为中心,鼓励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不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对于来自于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教师,应以加强其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职业教学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其执教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既可以充实师资队伍,又可以促进在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交流。

4 结束语

高职物流专业的教育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要培养企业能很快使用的人才。工学结合是实现实践教学很好的载体。学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多元化工学结合模式,完善高职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内容和体系,培养出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术理论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应用型物流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要参考文献

[1] 马甜. PBL模式下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92-93.

[2] 周悟,吴宁.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学的思考[J].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147-148.

[3] 方华.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系统性研究[J]. 职教通讯, 2010(9):70-72.

[4] 刘淑英.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J]. 职业技术教育,2007(14):48.

[5] 林亮景. 工学结合模式在文科专业中的实践与研究[J]. 职教论坛,2008(22):12-14.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 下一篇:NFC移动支付及其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