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导管感染细菌学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时间:2022-10-28 10:30:46

静脉导管感染细菌学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深静脉导管感染的细菌学及相关因素,帮助临床减少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年605例患者的深静脉穿刺感染,用细菌培养基及VITEK32、API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在605例送检标本中149例出现不同病原菌感染,以葡萄球菌、真菌、乙酸钙-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为主。结论:深静脉导管的感染主要和患者年龄、插管时间、临床护理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静脉导管;病原菌;感染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826-02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静脉导管技术被普遍应用在大型手术、血液透析、化疗及危重患者的救治等方面,成为不可缺少的诊疗手段。然而,作为一种创伤性的诊疗手段,对观察及护理要求很高,极易产生感染等并发症。现对本院从2002年8月~2005年12月所有送检静脉导管培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感染的发生相关因素,帮助临床减少感染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回顾性分析从2002年8月~2005年12月所有送检静脉导管患者的标本共605例。

1.2 仪器及试剂:细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培养基,念珠菌培养采用CHROMAGAR显色培养基(郑州博赛生物技术研究所分装),细菌和真菌的鉴定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细菌鉴定仪及配套试剂,阳性杆菌采用API鉴定系统鉴定(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

1.3 培养及鉴定方法:取营养肉汤1份,将用无菌方法取的深静脉导管放入肉汤中增菌,18~24小时后分纯。菌落生长后经初步分类后,转种血平板及科玛嘉平板,出现阳性菌落后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送检的605例样本中,静脉导管培养阳性149例,阳性率为24.6%,见表1。

2.2 静脉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病区分布情况见表2。

2.3 对静脉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年龄进行分段统计,由于本文中儿童患者仅有2例,因此,把病人分为老年组及非老年组。见表3。

2.4 对2004年和2005年所有静脉导管阳性患者出现培养阳性时的天数进行分析,其中最短阳性时间为2天,最长阳性时间为75天。第一周出现阳性为14例(14.6%),第二周明显上升为25例(26.0%),第三、四周分别为17例(17.7%)和14例(14.6%)。

2.5 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病原菌中阳性球菌62株,占41.6%;阴性杆菌52珠,占34.9%;真菌30株,占20.1%;阳性杆菌5珠,占3.4%。在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为51珠,肠球菌11株,在阴性杆菌中非发酵菌为35株,肠杆菌科细菌为17株。见表4。

3 讨论

随着静脉导管的更新换代,插管技术的普及,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危重症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长期静脉营养、快速输液、化疗等,由导管引发的感染也十分常见。由于导管的感染与导管的类型、护理等各种因素相关,因此,不同报道[1,2]的阳性率不尽相同,本组阳性率较高,为24.6%,自2003年起均在23%以上,临床应引起重视。

静脉导管感染在各个病区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同病区的感染率相当,与就诊环境无关。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静脉导管感染率存着显著性差异,与相关文献相符[3],相关文献[4]还报道儿童的感染率与成年人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静脉导管的感染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关,老年人和儿童为易感染人群,应加强此类患者的监测,加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文献报道[3~5]导管感染与留置时间相关,但留置时间的长短不一致,本文在第二周时感染的发生率最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在达到治疗效果下尽可能使用短期导管。

静脉导管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阳性球菌,以葡萄球菌最为常见,与相关的报道相符[6],导管的感染菌主要来源于皮肤表面的条件致病菌。本院近年ICU流行乙酸钙-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鲍曼-乙酸钙不动杆菌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容易在侵入性操作时造成感染。真菌感染也是静脉导管感染的常见菌。可见,静脉导管的感染主要是由于来源于皮肤等条件致病原的感染。因此,在插管时进行空气及皮肤消毒,减少插管时间,并在插管后注意消毒及保护插管处与外境的隔离,可减少感染的发生。

静脉导管的感染可致菌血症的发生,其危害性大,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医疗费用。但其导致感染的因素复杂,须从插管时的操作规范化,加强临床的护理,使用抗菌导管,减少插管的留置时间多方面着手,以预防为主来控制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Martin C,Brunder N,Papazain L,et al.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foll-

owing axillary vein catheterization[J].Acta Anaesethesiol Scand,1998,

42:1526.

[2] 张 萍,袁 静,陈江华,等. 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

相关并发症的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198.

[3] 张勤致.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

合杂志,2005,14(3):356.

[4] 鲍家银,韩 涛,林 侃,等.心内直视手术深静脉留置管的细菌学

分析与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824.

[5] 胡建华,万 勇.33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分析[J].四川医学,2005,

26(8):845.

[6] 孙少川,李富彬.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进展[J]. 医学综述,

2002,8(1):51.

收稿日期:2006-11-1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 下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分析及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