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有”和“无”

时间:2022-10-28 11:29:20

语文教学中的“有”和“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当今的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一出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这个舞台更加多姿多彩。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那么,语文教学中有什么才能使教材产生效果,无什么才能使“有”发挥作用。下面试谈一孔之见,请方家指正。

一、有思想

即有授业传道思想、有应考思想、有发展创新思想。授业即让学生识句读,通文意;传道即让学生通过学习,打造思想,建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性情。应考也就是心中有考纲——现实让我们必须过高考关,因此,语文教学就必须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筛选、分析、概括、评价、扩展、推断和表达。创新就是教学生不能人云亦云。同一个问题,甲有A说,我能否有B说;甲从这个角度说,我能否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此才有“新”,才有“创”的养成。而传统教学的框架式、线条式、说教式显然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二、有感情

凡事带着感情看它就美,而传统教学中,老师却常常失于情,总以为讲过了,我就完成任务了;讲过了学生就该会了。长此下去,学生一见语文课心就烦,一听语文课就无味。从小学到高三,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却不知语文为何物。是中心思想?是段落大意?是写作方法?真是不识语文真面目。而有感情则不然,有感情,你就会像汪曾祺爱北京胡同那样钟爱每一篇教材——把玩、咀嚼、回味,让学生分享语文的芳香;有感情,你就会变着法教学生品味;有感情,你就会发现差生有时也会变成白天鹅。

三、有空间

车轮中间留有空处,才能装上车轴;陶器中间留有空处,器皿才能盛物;房中必须留有空处,房子才能居住。同样,教学必须留有空处,学生才能有想象,创造有天地。传统教学的讲背式,老师习惯于讲得滴水不漏,学生背得真真切切。老师惟恐学生不会,满堂包讲,且要讲得深、讲得透、讲得标准;学生惟恐背不会、回答不对,这也失分,那也失分。如此,学生一上课心里就发怵,怵老师突然提问,因为自己对老师的答案没记清楚。如此,学生一上课就打盹,因为,课上没有他发表意见的份。而给学生留空则是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是让学生意识到我不但要接受、消化,还要发展和创造;因此,语文教学如何给学生留空,在什么地方留空,留多大空,正是发挥教材作用的关键。

四、无套式

语文教学的套式可谓五花八门,许多人好像也正在致力于研究出某种套式让别人去遵循。其实,许多东西一旦成了“式”,也就意味着该改变、要革新了。前几年许多地方推广“目标教学法”,教研室听课、评课首先要看是否符合“目标式”,不符合这一式,是很难评上优质课的。确实,教学不能没有“式”,可若只知守式,岂不成了教条主义?语文界早就有“南钱北魏”之说,许多年轻的语文教师潜心学习“钱式”“魏式”可至今没有听说谁是“钱式”传人,谁是“魏式”传人。其实,钱魏之所以受人推崇,正在于他们既有式又无定式,在“有”与“无”之间游刃有余。

五、无“沙化”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沙化”现象严重。三段论式的教学——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方法——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变得呆头呆脑。遵命式的考试,一考课文注解(如“古?摇?摇亭”的“?摇?摇”省缺的是什么字,“四夷?摇?摇服”的“?摇?摇”残缺的是什么字);二考教参说法,使学生失去灵气,泯灭个性。很显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多元文化的大融合,传统的教的三段论式,考的遵命式要迅速摒弃。笔者以为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凸现个性(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不限文体,就是很好的导向),以生活为本凸现前沿性、社会性。

六、无扼杀

无扼杀就是在教学中不要耍权威,要允许学生说1+1=3,比如阿Q的“Q”,既可以说像阿Q的脑袋,也可以说那是只有一条河与城里相通的封闭的未庄,还可以说那是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无扼杀就是对学生不要下定论,比如“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无扼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无扼杀就是要创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自由驰骋;无扼杀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说他(她)能行。

总之,教师利用好课堂教学中这块“有”和“无”这块天地,因势利导,突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创新方法,获得真正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价的思考 下一篇:成长路上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