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芳华 母校情深

时间:2022-10-29 10:27:33

桃李芳华 母校情深

2013年对二附中而言,是重要而又意义非凡的年度,这一年二附中迎来了60周年华诞。回顾这60年,可以肯定地说,虽然历经时代的变革,但是我们所秉承的二附中的优良传统一直都是与时具进的。今年,我校召开了第二届校友大会。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35279位校友秉着饮水思源及爱我二附的精神,克尽己任,无私地为母校的发展做着贡献。下面是我们选录的几段各个时期校友们的心语。

王永宽校友:母校成立于1953年9月,我是第一届初中生。1956年学校设立高中,我又是第一届高中生。时至今日6年时光里的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

一入学,学校就对我们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我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当时校舍还在建设中,学校暂借火神庙小学两间教室,分上下午二部制上课。校领导和教师挤在一间大屋子里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但教育教学进行得井井有条。

期末,新校舍竣工了,师生们人推马拉、肩扛手提,浩浩荡荡地把课桌椅和办公用具搬进新校舍。学习环境得到很大改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礼堂等设备都有了。我们是新成立的学校,学生大都来自马甸乡菜农的子弟,基础较差,班主任特别辛苦。

新学校,新气象。我们文化学习上要争取获得北京市优良奖章,体育上要通过“劳卫制”。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学校还利用寒暑假组织我们参加社会建设劳动,早晨六点钟,我们三十多个同学吃完早饭,就从昌平镇出发赶往工地,挖土挑沙,中午迎着风沙吃咸菜窝头,晚上头顶星星回到住地。大家都乐乐呵呵,谁也不叫苦。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确实在思想上和劳动能力上收获很大,受益终身。

岁月峥嵘,记忆犹新。我永远怀念我的母校,永远怀念我的老师,永远怀念我的同学。

赵炳智校友:我是北师大二附中1963年创办的文科实验班的学生。从1963年至1965年,学校先后从三所附中和北京四中、女八中等十余所学校招收了99名学生进入文科实验班学习。学校开设文科实验班的目的,一是摸索在缩短学制年限的条件下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二是摸索出一条按照半工半读的精神逐步改造全日制普通中学的路子。在学制上,文科班同学完成两年学业后即可参加高考。在课程设置上,文科班强化了文科课程,一周28课时,文科20课时,理科和体育8课时;文科课程20课时中,语文占11课时。

那时,学校要组织学生到部队参加半个月的军训,到工厂参加半个月的劳动,到农村半农半读两三个月,边上文化课边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此外,文科班还组织学生到西郊农场参加劳动、到顺义参加修建京密引水渠的劳动等。

通过多方面的培养,文科班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学期间,第二届文科班彭毅同学的《像欧阳海那样生活和战斗——读〈欧阳海之歌〉》在《人民日报》刊登,胡依年同学谈学习体会的文章《掌握主动权》在《光明日报》发表。

文科班打下的坚实基础使每个学生终生受益。几十年来,文科班许多学生在文化、出版、教育、外交、政法等领域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大家非常感谢文科班的教育,感谢校领导和老师们呕心沥血的关爱和培养。

唐晓强校友:我从1979年到1985年在二附中学习了6年。时光如流水,一晃已经是三十年了,有些事情却依然记得很清晰,回想当年老师们的样子,依稀仿佛昨日。

我们第一个班主任是王春兰老师。那天,我们一群从育翔小学毕业的学生一起到二附中报到,早晨才下过小雨,一群人进了校门,穿过甬道,然后南拐看了看操场,绕过礼堂,走进东边的小花园,问了校园里的老师,过教学楼,在北边的平房找到新初一教室,迎出来把我们这些同学带进教室的就是王老师。王老师是教数学的,但印象最深的是她要我们早锻炼,在班会上她说了“要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要在冬天的雪地上留下第一串脚印”等激励我们的话。

我所在班的最后一个班主任是曹保义老师,也是他把我们送进了大学。在初中的时候,曹老师曾经带我们参加北京市地学夏令营,活动最后一天我得了急性胃痉挛,肚子疼得不行。那个下午,是曹老师带我去的医院,一直到晚上,直接从医院到了火车站,从承德返回北京,早晨到达北京的时候,我还裹着他那件深蓝色的中山装……

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中学对我一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张彤校友:1985年的北师大二附中文科班是个特殊的班级,当时全年级只有9个人。

虽然没有班级的建制,但是学校对我们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物理、化学、生物课可以选择不听,不听的时候就安排在图书馆自习,图书馆的书籍我们随便翻阅;地理、历史课当时在理科班不学,我们就在下午放学后上这两门课。我们的历史课由出身名门、修养极高的杜平老师授课。多年后杜老师回忆这一段,常说的就是:“那就像孔子办私学”。地理课经常在地理组办公室上,美丽无敌的张萍子老师不知道从哪里拿了块小黑板,这就开始了高三地理总复习。因为人少,老师们都坐着授课,讲课的方式也就变成了谈话式或者讨论式,竟意外地符合了现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形式。

在学校的特殊照顾下,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练就了我们泡图书馆、畅游在学海里乐不可支,自主安排学习与生活,苦中求乐,文理兼修的本事。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养成的学习习惯、生活态度,使我们终身受益。

王娜校友(2010届):对于这片土地、这个家,只要提到她,还是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有着不约而同的感受——爱。一切早已化作一种对待亲人般的习惯,从未想过有一天她会从我生命中离去。

方正杯、博学杯、三帆奖……一系列的学术竞赛和综合素质的评优都是学校为我们搭建的提升自我的舞台。让这里的学生们了解了获得知识不仅仅要死读书,而要活学活用。

运动会是每个学校都会有的活动,二附中将体育活动、比赛发扬到了极致,足篮排系列赛事以及各种小球联赛,这些都让我们的课余生活充满了活力。仍记得我们班为了“三年十个奖杯”的目标奋力拼搏,仍记得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溢于言表的激动。正是这样的经历,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说起这些,眼前就会浮现那样生动的画面,这辈子都不会忘却的回忆。

于我自己,最让我成长的是一次次组织学生活动的经历。无论是合唱比赛、艺术节,还是成人仪式、毕业典礼,一次次的打磨、调整,在这里学校扮演着配角,每一个活动就像一台台大型演出,导演是我们,光环也属于我们。这就是二附中的魅力所在吧,面对所有的学生她能让大家得到公平的呵护,面对每一个学生她又能因材施教,为他们奉上量身定制的培养计划。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我们的成长不仅限于知识,更是在人生中的历练与成熟。而这些在我走出二附中的时候才明白,这样的感激也只有铭记在心里。

现在再思索一番,也不难找出让我们恋恋不舍的原因——二附中那难以匹敌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校园文化,孕育着这样一批批有思想、有故事的学子;这样的校园文化,让我们都成长为有真性情的成熟而独立的的人。

上一篇:教育叙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激扬师生个体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