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结构调整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28 11:22:48

我国资本市场结构调整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主要包括产品结构、主体结构、市场体系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四个基本方面。产品结构调整、主体结构调整和市场体系调整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的制度基础,而国际金融中心战略调整则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的显著标志。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应与资本市场结构创新同步,必须从基础形态调整和高级形态整合与创新两方面同时展开。

关键词:资本市场 结构调整 结构创新 国际金融中心

产品结构调整问题

(一) 金融衍生产品调整问题

由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过于谨慎,从而导致资本市场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与资本市场发展需要不相适应,这是目前制约我国资本市场产品结构创新发展的瓶颈。虽然货币期货、国债期货、认股权证、外汇远期、货币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已有十多年历史,但除国债期货外,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均未形成规模,关键在于尚未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机制,致使市场主体淡化创新需求,缺乏创新动力(周宏,2005)。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机制,就必须加快单一的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推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研发机制、营销机制、服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由以国债期货为主的单一产品结构向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股权期权等多层面产品结构调整与创新转变。调整为创新创造条件,创新为调整提供动力,金融衍生产品结构调整与创新同步发展,可与现货交易市场发展相匹配,并以调整为契机,建立实时跟踪评价机制,形成多层次金融衍生产品的竞争氛围,循序渐进,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要明确金融衍生产品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推进重点、相互衔接及其推出时间、运行过程、监督评价等制度安排,完善挂钩标的指数,真正反映资本市场基本面及其运行过程。我国以往缺少这方面的周详安排,致使资本市场经常性的单边大起大落。而应当调整的也没有及时跟进,缺乏金融衍生产品结构的创新机能,致使以国债期货为主的产品结构停滞不前。应持续调整以往的单一产品结构,积极推动权证、上证基金通、大宗债券交易双边报价和上证180ETF等业务创新(邓妍,2006)。

(二)资产证券化品种调整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债券结构调整问题。我国目前不仅企业债券品种较少,而且股权融资高于债权融资,企业债券市场明显滞后。解决这种矛盾,关键是调整以往只有国有企业发行债券的状况,转变股权融资高于债权融资的思路,扩大企业债券发行数量,提高发行质量,特别是扩大和提高信用较好、竞争力与创新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债券发行数量和质量,以此为导向,丰富企业债券品种,优化企业债券结构,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建设,减轻我国A股市场企业争抢上市和融资的压力,根本解决企业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失衡问题。二是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市场基金调整问题。调整的重点应逐渐扩大储蓄替代类证券、债券借贷、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等资产证券化品种,用流动性更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代替单一的银行储蓄结构。调整过程首先应以改善现存银行储蓄结构和丰富交易品种为主,然后渐次加大资产证券化品种,并逐步代替单一的银行储蓄结构。因此,要积极鼓励跨市场、跨机构的证券产品创新,发展资产抵押债券等资产证券化产品,丰富资产证券化交易品种,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拓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功能。以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依托,探索资产证券化和拓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同时,更要吸取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有效的制度化措施,防范和化解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风险。

(三)保险业产品调整问题

保险业产品趋同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但在我国更为突出。表现为保险业产品结构单一,保险市场发展不平衡,过度竞争与缺乏竞争并存。因此,保险业产品调整的策略应注重产品结构与服务结构的匹配化,既关注产品结构,防止过度竞争,更注重服务结构,完善市场目标。当前,要大力培育保险细分市场,优化保险产品结构,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加大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的力度,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和品种,丰富保险市场交易品种,推进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及其经纪机构及业务创新,开展保险资金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支持保险资金参股银行业和证券业,促进保险公司跨业经营,提高金融保险服务水平,扩大保险资金的境外投资,建立由保险机构参与控股的境内机构投资者。保险业产品调整问题,关系保险市场的生存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具有制约整体的意义。

(四)货币经纪业务调整问题

货币经纪业务既涵盖债券交易、资金拆借、外汇买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股票和产权指数等交易,也涵盖贵金属、原油、天然气乃至天气指数等交易,包含所有金融产品和市场,成为资本市场必不可少的“剂”(钱进,2005)。货币经纪业务调整问题,主要在于改革传统的货币经纪业务模式,调整货币经纪业务方向,以优化资本市场产品结构为重点,突出经纪业务的市场功能和服务功能。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具有经营实力和特色的货币经纪公司,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外汇交易、债券交易、衍生产品交易和金融产品交易信息等经纪服务创新,提升其服务竞争力。

(五)证券信用交易调整问题

信用交易不仅是一种买空卖空机制,也是一种交易创新,可使资本市场维持理性波动和必要的流动性;证券信用交易对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投资机会和风险回避手段,牛市融资,熊市融券,可发挥资本市场价格稳定器作用,并具有杠杆效应,可成倍放大资金或证券供给;证券信用交易所引致的买空卖空机制,可弥补单边市的缺陷,推进资本市场产品结构创新(蒋娅娅,2006)。证券信用交易调整问题,即是要充分发挥证券信用交易的功能,加大证券信用交易的风险防范,加强证券信用交易的监督管理,建立信用账户和证券账户的二级托管制度,防止证券信用交易内幕化及其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市场主承销商的尽职调查和信用评级的管理,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建立风险控制组织体系和指标体系,形成规范的内控机制,推动证券信用交易创新。

主体结构调整问题

(一)供求主体结构调整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供求主体结构具有两个局限性,一是供求主体结构不平衡,供给主体结构优于需求主体结构,供给主体处于强势,占主导地位,致使供求主体之间不匹配、不平衡。二是供求主体结构不完善,供给主体信息和需求信息不对称,供给主体信息处于支配地位,致使供求主体结构功能弱化。供求主体结构调整即是针对上述两个局限。基于前者,供求主体结构调整应着力于内外不平衡问题,即积极培育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促进QDII制度创新;引导境外战略投资者QFII,促进QFII制度创新;积极培育各类中小投资者群体,提升需求主体结构水平,以逐步解决供求主体结构不平衡问题。基于后者,供求主体结构调整应致力于各类优质投资公司建设,形成具有创业投资潜力的主体系统,并最终成为具有跨国经营实力的委托理财机构; QFII要与我国资本市场合格机构投资者较少的状况及需要相一致,着力于资本市场主体结构的完善;与我国资本市场发行体制和交易体制改革及要求相一致,着力于资本市场体制创新;与我国资本市场风险防范及需求相一致,着力于资本市场运行安全;与我国资本市场规制建设及要求相一致,着力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培育国内非上市公司,使之成为资本市场供求主体。应明确非上市公司的法律地位,对运作规范和业绩良好的非上市公司,可转变为社会募集公司,并择机上市;业绩良好但公众化程度较低的非上市公司,可与上市公司合并,借壳发展,也可通过股权置换方式转变为发起设立公司(周茂清,2006)。

(二)服务主体结构调整问题

相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供求主体结构调整问题,服务主体结构更显薄弱,需要进行多方面结构调整及重构。概括起来,服务主体结构调整问题涵盖三个方面:一是依法规范服务主体行为,实现服务主体结构性调整和服务产品或服务工具优化组合,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二是发展境外融资服务和外汇风险管理、综合理财等服务主体,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便利服务和外汇避险工具,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信用等级。三是加大农村资本市场服务主体组织结构建设和产品结构创新,完善农村服务主体结构和产品定价机制,降低服务成本,分离政策性和商业性资本业务,防范商业主体的道德风险,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三)组织主体结构调整问题

着力解决市场组织主体功能不健全和被替代问题,重点完善组织主体的调控机制和协调功能,形成有序互动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监管效能,提高运行质量、水平和效率。组织主体结构调整问题的关键在政府,作为组织主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应依法明晰其监管职能及市场定位,改善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而把微观监管权交给微观的市场组织主体,健全微观的市场组织主体结构,发挥其特有功能,从而实现不断优化组织主体结构以及宏观功能和微观功能的有序互动。

市场结构调整问题

第一,“三个”板块市场结构调整与完善问题。即调整和完善沪深A股市场体系,规范交易行为,健全监管体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建设功能完善的主板市场。推进中小企业板市场建设,强化上市条件、信息披露、融资方式、监管方式的优化及创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发展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与产权市场业务相衔接,兼有股权流通和股权融资功能,可为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和退出通道(邵燕,2006)。推动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形成多层次市场体系,促进“三个”板块市场联动发展与功能创新。最终实现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融合,为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B股市场和A股市场结构调整及合并问题。实践证明,我国B股市场规模小,资金筹集和资源配置功能有限,要依据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创造条件,改善资本市场的基础结构,推动运行机制创新,确立统一的市场功能定位,稳妥推进B股市场和A股市场合并进程。

第三,产权交易市场结构调整及创新问题。积极拓展柜台交易市场,推出各种股权交易产品,允许各交易中心产权相互挂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逐步形成产权转让特别是国有产权转让全国统一报价系统,建设层次合理、功能互补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股权私募市场,推进实用性技术及需要的产业化,形成对风险资本的内在需求,促进多种形式的股权私募市场的发展,推动私募市场发展与创新(孔凡保,2005)。

第四,农村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及创建问题。主要包括加快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形式金融市场建设,形成定位准确、功能互补、产权明晰、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监测数据库和监测分析系统,加强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监测评估研究。加快农村金融市场信息化建设和区域性票据交换中心建设,促进服务“三农”的支付结算工具构建与创新。

国际金融中心战略与调整问题

(一)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战略调整问题

目前,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在规划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种“抢滩式”建设必然会极大地分散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造成对有限资源的巨大消耗,背离科学发展观及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代金融中心发展史表明,一个大国可建设一个或数个不同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但国际金融中心只能建设一个,只能聚焦在一个特大型经济大都市。国内关于金融中心建设的“多中心论”和 “三国演义论”,反映了对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异同缺乏科学定义,在认知上陷入某种误区(陆红军,2006)。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予以战略上的调整。例如国务院批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其无可争议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基础,初步具备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突出重点,高效利用国内外金融资源和智力资源,不应四面出击,更不可能遍地开花。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近期战略调整问题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完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等战略问题。这一近期发展战略在理论预期上是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困难重重,原因在于缺乏国际金融中心的各类高端人才,因此,需要对近期战略加以调整,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聚焦在培养和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上来,由此吸引国内外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总部集聚上海,完善金融体系,拓展金融市场功能,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和金融市场交易中心。集聚优势资源,打造核心金融企业,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完善金融法制体系,营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中外资银行合作化、人才本土化和金融创新本土化进程。

建立和完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促进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发展的战略问题。同样这一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实践表明金融产品创新及其金融衍生品具有放大倍数的虚拟功能,如果虚拟性背离实体性,条件不足或操之过急将隐含极大的市场风险,急需加以适时调整。因此,当务之急应重点推进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建立上海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钟慧,2006)。要构建网上大平台,集中各类服务信息,建立动态金融数据库,开辟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间的互动窗口。大力推进银行卡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为核心的信息化金融服务体系,使之成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主要窗口,从而为金融产品创新创造条件。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长期战略调整问题

一是经济、金融、贸易、航运、技术、网络、服务、环保、政策、法制和人力资源等基本要素及质量建设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发展战略问题,不能同时均衡推进,必须有先后之分,有步骤有重点的调整。在较长的一个建设时期内,都应把重点放在集聚国际资源,凝聚中国特色,持续优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生态环境,形成机构拥有量、开放度和经济影响力三要素指标齐备的综合性国际金融中心。二是比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坚持走离岸金融中心与国内金融中心同步发展之路。应把提升区域化、全球化竞争力,探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特色和规律,作为长期战略调整的方向,取长补短,避免弯路,注重差别化战略,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鲜明的国际金融中心。三是推进人民币金融产品持续发展问题。人民币金融产品持续发展不能替代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其战略调整在于发挥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的先导性和引领功能,在于依托上海较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走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之路,使上海首先成为研发、定价、投资、交易人民币产品的金融中心。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逐步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奠定基础。四是上海、台湾、香港金融服务业和金融中心联动发展问题。即“”不是主导和被主导关系问题,而是金融发展及其联动关系问题,目的是开展实质流与合作,推动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及素质的提升。大陆与台湾已经签署了海峡两岸三项“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上海与香港也签署了“关于加强沪港金融合作的备忘录”。沪港之间完全可以互相递水、互相引跑,可以都是赢者(王春梅,2010)。这将增强“”在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金融市场的自由开放和有序分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兼容性及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宏.资本市场效率:理论和经验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邓妍.QFII屯兵上证180ETF[N].财经时报,2006-03-20

3.钱进.中国首家货币经纪公司沪上开业[N].上海金融报,2005-12-20

4.蒋娅娅.看证券信用交易渐行渐近[N].解放日报,2006-02-17

上一篇:金融发展与企业过度投资关系实证研究 下一篇:关于货币供给量\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