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始于“问”下

时间:2022-10-29 01:42:51

有效课堂,始于“问”下

摘 要: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也是历史与社会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如何有效地创设与组织课堂设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仍困扰着众多教育工作者。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一节公开课的经历,就此问题谈了工作以来的点滴感受,特与同行们分享。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有效课堂设问;兴趣

课堂教学贯穿于我们每天的工作中,但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许多学生习惯“潜伏“,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不冷不热,不愿积极参与;启而不发,问而不答,这给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促进新思维的诞生。”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一种技能,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有效的课堂源于对问题的有效创设和实施。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有质量的提问,会“一石激起千重浪”,荡起思维的层层涟漪;一组有质量的提问,会推波助澜,把课堂教学一步步引向高潮。作为一名历史与社会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并组织有效课堂设问,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并组织有效课堂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节公开课《认识宝岛台湾》,浅谈几点体会。

一、巧引妙联,找好导入点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切入口和教学内容的联结点,因此具有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重要作用。精彩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问题设问法这是最常用的导入法之一,使用好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意义。成功的课堂有效设问,犹如一把神秘钥匙,为学生打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引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如在执教新课程《认识宝岛台湾》时,我创设了“猜猜看”的问题导入法。猜谜规则:根据提示,找出共性,说出下面描述的是什么?

提示一:《新版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的扮演者。上此课时正值于正版的《新版笑傲江湖》全国热播,这样的设问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立马有学生在台下忍不住提出:“老师,是猜金庸小说中的武林大侠吗?”

我默而不答,微笑着又用PPT放出了提示二:刘谦。刘谦连上了几次春晚,精彩的魔术表演外加幽默的台词深受学生青睐,这样的设问又抓住了学生心中的“热点”,未及打出提示三,他们早已议论纷纷,有学生猜答案是“高手”“魔术”,更有学生猜答案是“帅气”“潇洒”,当然也有学生猜是“台湾”,因为他俩都是台湾人。

我赶紧又用PPT打出了提示三:。事件是众所周知的时事热点。这下,学生们全都异口同声地说答案是“台湾”。

我的新课也由此导入,异于以往的是本节课的问题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标新立异,抓住好奇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问题,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这也有利于探究和解决问题。

以本节公开课为例,进入新课教学之初,我有意设疑:“同学们,关于‘宝岛’台湾,老师有很多疑问,因此,我决定召开一次隆重的寻‘宝’大会(这里的‘宝’特指宝岛台湾),而在座的各位就是参加此次寻‘宝’大会的各路英雄豪杰,请问诸位高手,如欲圆满完成此次寻‘宝’任务,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考察呢?”

正如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总是兴趣的导因。”一提起寻宝大会,学生们立即处于兴趣盎然的上课状态,并纷纷发言,有的说考察宝岛的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有的说认识宝岛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和气候),也有的说探究宝岛的“宝”(特色)如动植物、农产品、矿产、人口、交通和工业等,也有人补充别忘了考察宝岛的旅游点……

如此标新立异的设问,何愁学生会沉默是金、将“潜伏”进行到底呢?

三、联系热点,设置争论点

时代性是历史与社会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多数中学生对时事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故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适度地引入时事政治并加以分析。但就如总理所言:“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巧,是不行的。”

课堂设问也是有技巧的,尤其是此类联系热点的设问,更要有激励性,能使学生看到问题,就有讨论、争辩的欲望,并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地磋商、争论的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

四、利用网络,尊重多元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网络正已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现代生活。“有问题,找百度”已悄然成为学生在课外、在家庭遇到难题时的“求助”渠道。毋庸置疑,网络中堪称“海量”的信息资源成为另一种“教材”,它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它也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这一获得知识的途径去探究课内的设问。

如在探究宝岛台湾的特色时,教材中有一个已经生成的问题:台湾有很多美称,如“亚洲天然植物园”“蝴蝶王国”“水果之乡”“东方糖库”。选一个你感兴趣的美称,查找资料,向同学们介绍这个称呼的由来。

此问题的创设很有趣味,但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如何对它有效地实施。现在的学生大多疲于考试内容,此外的课外知识,却是少之又少。若简单地只在课堂解决此问题,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填鸭式”介绍。故早在开课前一周,我就已布置此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感兴趣的网络查找该问题的答案。

经过一周的上下求索,学生们早已厚积而待发。待到正式上课时,同学们纷纷举手。有一个学生说:“台湾是世界著名的‘水果之乡’。水果品种繁多,共计80多种。其中香蕉、菠萝、柑橘3种产量最多,驰名中外,质量优良,大量出口。”又有学生说:“台湾是‘东方甜岛’,甘蔗是全岛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年产甘蔗最高达141万吨,占世界糖蔗的5%。”

精彩纷呈的课堂发言,一下子将本节课堂带入了高潮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查找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五、开放舞台,挖掘发散点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该课程性质本身具有开放的特征,它关注的是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内容、形式容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以及不同的兴趣倾向。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设问时,也应显示出综合性和开放性、发散性的特点。

例如在执教“考察宝岛的旅游景点”时,我创设了极为开放性与发散性的设问:“诸位同学,有一批游客想体验宝岛台湾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但有很多困惑,所以请我们这个‘寻宝大会’帮忙。请你们根据前面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信息,设计考察指南。

考察指南A:利用教材和图册的内容,创设有趣的旅游专题和项目,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察指南B:请为你的旅游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观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个设问中,我没有停留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而是由一个点去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延伸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老师说:“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如此设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

六、曲径通幽,找寻相连点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应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自我思考和探究事物,不应该消极地接受知识,要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效的课堂设问就像通幽的曲径,学生能够沿着这条曲径到达花木深处。由于曲径之曲,学生们对前景不可能一望而知、一目了然,所以需要老师这一领路人的正确引导。

如在本节课末尾,我设计了“寻宝经验大对决”环节,提出疑问:“同学们,此次寻‘宝’归来,你们都已收获满满、经验十足,请问,若我们以后去认识其他区域时,可采用什么方法呢?或认识一个区域可以从哪些方面考察?”通过引导和总结,学生明白了认识一个区域,首先是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邻位置;然后是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与河流等方面,人文环境特征主要包括人口、交通、工农业等方面。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告诉我们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这样的课堂设问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引领他们在回顾本节课探究台湾方法的基础上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运用,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迁移到新内容中去。既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以上是我在研究课堂有效设问后,对于《认识宝岛台湾》一课的设计做出的点滴尝试,可能存在些许的不妥。当然,有效课堂设问的创设与实施,还有很多方法,例如,回归自然,落实基础点;拈精取要,突破重难点等。初中生富于幻想,内心色彩斑斓,乐于探究,思绪千奇百怪。“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作为社会老师,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个具有效性、挑战性、趣味性而又有充分拓展性的设问,吸引学生主动地和有效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马颖峰.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陈丹红.浅谈课堂有效提问.现代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3.唐少华.初中历史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与实施.人教网,2009.

4.彭莉.问题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中的应用.人教网,2011.

5.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上一篇:以兴趣引导初中化学教学 下一篇:小议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