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只为取悦自己

时间:2022-10-28 06:41:35

奢侈,只为取悦自己

熬过繁忙的一周,礼拜日午后,沐浴着惬意的冬日阳光,挑剔地嗅着铁观音弥漫到鼻尖的香气,此时无论做或不做什么,心情都是愉悦的。当然,如果恰巧有一本中意的读物在手,那是何等奢侈的时光――对,奢侈,唯它能准确形容“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从容与自我满足。

曾有记者朋友在博客中写道,各大腕表品牌的CEo对于“奢侈”的解释惊人雷同,“拥有更多的时间”成为共识,其中“奢侈就是随心所欲地消磨时间”的说法,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作为从小就被师长称为“有特殊语感”的人,我固执地将这个词理解成描述“某种有价值的心理感受和强大自我满足感”的词:它比“奢华”更私密、比“奢靡”更节制、比“豪华”更低调。另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奢侈”本身具有的自我认同特性,比其他更容易或更不容易实现。

似乎有点形而上,好吧,举两个例子。

一名甚为要好的女伴,自毕业参加工作后便很少再聚。辗转得知她远离故土、终日忙碌奔波,只因一个又一个无尽头的物质欲望。始终,她自觉压力很大,在不断取隗别人和竭力获得他人认同之际,却很难令自己愉悦――其实,她只是不习惯聆听内心的声音。试想,一个连自己人生目标都无法明确的人,能感受到坐拥的奢侈吗?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2009年,我参加一个谈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国际性论坛,一国内知名的女性艺术经纪人,当众表述了自己的幸福观和价值观,虽然不买房、不买车、不买保险,但她心中时常充满幸福与快乐,“我最在乎的可能是心灵的自由,这比拥有一切都重要……我是真实地要我想要的那点儿东西。”要知道,彼时金融危机闹得正凶,此番话赢得了正在人人自危的中产阶级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拥有如此强大和圆满内心的人,一定是他人眼中“奢侈”的最佳代言人。

对于世界公认的奢侈品之国――法国的人民来说,虽然对奢侈品投入的比重不小,但他们欣赏的并不是奢侈品本身,而是它们的美――更准确地说,是这种美所引起的人类的喜爱之情,此时管你是劳力士、卡地亚,还是LV、GUCcI,统统降至次要。法国人包括不少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更在乎的是跟这些美的东西在一起时,自己心底的感受;但中国人更多的是在乎拥有了美的东西之后,别人会如何看待我,忽视了自身的感受。

从儿时的启蒙老师那里,我学到中国诗词的极高境界就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从中国禅宗文化的一段智语中,偶得一则理智的处世哲学:人生,从生到死,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答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可见,真正的奢侈应是返璞归真、顺应人性的。

当然,我并非只单纯崇尚“出世”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个万分热爱生活的人,我也积极地“入世”,追寻每一季的潮流风向、探究神秘的历史文化、关心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新闻、真心实意地关爱家庭和周围亲友、制定短期和长期的成长规划、通过自己的努力靠近可预期的目标……正因为很早就对自己不安分的天性有模糊意识,某些别人看起来离经叛道的行为,对我而言却是最正常不过。

这几年,不止一位朋友用规劝的语气评价我的行为是浪费生命,还善意警告我人生容不得如此奢侈。但我确信,他人的期许无法替代自己站在人生的跑道上,只有始终忠于自己、尊重本我,才能善待他人和外物,实现超我的自由。

那日,无意间看到某国际知名品牌设计师接受采访的影像,当被问及“奢侈精神”的定义时,这位掌管世界潮流生死的大师肃然沉思,然后审慎地说,“奢侈或许就是为了自己热爱的东西而勇于付出”。一语中的的感觉真好!

言已至此,有个越来越具传奇色彩的女人不能不提,她是众人心中自由、洒脱、我行我素、不拘泥于世俗、不惧众人口舌的化身――王菲。北京人、大陆妹、王靖雯、流行乐天后,这些身份从未限制住她对音乐的忠诚;音乐和音乐赋予的头衔,亦没有凌驾于她作为一个人的需要之上――为了爱,就是在北京的胡同里过着上公厕倒马桶的生活也可以・为家人,不修边幅地挎着篮子到超市采购日用品也大大方方;为伴侣,坦言从不关心身外之事的王菲,也开始用自己的号召力和商业价值,鼎力支持另一半的公益事业。

在无孔不入的发达通讯业监视之下,在各种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诱惑之下,在越来越杂的浮华的干扰之下,我们应立即开始学习静静聆听内心的声音,学习发出自己的呼喊,学习塑造独树一帜的风格,学会驾驭捉摸不定的奢侈灵魂。

最后,套用时下一句流行语作为结尾,

“奢侈吧,像没人欣赏一样;奢侈吧,像只为取悦自己一样;奢侈吧,像体验人生的真谛一样”。

上一篇: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律 下一篇:通胀背景下的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