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来过了!”

时间:2022-10-28 08:23:30

“中国团来过了!”

来自新兴市场的消费者,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游客成为2012年整个欧洲奢侈品市场免受危机波及并实现增长的最大动力。

小李供职于国内的技术标准部门,苦熬多年,终于得到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此前她从未出过国,更不用说欧洲了。为了这次来之不易的旅行,她甚至开始复习英语。

当地的接待方为中国客人安排了旅游和购物项目。“我最新欢的地方是天鹅堡,干净得就像童话里的世界。我愿意将来死在那里。”小李对《中国连锁》的记者说。当然,她同样不会浪费购物的机会。早在出发前她就打定主意要买一对浪琴情侣表,也在网上熟读了各种国外购物攻略。

但是,一行人在导游的带领下进入一家宽敞亮丽的大型商场后,小李总觉得店内的商品种类有些贫瘠,有些货架甚至空空如也。“欧洲金融危机真这么厉害么?”小李心生疑窦。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男性售货员对小李一行耸了耸肩,摊开双手,用生硬的中文说:“今天中国团已经来过了!请您明天吧,我们有新货。”

中国人全球“扫货”

从伦敦的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到纽约的第五大道,中国人涌向奢侈品牌服装店的场面,现在已为许多西方人所熟悉。为配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一线奢侈品在中国游客的主要境外消费地都配备了专业导购。他们都能讲熟练的普通话,和中国客户对答如流。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消费的部分已占其奢侈品消费总额的60%,达1836亿元。以上数字足以描绘出中国人奢侈品消费“墙外开花”的繁荣景象。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市场分析师说,中国人对欧洲和美国的奢侈品牌似乎拥有永不满足的胃口,中国现在已经构成全球奢侈品超过四分之一的市场,而且这一数据仍在上升。

免税购物机构环球蓝联的报告称,2012年中国人在免税店消费21亿欧元(约1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是世界之最。而在退税消费方面,中国消费者也遥遥领先,24.5%的消费占比,较第二位俄罗斯高出近10个百分点。

其实中国客户的海外消费并不局限于个人的出国游。香港“买手”早已联系起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奢侈品消费。他们赶在国外的打折季疯狂扫货,然后带回内地赚取利润。另外奢侈品代购日益兴起。如果算上代购的产品,中国海外消费市场远不止上述统计数据。

从目前来看,调动中国消费者积极奔赴境外采购奢侈品的最大推动力依旧是“价差”。据了解,奢侈品在中国的市场零售价主要由7个部分组成:原材料成本5%、加工成本10%、利润保有率45%、市场公关成本8%、门店拓展成本6%、人力成本10%和进口税率平均值16%。

相比之下,北美市场国际奢侈品进口税率平均值为10%,欧洲市场的第三国部分进口商品税率平均值只有6%。以一个蔻驰手包为例,在中国需征税27%(17%增值税+10%关税);在美国,由于是本国产品,最高需8.25%的消费税;而在法国,需征税22.6%(3%进口税+19.6%增值税)。如果是手表、香水等,中国的税收会比美国、法国高出更多。

奢侈品在提价

尽管有消息说中国的奢侈品销售下滑缘于政府的节俭与反腐,但是因为第一手资料的欠缺,所谓反腐使奢侈品销售出现下降至多只能是一种猜测。国内整体经济的疲软、国人海外购买奢侈品比例增加同样都是影响销售的因素。其实更多的数据说明,国外的高端品牌正在中国市场提价。

中国奢侈品消费迅速增长只在几年之间,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全球经济低迷,但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能力却逆流而上。自2009年始,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一些奢侈品企业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新兴市场。

那么,对于消费者而言,目前国内奢侈品销售的低迷会不会带来打折促销呢?

事实绝非如此。业内人士认为,奢侈品牌反而会通过大幅涨价来弥补利润缺口。奢侈品牌在新品上市之初每年会涨价1~2次,涨幅根据品类不同一般在10%~30%之间,还会根据国家地区门店、市场需求量进行调整。但中国市场太大,加上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中国奢侈品消费在全球领域依旧显得最“耀眼”。“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除了汇率、关税,它们随时都会找各种借口进行提价。而LV、古驰、香奈儿等一线品牌是业内的风向标,它们一动,其他品牌都会跟风上涨。”

有媒体发现,奢侈品牌2013年的第一轮涨价已经完成。蒂芙尼的对戒在2月份上涨了1000多元,宝格丽的珠宝、手袋等上调了10%~20%,古驰、LV也都悄悄替换了更显身价的标签。蒂芙尼的工作人员称,预计一些吊饰的价格到三、四月份也会提价。

但对于商场而言,开设多个国际品牌的奢侈品专柜,是许多商场提高自身商铺质量的途径。此类高端品牌越多,便越能将其转化为优质商铺。北京一家商场的工作人员甚至对媒体表示过,“一些大品牌的租金会相对低,可能会砍半。”

大部分的奢侈品品牌的欧洲零售价和中国大陆地区的零售价平均差异在20%-30%之间(去除中国的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因素),如果加上欧盟12%的退税,那么其差价就更大。

纠结的奢侈品

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这个词本身并无贬义。

奢侈品的概念是相对的。

旧时的农民想象皇帝的生活,是“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拔大葱”。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农民对奢华生活的要求就是“大饼卷大葱”而已。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必须购买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才算是成功人士,才可娶妻嫁人。到了70年代,三大件变成了四大件: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话。记得当年装电话可是要几千块钱一部啊(人均收入不到200元的小城),而北京上海更有上万一部的时候——还需要排队。

90年代,秀水街是大腕明星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但是到了现在我们都知道,不久前秀水街商场因有人售卖假货而被告上法庭。

今天与秀水街遥遥相对的赛特,是浪琴、欧米茄、江诗丹顿等众多名表的售后服务站。

当然,我们也知道二人转艺术家赵本山购买了一架私人飞机,不过作为奢侈品的飞机显然已经超出了我们很多人的认知范畴。

国外奢侈品牌在国内丰厚的利润令业内人士不胜惋惜。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李厚霖在微博上呼吁,“奢侈品消费外流连年增长,要留住自家的肥水 ,除了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民族品牌的崛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对于国外的奢侈品,目前一些中国企业采取的办法是收购品牌,或者代工生产,但是,包括降低进口关税等,都难说是解决问题的良方。我们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办法,从传统工艺中挖掘自己的品牌。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句老话生动地体现出传统的农业社会对待奢侈品的态度。但是社会在进步,今天我们当然不会认为从前购置“四大件”是一种罪恶,进入商业社会以后我们知道,要么受自然环境局限,要么受生产加工能力的局限,稀有的东西不可能为所有消费者所拥有,它们注定是昂贵的。

上一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