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范文

时间:2023-03-05 15:44:40

奢侈品消费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奢侈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人的奢侈消费速度之快已经引起全球瞩目。文章分析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及特点,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

现在,中国人是路易·威登的第四大客户群,是古驰的第五大客户群。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可能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

一、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

1、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奢侈品消费之所以能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直接的原因。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2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中,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被列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外汇储备达106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国富而民强,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消费能力,从而使奢侈消费具有了可能性。根据社会学家分析,当人们面临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释放,那种一掷千金的消费方式呈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但是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阶段性的、自然的心理需求。

2、虚荣心和面子消费观的驱使

虚荣心的驱使一直是奢侈品消费的一个主要动力。“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们之间的交际功能,所以在消费中不能不讲面子。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确实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许多人将奢侈消费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认为这样才能被人看得起。由于虚荣心作祟,有人甚至省吃俭用也要买名牌。奢侈品市场所代表的中国“新富阶层”,对中国中低层经济收入者原本平静如水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新富阶层”和“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光辉形象”刺激着中产阶级脆弱的神经,迫使他们做出“宁有包,不食肉”的准坡似的举动。

3、年轻人的及时行乐观念

一项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高品质物品。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无时无刻不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压迫。他们需要大量的奢侈品,说明他们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表现自己。此外暴富后对财产拥有的心理不确定性也是新富们及时行乐的内在原因。

4、制度层面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由过去的对外排斥和保守中脱离出来,人们也慢慢地从思想管束中解放出来,中国的市场也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一般说来,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美元以上时,社会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全面升级,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新富阶层形成,这是中国奢侈品消费日趋高涨的社会结构背景。

5、商家的商业宣传渲染着高消费的氛围

商家为了追逐丰厚的利润,在商业活动中总是不遗余力的推崇物质文明。奢侈品牌生意的秘密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对于奢侈的渴望”,其传播之道就是“通过精准而持续一致的传播,巧妙地运用消费者和媒体对于奢侈的‘渴望’”。这类广告诉求核心在于表现豪华场景尊贵气质,它们用最豪华绚丽的场景、最浪漫温馨的情感、最崇高伟大的理想、最功成名就的人士竭力描绘一幅贵族生活,刺激人们追求商家所营造的那种高消费的生活,对追求“新、奇、多样化、高档化”消费心理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

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传媒的商品意识更加突出。一些媒体在“贩卖”信息时爱用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一种以极端形态吸引受众的趋势。在有关奢侈消费的报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天价”、“最富有”等字眼颇受记者编辑的欢迎。在媒体的大力渲染下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开始关注这些外国产品,追求所谓的品位生活。

7、疏解压力的要求

奢侈消费正向大众层面转移,虽不是富人,也可以用偶尔的奢侈品消费来犒赏自己。购买那些质优价高的名牌,也是一种缓解工作生活中的紧张感、压力感和艰难感的途径。消费的核心不是区分社会地位,而是情感流露。这是一种与“旧奢侈”不同的“新奢侈”,又被称为“趋优消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人(96.2%)都愿意为至少一种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多花钱,70%的人确定了多达10种他们愿意花巨额消费的产品类型,近一半的消费者愿为某一特定产品进行狂飙消费。

8、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近几年来,全球奢侈品市场相当低迷,原本作为奢侈品最大市场的欧洲、美国和日本,在这几年并没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它们要努力开拓新兴的市场。在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中国的奢侈品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建立了详细的中国市场战略计划并开始实施。

9、新的消费手段的出现

信用卡、电视网络购物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在诱惑、强制人们消费。层出不穷的个人消费贷款品种的推出,使借钱过日子成为一种时尚,这同时也表明银行正在经历一场“从生产信贷”为主转为“消费信贷”为主的“市场经济”大革命。随着信贷消费品种的猛增,信贷条件的放宽,使得那些原本不具有奢侈消费能力的人有了提前进入高消费行列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提前进行高消费。

10、受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世界的消费模式成为国人消费模式的典型参照系,对部分群体发挥着淋漓尽致的消费刚性效应。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特点

1、年轻化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30-50岁,月收入在5000至1万元之间,他们经常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在发达国家,主导奢侈品市场的是40到70岁的中老年人,万事达卡亚太地区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到2016年,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589亿美元,将其中年轻富裕族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334亿美元,年轻富裕族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主力。

2、阶层型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在新富阶层。西方奢侈品消费者多为贵族,这个阶层有着卓越的审美观念,能从产品的享用中找到高尚的文化品味。而在中国的富豪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没有读完小学,因此,他们缺乏城市新贵的优雅、品味。

3、物质性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更重产品,而非体验。从真实物质的满足到精神消费的满足,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真正的奢侈“生活”需要物质的支撑,却又在物质之外,相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它更意味着“超前意识”。

4、个体性

中国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最大的一点就是中国人更追求个人的“人生奢侈”,而在欧美国家,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家庭的“生活奢侈”。由此可见。中国即使真的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那也只是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离奢侈“生活”还太远。

5、低端化

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这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高但绝对价格低,在我国很多主力消费者的所购买的第一件奢侈品就是以上品类。而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才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三、结论

中国还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因为从财富积累的角度看,中老年人有钱才表明一个社会真正富裕。因此,目前的奢侈品消费带有某种畸形心态。都市中蜂巢式的生活状态又容易让人攀比,助长奢靡之风。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更加凸现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扭曲崇拜,促使洋奢侈品的品牌崇拜也在中国市场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部分高消费人群的高消费,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也容易使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造成紧张的社会关系,并影响民众对社会主义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度。

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就是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因此,务必要形成一种“绿色奢侈品消费”的理念。

新富阶层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在基尼系数达0.47的情况下(警戒线为0.4),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美国的GDP是中国的5倍左右,但捐助在慈善事业的钱却是中国的500倍,由于大部分的中国富豪都是一夜暴富,没有捐献的意识,于是大量的钱就用在了购买奢侈品上。新富阶层应当学会自己支配财富,在合理限度内享受财富生活,而不是被财富支配,仅仅为了炫耀财富而使自己成为财富的奴隶,丧失一个真正富人对财富的从容不迫。

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消费升级”的趋势。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而随着年龄、收入增长以及奢侈品消费心理的成熟,消费取向就会逐渐转向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中级奢侈品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大多数人的消费止步与此,对于千万富豪来说,他们的消费会继续升级,豪华车、豪宅等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建立健全的个人破产制度和个人信用记录。使一些高负债消费者考虑到会上银行“黑名单”而不敢过度消费。政府应采取措施,调节高消费。对于高消费,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节,如通过对奢侈品征收超高额税收,或是通过一定范围的限制高消费,以做到社会消费的一定平衡,我国湖南省发出首个“限制高消费令”,虽然这个法令的初衷是降低债务人的社会公信力,让不讲诚信的“老赖”成过街老鼠,以促使债务人主动、自觉的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人的借贷、借债进行的高消费。对公款消费进行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包括制定消费的标准,限制追逐高消费的行为与范围,查处违法、违纪的消费行为等。

在国际品牌倚仗其品牌威力和资金实力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大举扩张的背景之下,中国的传统产业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品牌的生存发展之道,这就是“走高端,做精品”。作为行业,有必要实行资源集中、品牌集中,大力扶持知名品牌、重点品牌;作为企业,则必须迅速提升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实现品位升级。

【参考文献】

[1]肖明超:中国消费者的奢华路线与营销哲学[DB/OL].全球品牌网,2007-3-20.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2篇

这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市场。一些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证明自己拥有“奢侈品”,而不在乎奢侈品本身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一些人选择品牌最重要的标准,是这个品牌是否昂贵且知名,至于这件商品的设计理念,似乎无关紧要。

对一些在欧洲已经被人们自然淘汰出奢侈品行列的品牌来说,这里是品牌生存延续的希望所在。

这里,就是中国正火爆的奢侈品市场。

有钱人和年轻人

《世界奢侈品协会2010- 2011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报告》说,中国内地主流奢侈品消费人群已达总人口的16%,约2亿人,并且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这些人主要生活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月收入在2万元到5万元之间。

奢侈品行业内部,整体上,中国奢侈品消费群被划分为:有钱人和年轻人。

这是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划分,在欧美市场,奢侈品的消费人群,是1%甚至更少的人。他们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但在中国,如果这样划分,可能是一个错误。因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分布于18岁到50岁之间。

《世界奢侈品协会2010- 2011年度官方报告》预测说,未来3到5年,25岁到30岁的消费者将成为中国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年轻化正成为中国奢侈品消费群最重要的特色。

2007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35~45岁之间。2008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32~45岁之间,平均年龄趋向年 轻3岁。2009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29~45岁之间,平均年龄又趋向年轻3岁。2010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再趋向年轻4岁。2011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22~45岁之间,平均年龄进一步趋向年轻3岁。

“你只要看到北京、上海满城尽是LV,就能理解这一趋势。”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执行官欧阳坤对《望东方周刊》说,年龄层次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消费方式的不同。中国年轻人追逐奢侈品的心理动机实际并不难理解:“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不能说不大,他们想摆脱现状,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时候,一些人会发现,几万块的奢侈品服饰、箱包正好能满足他们表现‘与众不同’的要求。”

二三线城市的爆发

“以北京星光天地的LV专卖店为例,其固定客户的流失率,每年达5%到10%。”欧阳坤说,但LV在中国的销量总体增长却很快,这几乎是所有在中国的奢侈品牌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的增长中约有67%来自新增消费者。数据反映了两大趋势,一是成熟消费群继续向国外市场流失,二是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剧增。

“奢侈品的新品最早出现在巴黎、米兰这样的时尚之都,3个月之后,新品才会进入亚洲,先是日本,然后是中国。进入中国之后,也是先一线城市,再到二三线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的新鲜感、产品线的丰富程度,都在不断衰减。”欧阳坤说,在一些奢侈品牌二三线城市的专卖店,还经常可以看到欧美市场一两年前的旧款产品,有的在欧洲已经被当作库存进入折扣商城打折销售了,在中国却还被宣传为“新品”。

“成熟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只要贵就好,所以,越来越多的成熟消费者,开始每年定期去欧洲市场消费了,因为那里更便宜,而且选择更多。”欧阳坤说,在一线城市,很多奢侈品牌专卖店的销量都在以每年5%到10%的速度下滑。

在对二线城市消费群的调研中,欧阳坤发现“二线城市对奢侈品的态度是:需不需要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能不能体现身份,能不能跟上所在圈层的档次”。

另外,二三线城市的奢侈品消费还具有“酬付性”,也就是买奢侈品是为了送礼而非自用。“二线城市,购买奢侈品送礼的比例达36%,而在一线城市约是28%。”

救命稻草

二三线城市不成熟的消费模式,成为不少正在没落中的奢侈品牌的救命稻草。

欧阳坤说,在家庭月收入5万到10万元之间以及10万元以上的消费群体中,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在奢侈品上的消费金额,几乎等同甚至超过一线城市。54. 6%的二线城市消费者认为,价格高低不会影响他们对奢侈品牌的购买。在高级服装配饰上,二线城市每年花费在2万元以内的人群有74. 9%,每年花费2万到10万元的人群有23. 5%,每年花费10万到20万元的人群与一线城市基本持平。

二三线城市有了消费群,却没有成熟的消费环境。“二三线城市很少能看到铺天盖地的奢侈品广告,也很难从时尚杂志中得到足够的信息。他们认知奢侈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看身边的人谁在用。”欧阳坤说,在二三线城市,一些人开始以使用什么样的奢侈品,来判断对方是否属于自己这个圈层。

对一些正在没落的奢侈品牌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大众化程度越高,在二三线城市拥有的认知度就更高。”上海富克斯集团CEO陆强对《望东方周刊》说,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对品牌的认知有一个时间差,“一线城市已经被挤出奢侈品行列的品牌,在二三线城市还能继续风生水起。这和一些品牌在国外并不知名,但在中国大受追捧是一个道理。”

低龄化和标识化

现在,低龄化和标识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深。

“我们在北京101中学做过调查,发现80%的孩子,都觉得父母给自己的物质条件,和自己能否好好学习,能否和同学打成一片,有相当重要的关联。”欧阳坤说,奢侈品在中国被附加了标识性的功能,部分家长又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代言人,“所以孩子写字也得用万宝龙的钢笔,上学要背GUCCI的书包。”

这样的消费结构,还催生了一个新产业- - -奢侈品电子商务平台。

自2010年以来,以奢侈品为主要销售对象的电子商务平台纷纷出现。“在国外,奢侈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多是限时、限量的抢购形式,这些网站大多门槛很高,例如必须是某品牌的VIP客户才有资格成为网站的客户。”佳品网总裁杨培锋告诉《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奢侈品电子商务平台,大多以销售过季的奢侈品牌经典款为主,以3到5折的价格,直接面向大众长期销售。

面向的消费者,则是那些“大学以上学历,对价格敏感的顾客。”杨培锋说,这样的消费群结构正符合中国市场的特色。“在欧美,人们决定消费一件奢侈品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例如,欧洲人买一块奢侈品牌手表的平均时间是4小时,他们要仔细欣赏,看这块表是否符合自己的风格和品位,他们不大会仅凭网络上的一些照片就下订单。”

中国市场却有些不同。“在电商平台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卡地亚、百达翡丽卖得都不错。”杨培锋说,他曾遇到过一个中国顾客,“两个月下了30多个订单,我还以为她是买回去搞批发。我自己打电话去做客户随访,发现她都是自用和送人的。她最满意的,网站上的品牌她都知道,而且价格便宜。”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3篇

其中,我国奢侈品消费以总额86亿美元、全球占有率25%,首次超过美国稳夺亚军宝座。

电影《大腕》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所谓成功人士,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当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及其形象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们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在奢侈品消费中,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已不是商品的本身,而是依附在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象征价值”。

奢侈品消费潜力有多大

奢侈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就是用有限的钱买来了用不着的东西。对于富人来说就是用多余的钱买来摆阔的物品。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奢不奢侈是因人因自己拥有财产而异的。买不买奢侈品从表面上来看,与别人无关。但就现今的状况来看,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极度膨胀,给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奢侈品消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日本是全球最崇尚名牌消费的国家,因此奢侈品行业所受影响不大,而美国却因地处金融危机中心,奢侈品消费力严重受挫。截至2009年1月底,世界奢侈品消费前三名国家分别为日本、中国和美国。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发言人欧阳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将会是各国奢侈品品牌的重要阵地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我国的奢靡之风却愈演愈烈。就连从来只在“富人之都”摩纳哥举办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也从摩纳哥搬到了中国,而且是在北京和上海连着举办。这样的事件,难免会让人们感觉到一丝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的东西。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成为全球奢侈品巨头的角力场,轩尼诗、阿玛尼、宝齐莱等一线品牌纷纷登场,希望一扫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传统奢侈品消费市场日本和北美消费额剧降35%,而中国市场依然保持着22%的强劲增长。

此次参展的60多个国际品牌,40%为首次进入中国,三分之一展品是首次在中国甚至亚洲地区亮相。从2000万元海景豪宅到报价数十万元的非洲狩猎奢华游,从1580万元的瑞典幽灵跑车到33万元的B&O液晶电视,奢侈展品涵盖了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的各种需求。

德国厨具名牌Fissler陈设的惟一展品是镶嵌13克拉钻石、纯金把手的钻石锅,标价380万元;瑞士钟表新贵RJ则以泰坦尼克“基因”为噱头,中国首发的10只腕表皆以泰坦尼克号锈迹斑斑的外壳与现代钢材、金银的混合金制作表盘,售价从20万元至257万元。

记者了解到,以往奢侈品展纯消费品比较受欢迎,但今年兼具收藏投资价值的展品人气更旺。轩尼诗X.O就在展会上推出了全球典藏版干邑新品,酒瓶上缀以82颗施华洛世奇人造水晶,希望以设计魅力增加鉴赏收藏的价值。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奢侈品消费成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几乎所有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虽然许多奢侈品在中国的售价比国外高50%以上,一些人仍趋之若鹜。

前两年北京王府井某百货商店刚上柜一批瑞士名牌对表,价值数十万,令商家吃惊的是,没几天竟然销售一空……

坐劳斯莱斯、戴Rolex,穿Zegna,用Montblanc写字,背LV对很多内地的老板来说已经不算新鲜。在浙江、东北一些小城市,享用奢侈品不再是一两个人在当地的专利,富裕的人越来越多,源自西方的奢侈品越来越常见,有的人转而致力于收集中国红木古董家具,升级着自己的奢侈体验。

商务部预计,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一些分析人士预言,中国可能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不过,对于经济危机潜在影响尚难预测,人均收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中国,跻身世界奢侈品大国可能并非光环四射的桂冠,消费观的扭曲正成为社会学者担忧的问题。主办方博锐会展亚太区总经理盛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普通工薪族也可能节衣缩食数月购买奢侈品,因此增长潜力无限。这也是近期奢侈品巨头全球总裁频频光顾中国的原因。

谁在一掷千金?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中国大部分中产阶层对于奢侈品抱有积极的态度,大多数人认为拥有奢侈品是成功、地位和品位的表现,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如果他们的经济能力承受得起,他们会考虑购买奢侈品。白领的消闲活动,70.2%的人表示每月至少去百货公司、商场购物一次;63.6%的人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体育或健美活动;55.5%的人每月至少去一次高级餐厅;36.4%的人每月至少郊游一次和去一次夜总会(或酒吧、迪厅),18.2% 的人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文娱活动(包括电影、音乐会、歌剧、芭蕾舞等)。

如今,在全球的奢侈品销售额不断下降的时候,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却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增长。中国国内的购买力相当惊人, 那么,令我国奢侈品消费稳夺亚军宝座,保持销售额不断增长,一掷千金的消费者究竟是谁呢?据调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富有的消费者,一类是年轻的白领“上班族”,其中以外企公司的雇员最为典型。

而来自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的估计更为具体,他们说,中国大陆的奢侈品消费者目前已占总人口的13%,约1.6亿人,大部分是白领人士、私企老板、社会名流。其中有1000万~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他们选购的产品主要包括手表、箱包、化妆品、时装以及珠宝等个人饰品。有学者估计,在这些人中,至少有30万人是私人财产超过千万元的富豪。

另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在年龄和消费内容上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区别,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主力是25~50岁的中青年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40~70岁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另外,中国人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阖家旅游才是令人向往的奢侈品。

“除了买小饰品和钱包,有些人也会买几千块钱的上衣或裤子,但这样的年轻人很少会买上万元的东西,一般消费都在5000元以内。”不少奢侈品牌店的销售小姐都表示,来购物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在外企工作。

“在我们公司,用香奈儿的香水、登喜路的包都很普通,如果是有级别的人,穿几千元一件的衣服更普通。像宝姿那样的衣服,对我们来说已经不算名牌了。如果你穿得太普通,会让人感觉怪怪的。”在某外资企业上班的温宁小姐说,她所在的公司里,大家都很重视自己服饰的品牌,“大家对品牌都很在行,如果被人发现用假名牌,是非常丢人的。”

意大利顶级奢侈品牌ETRO总裁Gimmo Etro表示,在他的心目中,有经济实力消费奢侈品的消费群,月薪至少应在3万到5万元,“他们应该是真正可以买得起上万元服装的人,而不是花光所有钱来买一小件奢侈品牌的那种。当然,那也许是因为他们希望追求更有品位的生活,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希望年轻人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消费,购物时还是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条件,应该有计划。”

且慢得意亚军宝座

据商业务部预计,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一些分析人士预言,中国可能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其实这是一条令人汗颜的消息。尽管中国经济已持续二十多年高速增长,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DP)超过2000美元,但是,我们远非是一个经济强国。

即使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去年的人均CDP达到9259美元,其实也只相当于世界52位的位置,与智利接近。而不发达地区如贵州,只有区区的945美元,相当于排名世界133位的尼加拉瓜。因此,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们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先富阶层过度张扬的奢侈消费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好的示范作用,容易导致整个社会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刚小康的社会来说,这种风气并不健康。其次,在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感削弱的大背景下,奢侈消费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这种奢侈风气将不可避免地由私人消费波及到公款消费的领域,进而产生更严重的社会危害。

1949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新乌尔姆市,著有《奢侈带来富足》一书的沃夫冈・拉茨勒认为,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社会的迅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奢侈品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最具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因此它们的生产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在全球化经济中,产品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象征,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普通产品。而这种奢侈品转化的速度,恰恰体现了社会技术进步和经济水平提高。尽管如此,和任何事物一样,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个人和社会的消费能力。如果说一个人超越自身的承受能力进行消费,还只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话,那么一个社会无节制地进行超前消费,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作为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监管者,为了社会的稳定,维护起码的公平公正的环境,应该引导消费,对于过度消费应积极限制,规范公众的消费心态,舆论更应善加引导,这才是构建集约型和谐社会的根本。这跟为什么要管理、管理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势必影响社会安定及和谐!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说“个人基本的物质消费和生活质量,应该得到尊重,需要得到保障。但对于奢侈性的消费,在许多情况下对社会进步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积极意义,而且有悖环境文化道德理念,需要加以遏制。尤其是当它与环境资源产生冲突时,更需要采取措施,压制过度的物欲消费。”

所以,通过不同方式,对这样一种社会风气进行引导和扭转,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然采取的措施。可行的办法有很多,其中,对奢侈品消费征税,则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手段。因为征税不仅会直接抑制奢侈品的消费势头,更可以通过对税款的转移支付,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这样可以间接改善奢侈品及其消费者的道德形象,弥合不同阶层间的矛盾。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奢侈品;炫耀性消费;阶层转移;身份认同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连续十年创造出两位数的增长,并将中国工业稳固地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之中。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商业化的步伐也在不断推进。这种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国度,一向以勤俭为美德,但在新世纪,国人的消费的水平越来越高档化并趋向于奢侈化。不仅如此而且奢侈性消费不仅仅专属于精英阶层,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也有了奢侈品。1998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的市场份额年不到1%,到2010年,这个比例提高到10%,12年间翻了10倍,可以预见,这个比例在近几年还会保持上扬的态势。2011年3月全球资讯管理公司麦肯锡报告称,2010年,在华奢侈品销售额已达到120亿美元,预计2015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将达到270亿美元。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美元以上时,社会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全面升级,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牛津词典给奢侈品的定义是:A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and enjoyable but not essential.即奢侈(品)是一种昂贵,令人愉悦的而非必需的东西。所谓奢侈品,广义而言,就是那些能带给消费者精致生活品质的高档消费品。除了具备基本的实用功能之外,更主要的是这些商品能满足购买者的炫耀心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一些奢侈品包括档服装、饰品、化妆品、洋酒、轿车等。以下几种奢侈品大家都耳熟能详,或许你能见到你周围的人正使用着这些奢侈品:LV(做工精美的旅行箱包)、宾利(以豪华闻名的富豪车)、迪奥(华丽女装的代名词)、劳力士(钟表业中的经典)……

依据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的报告,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行情并没有因为经济危机变得低迷,反而是接着看涨。中国仅次于日本,名列全球第2大奢侈品市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大部分时装,珠宝,钟表和化妆品等国际品牌都相继进驻中国大城市。这些品牌风生水起,现在更开始有意进军二线城市,当地的中产阶级对于名牌产品同样喜爱有加。中产阶级对于名牌的消费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几乎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改革开放初期,物质生产能力比较匮乏,加之一些物资的供给是采用定额配比的形式,所以奢侈品的品牌对很多人而言都是闻所未闻。改革开放初期的奢侈品不外以下几种:麦当劳,保龄球,歌舞厅等。当然现在这些已经完全司空见惯,甚至完完全全的融入人们的生活。在那时候,一份标准的麦当劳个人套餐,在1994年要价是17元人民币,1996年是21元。而按当时的水平,1994年的月工资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0左右。所以麦当劳只是属于那些上层阶级的专属的消费品。保龄球,歌舞厅也同样是上层人士的特有的交往的空间,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和理由进去消费。

现在,随着中国的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在奢侈品消费的增长额还是增长速度都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高度。

《中国2012年奢侈品市场调查》报告中显示:按国籍划分,中国人已成为全球第一的奢侈品消费群体,2012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达3060亿元。而从市场区域划分来看,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地区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仅次于美国。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甚至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但是在整个国民的消费水平上却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

据相关新闻报道:2011年4月10日,贵州首届茅台酒专场拍卖会在贵阳开槌,113瓶茅台酒共拍出12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一瓶“精装汉帝茅台酒”以890万元高价,被来自江苏淮安的茅台酒收藏家赵晨拍得。1953年前产自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的天尖黑茶进行了验证鉴评。通过专家评估,价值达48万元,这一新闻顿时轰动了收藏界。黑茶的价格开始稳步上升。

中国本土的奢侈品消费也和国外的一些奢侈品呈现出同步的繁荣景象。可见,在奢侈品消费领域内,人们并不是简单的崇洋,而是根据自身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合理选择的结果。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整个奢侈品的消费呈现出非理性化的趋势,但是从行为动机来看,奢侈品消费有其合理的一面。

1、奢侈品消费人群划分

《中国二线城市奢侈品消费白皮书》将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划分为8类,这8类分别是社交武装,个人享受,野心勃勃,天生贵族,知足常乐,精神乐活,自我挑战以及不遗余力高攀型。很明显划分的标准时依据消费者的心理状况和经济状况的而定的。

如果根据消费者所处的阶层来划分,可以将所有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划分为3大阶层。

一是经济精英阶层,他们消费奢侈品合乎大部分人对他们的印象,经济充裕,“钱袋子鼓鼓的”,他们也需要通过奢侈品来彰显自己在经济领域的成功,塑造自身成功人士的特有形象。

二是政治精英阶层中的一部分。这些政治精英往往受到的来自组织的局限较少,手头能调动的资源比较多,所以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政治地位来换取奢侈品消费。相对而言,这个群体比经济精英的数量要少很多。

三是部分非精英阶层。在非精英阶层中,主力军是学生和白领。他们对奢侈品的接受度和偏爱度日渐提高。他们往往压缩其他方面的正常消费而享受奢侈品消费。所以见到身背LV的包挤公交的人也就见怪不怪了。

2、奢侈品的功能定位

奢侈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的出现对于整个社会的构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毫不含糊的归于奢侈品消费行为的合理性的因素。一方面奢侈品消费很明显而且很自然地将人们划分不同的阶层,奢侈品之于不同的阶级相当于不同的符号;另一个方面,在同一阶层内部,奢侈品又很明显的起到身份认同的作用,好比同一个学校的人穿着印有相同标识的校服一般,学校里的人通过校服样式的差别,就能判断谁谁是哪个年级的。

一、划分不同阶层的功能

奢侈品消费背后的实质是私有财产。奢侈品的购买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若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奢侈品只能可望不可及。如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描述“不论什么地方,只要建立了私有财产制,……人与人之间对商品占有进行竞争的特性”《有闲阶级》“对财富的进一步竞争,说成是提高生活享受的竞争……”藏在奢侈品背后的是财产的数目的较量。

奢侈品消费加速了社会分化的速度。奢侈品消费具有一定的炫耀性,奢侈品消费简单地认定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这样描述道“消费并没有使整个社会更加趋于一致,就像学校并没有使大家获得一致的教育机会一样。它甚至加剧了其分化。”奢侈品如同横亘在富人和穷人,上流社会和非上流社会的一道天然的屏障,毫无悬念地将他们区隔起来。于此同时,上流社会本身也被这种精密的体系重新划分,人们按照财产数额的程度,被划分为有序的群体。“随着财富的累积,有闲阶级在职能上、结构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于是出现了阶级内部的分化,出现了一个相当精密的等级制度。”

二、阶层内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功能

奢侈品不会言语,但是它却在生产符号和秩序。奢侈品消费有满足上层阶级享受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生产的功能。它所生产的并非满足个人需求的物品,而是一种集体的即时的符码。这些符码包含着一种秩序,恰恰正是这种包含在符码中的秩序维护着整个社会的阶层体系的稳定。“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道德 (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

在群体内部的奢侈品消费往往具有趋同性或者说是同一性。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工作单位的女性佩戴者同样的首饰,背着相同或者风格相似的包包,而男性都带着档次和价格相差无几的名牌手表。每个群体中存在群体规范,每个人都是要受到这些规范的束缚,即是群体压力。当奢侈品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识时,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压力性。

奢侈品消费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专属性。“一切奢侈品和生活上的享受用品是属于有闲阶级的。……是严格规定由上层阶级享用的。”什么牌子的奢侈品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群体之外的人不消费的原因有几种:一是想消费,但是没有相应的资本去消费;二是觉得这种牌子的奢侈品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符合,没法有效地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通常来说,某种奢侈品的品牌都定位为某一特定的人群。“……通常只有有闲阶级才能无限制地消费财物,尤其是一些高级的财物;就是说,在观念上只有有闲阶级才能进行最低限度生活需要意外的消费。”

3、奢侈品消费阶层结构发生转移

奢侈品消费的群体结构发生了错位。随着二元格局被逐渐打破,社会的价值观趋于多元,人们的流动渠道增多。群体界限的权威时不时的受到来自下层阶级的挑战,表现在奢侈品消费上就是有些奢侈品不再是某一人群的专属消费品,非精英阶层也大量涌入奢侈品消费的门店,大肆购买心仪的奢侈品。当然不排除有些品牌的死忠追求的产品的附加的非物质性享受的因素,但是对大部分人而言,奢侈品与一般消费品而言,除了能满足正常的需求之外,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身份构建的功能。在有替代品的前提下,选择用稀缺的,质量更加上乘的,尤其是价格一定要更高的非必需的商品和服务,那就是奢侈品消费。

奢侈品创造了一种时尚,为消费它们的人群构建起一种特殊性来,这种特殊性带来了动感。人们追求奢侈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既有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被较高的社会阶层所极力倡导和鼓吹成美好、尊贵和富裕的代名词,它提供了一种把个人消费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规则,又满足了恩们对差异、个性的追求。较高的社会阶层凭借奢侈品具有阶层性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希望把自己和较低的阶层区分开来,同时又使较高阶层内部形成了一种具有耦合机制的胶合关系。市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以及公众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倾向,结束了消费模式单一化和趋同化的模式,扩大了阶层之间的差异,开启了精英化和小众化的时代。“时尚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没有能力凭借自身努力达致个性化的人而言也是一种补偿,因为时尚是他们能够加入有特色的群体并且仅仅凭着时尚而在公众意识中或得关注。”

奢侈品消费构建了一种区隔,把那些不同阶层的群体有效地区分开来,同时那些同一阶层的精英群体通过联合的手段进一步扩大这种区隔。政府机构有权来制约或扶持商业活动,雄心勃勃的企业家需要和干部搞好关系;而奢侈的闲暇娱乐活动则为他们博得政府官员对他们利益的同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对那些非精英阶层而言,他们无疑是被排除在利益链之外的。唯一的途径那些较低的阶层试图通过挤压正常消费来获得奢侈品以期打破这种区隔,从心理上感觉自己和精英阶层别无二致,因为他们也在消费奢侈品,那些具有稀缺性的产品并不完完全全属于较高的阶层。

4、新的奢侈品

奢侈品一般包括:交通工具、房地产、家居用品、艺术品、服装饰品、食品保健品等等,这些是有形的产品,而一个社会一旦进入成熟的奢侈品消费阶段,超越了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的阶段,还会盛行诸如:某些私人俱乐部、会所的会员服务、某些运动休闲项目、某些专业个人服务等等的无形奢侈品。

上等阶层为了维持他们精英地位,会制造新的奢侈物,主要是无形的奢侈品。这就造成了新的分离。

“城市工业界的影响使得新的稀有之物出现:空间和时间、纯净空气、绿色、水、宁静的环境……在生产资料和服务大量提供的时候,一些过去无需花钱唾手可得的财富却变成了惟有特权者才能享用的奢侈品。”由此可见,陈光标推广的罐装新鲜空气必然有着广阔的前景,而且可能走高端化品牌化的路线。对较高的阶层来说,他们手中永远较低阶层无法享用的奢侈品,而且这种奢侈品正不断由小型化转向大型化,由有形物质转向无形的服务——越是高端的奢侈品越是由较高的阶层专门享用,而且这种专门化的程度还越来越高。

可以肯定的是,奢侈品消费作为时代的产物,只要私有制存在,就永远不会消失,而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向高端化,大型化发展,是横亘在较高阶层或者较低阶层之间一条不可逾越的障碍,虽然不断有来自较低阶层的人试图冲破这障碍,并且获得了暂时的某种程度成功感觉,但是奢侈品的消费是与时俱进,会有更高端的奢侈品出现填补空白。(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齐奥尔格西美尔 《时尚的哲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 费勇 译

[2]波得利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 消费文化系列

[3]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 赵伯英 译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5篇

1奢侈品的涵义

“奢侈消费”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炫耀消费、过度消费。免费论文网提供然而在经济学的意义上,奢侈品本身并不是一个明显的贬义词。从收入增加与需求增加的关系来看,人们的消费品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增加与收入增加有相应发展关系的必需品;一类是需求增加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劣等品;另一类就是需求增加超过收入增加的奢侈品。

经济学中,奢侈品的定义正是相对于必需品来说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只是给出了必需品的定义,然后将所有不属于必需品的物品归为奢侈品。根据经济学上的定义:随着收入的增长,商品的需求量也在增长,但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该商品就是奢侈品,其恩格尔曲线呈下凹形。

社会学中,kapferer认为:“奢侈品代表的是美好的事物,是应用于功能性产品的艺术。就像光可以带来光明一样。它们提供的不仅是纯粹的物品,他们是高品位的代名词。”它包含一系列有形价值和心理价值,如炫耀性价值、惟一性价值、社会价值、享乐价值和质量价值等。

2中外奢侈品消费动机的比较

2.1西方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

vigneronfranckandlesterw.johnson(1999)在研究西方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时,采用与自我取向相关的概念——自我知觉(self-conscious)来对消费者进行心理细分,将消费者分为两类:公众性自我知觉者(publicself-conscious)和个我性自我知觉者(privateself-conscious),与此对应参照群体的影响分为两类:人际影(interpersonaleffects)和个我影响(personaleffects),前者影响西方消费者奢侈品的3种奢侈品消费动机:炫耀(conspicuous)、领先(snob)、从众(bandwagon);后者影响2种消费动机:享乐(hedonist)、追求精致(perfectionist)。图1可以清楚地描述西方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结构。

2.2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

消费文化是引导和约束消费行为的规范,而消费文化受消费者所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国文化价值观植根于儒家文化。因此,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与西方消费者在消费动机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1)个我性自我和公众性自我的影响。

个我性自我概念和公众性自我概念的消费者在消费时所追求的消费动机是不同的:个我性自我的消费者强调内在自我,因此也偏爱产品或品牌的享乐价值,这种追求享乐价值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动机,因为享乐价值在于个人对产品的享乐和体验;公众性的自我概念强调了个人的公众角色,个人的本文来自论文网,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公众感知是自我识别的中心,对面子的重视,更多的突出产品的象征意义而不是享乐,尤其是产品的公众性象征意义。

(2)礼品消费。

儒家文化下奢侈品的获得方式一般通过礼品的方式实现,礼品是建立和保持儒家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奢侈品被认为是合适的礼品。因此,奢侈品的获得一般通过礼品交换的方式。并且在中国文化下,在选择奢侈品作为礼品时,更强调产品的品牌、生产商和生产国。

3奢侈品消费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奢侈品消费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7)改革开放,更高层次需求产生。

改革开放初期,有关生活消费的报道很少,国人还仅停留在温饱阶段。但是从1991年特别是在1993年——外国的顶级奢侈品牌大肆进军中国后,关于奢侈品消费方面报导的媒体渐渐的多了起来。随着宣传、报导的深入,奢侈消费的观念便被传输进了中国。

1984年,广州友谊商场出现了一个现象:一条皮尔?卡丹的皮带卖到1000元人民币,确实,国人对奢侈品的了解,就是从“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等精美商品上获得的。早期,进口商品成了所谓奢侈品的代名词。

比较流行的理论是,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中国人面对自己逐步增长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第二阶段:(1997-2003)国外奢侈品品牌大举进入国内。

自入世以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降低进口关税和放宽旅游者进入香港的签证,奢侈品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境外旅游人数与日剧增-他们往往把国外的消费观念带进了国内,特别是鼓励消费以扩大内需政策的实行,以及中国富豪阶层和中产阶层数量的增多,使许多人对奢侈消费品位和数量有了更高、更大的需求。

第三阶段:(2003-2005)国内奢侈品品牌的出现。

正当国外顶级化妆品进入我国市场的时候,国内的专业美容机构也在大力开发金字塔顶端的消费市场。据了解,南京超妍美容中心推出了一种最新的美容金卡,价值1.288万元。这种金卡不仅可以享受超妍的所有美容服务,更能享受奔驰接送的气派。在推出高端金卡服务前,南京超妍也认真做过市场调查,发现美容服务和化妆品向高端发展的趋势很明显,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了能够消费奢侈品的阶段;他们在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不仅只关注产品本身质量上,而且还会越来越看中服务及产品的独特性;相对奢侈的产品就是定位于这群有一定经济基础,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的人。

第四阶段:(2005-)中国消费者境外奢侈品消费增多。

中国境外旅行的快速成长对于奢侈品行业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中国消费者在旅行时显示出强烈的消费意愿,同时旅行也提升了他们对于品牌的认知。

4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特征

第一,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个人取向的消费价值,中国消费者更注重炫耀性价值。

第二,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拥有物的个人含义,中国消费者注重拥有物的公众意义。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6篇

应当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还属于“新生事物”,不仅需要理性看待,更需要积极引导。

奢侈品消费是一种消费行为

从许多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被称为奢侈品的主要是一些名牌产品,如名牌服装、名牌皮具、名牌汽车、名牌手表、名牌皮鞋、名牌化妆品、名牌钢笔、名牌眼镜、名牌雪茄烟等等,当然少不了珠宝、豪宅、游艇、飞机,还有艺术品等等。总的看来,奢侈品基本上就是那样一些东西,第一,价格奇高的;第二,稀奇少见的;第三,可有可无的。用学术语言来说,奢侈品是对其需求的增长高于收入增长的物品,也就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有人总结奢侈品具有这样一些功能和特点:第一,象征富贵。奢侈品用英文说即Luxury,据说这个字来源于拉丁文的“光”(Lux)。就是说,奢侈品应是闪闪发光、光鲜亮丽的。奢侈品通过视觉识别系统传达出的信息是,它有地位,有身份,高人一等。第二,体现品位。奢侈品牌所服务的产品必须是“最高级的”,让人一看就觉得持有者有品位,气度不凡,让持有者不在乎它的实用价值,只追求那不一般的感觉。第三,彰显个性。奢侈品的各种品牌都强调个性化,都是独具匠心的产物,而这正是人们购买的理由,人们可以以此凸显自己不仅富贵,还富有个性。第四,制造距离。奢侈品强调的是目标顾客的优越感和与大众的距离感,它要设置消费壁垒,拒大众于千里之外,由此反而形成奢侈品磁铁般的吸引力。

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奢侈品消费几乎等同于挥霍、浪费、贪婪,其实,购买奢侈品只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而已。通常人们追求奢侈品主要有三个动机:一是把奢侈品作为贮藏财富的有效工具,以奢侈品来保值增值。二是以奢侈品消费作为对美的追求。三是以奢侈品消费显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让财富保值增值,这和钱少的人把钱存在银行是一样的。而追求美或许不但不应当受到指摘,反而应该受到鼓励。第三个动机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了很多钱之后社会地位相应提高一点也未尝不可。

消费奢侈品无可厚非

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大国、即将成为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没有什么不可以。如果这个消息意味着中国成为最富裕的国家的话,我认为不妨看作是一个好消息,难道中国人不能有钱、不能消费奢侈品吗?有人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奢侈品却比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一些西方国家消费得还要多?可是,我们在讲到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时候,不是常常说中国仅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吗,为什么不能在奢侈品消费方面也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道路呢?

我认为,对处于上升中的奢侈品消费,我们首先应当宽容。有钱人花自己的钱别人管不着,他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咱们自己买了什么东西马上招致很多人批评,我们也会感到不高兴。尊重有钱人消费奢侈品的权利和尊重钱少的人消费必需品的权利应当是一样的。其次,总体上说中国的富人还不够多,对有钱人消费行为过度干预可能不利于富人增加,而宽容富人的消费行为,应当有利于富人的增多。最后,最好富人消费的奢侈品都是我们中国人制造的。我们要利用有钱人的这种消费心理,为他们多制造一些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附加值却高得出奇的东西,他们消费得越多,我们的收入也越高。

对于以奢侈品消费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的人来说,如果只是把“社会地位”界定为人与人之间在物质财富上的距离,把住豪宅别墅、开豪华轿车之类物质上的奢侈看作是社会地位的话,那么这样的消费行为可能不但不一定能形成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反而会被人看作是没有品位,看作是拜金主义的不良倾向。因此,在道德上进行适当的引导,以适当的政策措施加以限制,是必要的。

以适当的政策制度设计来

引导奢侈品消费

在我国,由于现代化建设也就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年才突飞猛进,具有奢侈品消费能力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只是凤毛麟角,90年代才开始较多出现,进入新世纪这几年则有一种成批涌现的态势。这是整体上社会财富快速涌流的一个标志,也是开始出现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标志。所以,从总体上说,国家必须加快分配体制改革,遏制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趋势,遏制“两极分化”的趋势,努力让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具体到有钱人的奢侈消费问题,我认为国家也应该制定适当措施加以限制。

第一,减少过多占用资源的物质性奢侈品的供给。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编制《限制供给的奢侈品清单》,以此来引导和规范奢侈品供给。有一些奢侈品的生产需要占用很多社会资源,这样的奢侈品消费必须受到限制。比如说,许多有钱人都要买豪宅,于是一些地方就拼命建豪宅别墅,这是不合适的。2005年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媒体就宣传江苏省华西村这样的新农村典型,但有的媒体一再展示华西村的第四代、第五代豪华别墅,这就很不合适了。400、500平方的别墅对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一种奢侈品,新农村建设以此为目标不可能做到,也绝对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建完新农村全中国2.5亿多农户家家都住400平方豪华别墅,我们还有土地种庄稼吗?或许是因为这样的宣传太多,现在许多稍微富一点的农村都家家建别墅,一些开发商也到农村地区主要是城市郊区去建别墅卖给城里人,2007年北京郊区捣毁了一批所谓小产权房,也都是别墅式的住宅。这是过去政策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2006年国家建设部提出住宅楼盘必须保证90平米小户型占70%以上,这是对的,但迄今为止似乎尚未对农村区域作出这样的限制。国家应当进一步采取措施,严控豪华别墅的供给,把这些奢侈品的市场份额限制到最低限度。

第二,适当增加体现美的高精神品位的奢侈品的供给。有关部门也可以同时编制《鼓励供给的奢侈品清单》,特别是那种占用资源少而更多文化创意含量、科技含量的奢侈品,不妨鼓励生产商增加供给。

有关方面还可以设计一些公益性强的奢侈品,来引导奢侈品消费。我曾提出一个创意,即建议国家根据富人奢侈品消费需求设计某些荣誉头衔作为奢侈品卖给有钱人。不是很多人有了钱就需要提高社会地位吗?那好,我给你提供“社会地位”。比如说,我国政府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奖励中增加一个“中国发展贡献奖”,同时设立一个旨在缩小贫富差距、专门为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服务的“中国发展基金会”。可以由国务院发文件规定:凡能够在一年内给这个基金会捐款1亿、3亿、5亿元的,由国家分别颁发一枚“中国发展贡献奖”三、二、一级金质奖章。此奖可每两年颁发一次,颁奖仪式应像国家科技奖一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凡金质奖章获得者,均授予“中国发展大师”荣誉称号,并由国家出资在其出生地或者其原籍所在县城修一个“某某某故居”或者“某某某纪念馆”,记载个人创业事迹以及其祖先、家族、家庭的事迹,陈列相关文物,以表彰其在中国发展中的贡献。此建筑物可规定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引导人们向他们学习,为国家多作贡献。如果获奖者出了问题,比如说,犯法、破产等,纪念馆即可作为反面教材,教育青少年,引为鉴戒。条件成熟时,比如说获奖者人数超过50人时,国家可成立“中国发展元老院”,其社会政治地位可高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由国家主席或者国务院总理兼任这个元老院的院长。院士人数不限,凡捐款数量达到获奖要求的,可以在颁奖之前提前成为院士。凡获得“中国发展贡献奖”一级金质奖章的人,均可成为终身院士,给予行政级别相当于正省部级名义;二级金质奖章获得者,可成为任期一届的院士,在任时给予副省部级名义;三级金质奖章获得者,可以成为预备院士。院士可以陪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政要、出访外国;院士、预备院士如果不是全国政协委员可以列席全国政协大会;终身院士如果不是全国政协常委可以列席全国政协常委会。这样的荣誉应当是“顶级”奢侈品了,消费这样的奢侈品应当受到欢迎。笔者这一设想能不能得到认可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应以适当的方式,满足富人的奢侈品消费需求,把这样的消费引导到积极方面来,不能让人们钱多了反而变成了坏事。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 新富阶层 低端化

现在,中国人是路易・威登的第四大客户群,是古驰的第五大客户群。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可能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

一、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

1、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奢侈品消费之所以能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直接的原因。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2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中,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被列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外汇储备达106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国富而民强,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消费能力,从而使奢侈消费具有了可能性。根据社会学家分析,当人们面临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释放,那种一掷千金的消费方式呈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但是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阶段性的、自然的心理需求。

2、虚荣心和面子消费观的驱使

虚荣心的驱使一直是奢侈品消费的一个主要动力。“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们之间的交际功能,所以在消费中不能不讲面子。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确实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许多人将奢侈消费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认为这样才能被人看得起。由于虚荣心作祟,有人甚至省吃俭用也要买名牌。奢侈品市场所代表的中国“新富阶层”,对中国中低层经济收入者原本平静如水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新富阶层”和“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光辉形象”刺激着中产阶级脆弱的神经,迫使他们做出“宁有包,不食肉”的准坡似的举动。

3、年轻人的及时行乐观念

一项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高品质物品。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无时无刻不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压迫。他们需要大量的奢侈品,说明他们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表现自己。此外暴富后对财产拥有的心理不确定性也是新富们及时行乐的内在原因。

4、制度层面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由过去的对外排斥和保守中脱离出来,人们也慢慢地从思想管束中解放出来,中国的市场也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一般说来,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美元以上时,社会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全面升级,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新富阶层形成,这是中国奢侈品消费日趋高涨的社会结构背景。

5、商家的商业宣传渲染着高消费的氛围

商家为了追逐丰厚的利润,在商业活动中总是不遗余力的推崇物质文明。奢侈品牌生意的秘密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对于奢侈的渴望”,其传播之道就是“通过精准而持续一致的传播,巧妙地运用消费者和媒体对于奢侈的‘渴望’”。这类广告诉求核心在于表现豪华场景尊贵气质,它们用最豪华绚丽的场景、最浪漫温馨的情感、最崇高伟大的理想、最功成名就的人士竭力描绘一幅贵族生活,刺激人们追求商家所营造的那种高消费的生活,对追求“新、奇、多样化、高档化”消费心理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

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传媒的商品意识更加突出。一些媒体在“贩卖”信息时爱用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一种以极端形态吸引受众的趋势。在有关奢侈消费的报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天价”、“最富有”等字眼颇受记者编辑的欢迎。在媒体的大力渲染下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开始关注这些外国产品,追求所谓的品位生活。

7、疏解压力的要求

奢侈消费正向大众层面转移,虽不是富人,也可以用偶尔的奢侈品消费来犒赏自己。购买那些质优价高的名牌,也是一种缓解工作生活中的紧张感、压力感和艰难感的途径。消费的核心不是区分社会地位,而是情感流露。这是一种与“旧奢侈”不同的“新奢侈”,又被称为“趋优消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人(96.2%)都愿意为至少一种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多花钱,70%的人确定了多达10种他们愿意花巨额消费的产品类型,近一半的消费者愿为某一特定产品进行狂飙消费。

8、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近几年来,全球奢侈品市场相当低迷,原本作为奢侈品最大市场的欧洲、美国和日本,在这几年并没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它们要努力开拓新兴的市场。在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中国的奢侈品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建立了详细的中国市场战略计划并开始实施。

9、新的消费手段的出现

信用卡、电视网络购物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在诱惑、强制人们消费。层出不穷的个人消费贷款品种的推出,使借钱过日子成为一种时尚,这同时也表明银行正在经历一场“从生产信贷”为主转为“消费信贷”为主的“市场经济”大革命。随着信贷消费品种的猛增,信贷条件的放宽,使得那些原本不具有奢侈消费能力的人有了提前进入高消费行列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提前进行高消费。

10、受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世界的消费模式成为国人消费模式的典型参照系,对部分群体发挥着淋漓尽致的消费刚性效应。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特点

1、年轻化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30-50岁,月收入在5000至1万元之间,他们经常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在发达国家,主导奢侈品市场的是40到70岁的中老年人,万事达卡亚太地区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到2016年,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589亿美元,将其中年轻富裕族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334亿美元,年轻富裕族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主力。

2、阶层型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在新富阶层。西方奢侈品消费者多为贵族,这个阶层有着卓越的审美观念,能从产品的享用中找到高尚的文化品味。而在中国的富豪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没有读完小学,因此,他们缺乏城市新贵的优雅、品味。

3、物质性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更重产品,而非体验。从真实物质的满足到精神消费的满足,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真正的奢侈“生活”需要物质的支撑,却又在物质之外,相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它更意味着“超前意识”。

4、个体性

中国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最大的一点就是中国人更追求个人的“人生奢侈”,而在欧美国家,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家庭的“生活奢侈”。由此可见。中国即使真的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那也只是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离奢侈“生活”还太远。

5、低端化

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这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高但绝对价格低,在我国很多主力消费者的所购买的第一件奢侈品就是以上品类。而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才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三、结论

中国还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因为从财富积累的角度看,中老年人有钱才表明一个社会真正富裕。因此,目前的奢侈品消费带有某种畸形心态。都市中蜂巢式的生活状态又容易让人攀比,助长奢靡之风。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更加凸现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扭曲崇拜,促使洋奢侈品的品牌崇拜也在中国市场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部分高消费人群的高消费,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也容易使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造成紧张的社会关系,并影响民众对社会主义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度。

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就是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因此,务必要形成一种“绿色奢侈品消费”的理念。

新富阶层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在基尼系数达0.47的情况下(警戒线为0.4),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美国的GDP是中国的5倍左右,但捐助在慈善事业的钱却是中国的500倍,由于大部分的中国富豪都是一夜暴富,没有捐献的意识,于是大量的钱就用在了购买奢侈品上。新富阶层应当学会自己支配财富,在合理限度内享受财富生活,而不是被财富支配,仅仅为了炫耀财富而使自己成为财富的奴隶,丧失一个真正富人对财富的从容不迫。

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消费升级”的趋势。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而随着年龄、收入增长以及奢侈品消费心理的成熟,消费取向就会逐渐转向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中级奢侈品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大多数人的消费止步与此,对于千万富豪来说,他们的消费会继续升级,豪华车、豪宅等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建立健全的个人破产制度和个人信用记录。使一些高负债消费者考虑到会上银行“黑名单”而不敢过度消费。政府应采取措施,调节高消费。对于高消费,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节,如通过对奢侈品征收超高额税收,或是通过一定范围的限制高消费,以做到社会消费的一定平衡,我国湖南省发出首个“限制高消费令”,虽然这个法令的初衷是降低债务人的社会公信力,让不讲诚信的“老赖”成过街老鼠,以促使债务人主动、自觉的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人的借贷、借债进行的高消费。对公款消费进行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包括制定消费的标准,限制追逐高消费的行为与范围,查处违法、违纪的消费行为等。

在国际品牌倚仗其品牌威力和资金实力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大举扩张的背景之下,中国的传统产业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品牌的生存发展之道,这就是“走高端,做精品”。作为行业,有必要实行资源集中、品牌集中,大力扶持知名品牌、重点品牌;作为企业,则必须迅速提升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实现品位升级。

【参考文献】

[1] 肖明超:中国消费者的奢华路线与营销哲学[DB/OL].全球品牌网,2007-3-20.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8篇

2005年上海举行顶级奢侈品展异常火爆,据报道7000中国富豪在3天内就花了2亿元,其中最贵的展品是价值2.5亿元人民币的高档住房,还有2亿元的珠宝,甚至宠物狗的项链也不低于50万元。看到利润的奢侈品市场今年选择在金秋北京举行为期三天的奢侈品展,其中包括世界顶级豪华名车展示,豪华别墅、花园洋房、高级休闲会所展示,名贵珠宝、钻石、名表等高档消费品展示,高档、古典家具展示,高档服装、服饰等饰品展示,高档红酒、洋酒及白酒展示,超星级酒店、豪华旅游产品展示,私人航空、游艇展示以及投资理财、金融产品展示,名贵物品展示(茶叶、高档礼品、顶级私人藏品),顶级服务展示(私人保健、个性化服装订制、艺术品订制)等。

世界上,奢侈品似乎自打生产力落后的原始时期开始便存在,比如我国石器时代的族长坟墓就会陪葬打磨得十分光滑精巧的石器,这就可算作奢侈品。直至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奢侈品一直作为帝王将相的归属物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日趋精益完善,其中的极品自然就称为珍品,至此奢侈品的实用价值已经大大减少,美观、材料的稀有、制工独一无二以供人观赏把玩则成为其最大的价值。尔后到如今的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奢侈品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以扩展,广度上从熟悉到不熟悉、从有形实物到无形服务,奢侈品让人大开眼界,它敲开中国的传统消费大门,以满足先富起来的那一小部分人的心理需求。深度上除了依旧保持其象征身份的意义,更代表了奢侈品拥有者为达到自我生活乐趣追求的能力,比如私人飞机、游艇的出现,都显示了现代奢侈品加强了实用性:奢侈品不再是单纯的摆设或重要场合才会使用的物品,也不再是皇室贵族的专利;奢侈品更能典型的体现一个人的生活情趣、品位和价值选择,百万富翁可拥有奢侈品,普通人也可拥有。

说到奢侈品,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勤俭节约为优良传统的国度,大都与糜烂、浪费等贬性意象相连。特别是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情况下,大部分人要靠种地才能勉强养活自己,一小部分人却在以十万百万乃至千万为单位的消费着,确实是一种畸形的状况。虽如此,有求才有供的市场在我国已经为奢侈品划出地盘。以前受经济体制影响,物质水平不发达,手里有钱的人往往买不到想要的东西,即便是普通的生活用品。后来我国的奢侈品市场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中国富翁在本土买不到他最想用以体现尊贵身份和财力的物品,于是转求外国市场。如今外商已经注意到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在的奢侈品市场,据调查调查到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已经达到了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一个国际高档奢侈品牌抢滩中国市场的盛大场景马上要由描述变为现实。虽说中国人不爱与人谈论挣钱多少,但那种闷骚型争豪斗富则早就是传统项目了,西晋时代的巨富石崇和皇室成员王恺比富,王恺把一株高约两尺的罕见珊瑚树珊瑚拿出来向石崇炫耀,石崇抡起棒子把它打了个稀巴烂,王恺认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大声责骂起来。石崇则叫家人把自己的珊瑚树都取来让王恺挑作为补偿,那些珊瑚树高达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王恺只得挑一枝作罢。可以想象在奢侈品市场上,中国人的形象应该是一声不吭却挥金如土。2004年全球奢侈品消费金额为8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已达2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25%。这表明,中国消费奢侈品时代已经来临。既然有这个前景广阔的市场,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经营反倒把巨利让给外国人呢?凭着中国人的精明才干,别说满足国人,做好奢侈品品牌更是可以赚到外国人的钱,如果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空着这样好的机会和市场不做?

对于在中国开拓奢侈品市场,国人基本上持两种典型的态度,一种便是奢侈品没有错,但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应提倡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而不是搞什么奢侈品;一种则认为市场应是多元的,遵循有求有供的原理就应该满足消费者的意愿,有钱(合法赚得)就可以买没什么不好。有不少网友对于奢侈品登陆中国进行讨论,其中一位网友说到:“有钱消费奢侈品当然无可厚非,但也不用这么显摆吧。整个一暴发户作风。中国还有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上,这样做是加深社会矛盾。何况中国的富人们收入来源不够透明,会造成为富不仁的影响。”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国人普遍对富有者的印象并不好,乃至产生了极端化的仇富心理,简单总结就是赚钱可恶、花钱更可恶。不过随着对慈善业的了解,部分人认为富有者应该把用于购买奢侈品的资金投资在中国慈善事业上,特别有美国这样的慈善大国为例,有网友提出:“学学世界级的富豪是怎么样对待财富的,学会了再消费!”中国富豪在慈善业上的业绩并不令人满意,因此举行这种奢侈品展销便难以得到认同和理解。特别是美国富豪,比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财富与慈善捐款是成正比的,因为美国似乎约定俗成了“越有钱就越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观念。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形成这样的观念,反而有些大胖子小心眼的意思?如果说问题出在财富观念上,那责任不能只由富有者承担,因为观念是在一个大环境形成的,人们之间――富有者和普通者会互相作用。可以这样认为,大多普通者围绕着少数富有者制造了紧张怀疑乃至谴责的氛围,那么富有者最直接的心态反映就是不选择社会责任。那这种不良气氛如何而来,是富有者的不透明财富、创业的原罪第一桶金还是剥削廉价劳动力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这一系列的问题便涉及到经济体制、法律完善程度等种种问题。因此有网友对一部分人谴责富豪们没有把金钱花在慈善事业上提出异议:“我觉得能社会今天有能力举办这个。说明我们经济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举办奢华品展览对那些富豪来说是有必要举办的!也许有的人会说,那么多的钱拿去捐献不是很好吗?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太自私了!像我们这些没有什么钱的确实希望他们能拿这些钱去为社会做些贡献!但是我们以这样的一种态度面对举办奢华品展览。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一看到别人这样奢侈的消费就要指责他们,说为什么不捐献!献爱心!希望工程!……那么我试问一下:现在很多人都想发大财,难道是为了帮助社会而努力拼搏的吗?我不相信你们每个都是抱着这个信念的!所以面对举办奢华品展览我们这些没什么钱的要正视这个问题!当有一天你很有钱的时候我想你也去参加举办奢华品展览的。”

“只要是合法取得的收入,自己如何开支是私人的问题,旁人无权干涉,我不能参加这样的盛会,别人那么富有我并 不仇视,我很敬佩他们能赚到那么多钱,而且我也向赚得比他们多。中国人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不能仇富。”正如这位网友所言,其实市场平均起来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赚钱的机会,而对于任何成功者与失败者,最为重要的摆正心态,树立并坚持自己的追求而不为财富所左右。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9篇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细分的加强,一种介于传统奢侈品和普通消费品之间的新奢侈品消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也正在成为世界新奢侈品消费市场的重要部分。

传统奢侈品与新奢侈品的概念

(一)传统奢侈品

“奢侈品”(Luxury)的概念,是一个域外舶来名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Luxus”。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一种定义认为,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传统奢侈品是人们消费结构中最高级别的消费品,它能够使消费者精神上获取愉悦、使用中得到舒逸的感受,而它的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属于少数的豪富人群的消费品。

(二)新奢侈品

新奢侈品,是在同一种产品门类中,能够提供高质量、高品位和较高情感诉求,但在价格上又不是那么高不可及的产品或服务。

相对于处在消费类产品金字塔塔尖、用来炫耀的传统奢侈品来说,新奢侈品是一类质优、价高、能够批量生产、工艺上乘,主要用来满足受价值驱动的人群的商品。它介于普通消费品与传统奢侈品之间,游离于奢侈品的外沿。它既是时尚流行品,也是个人的符号性主张,给消费者一种超值和溢价的感觉。在更深的意义上说,新奢侈品是一类具有传统奢侈品的时尚奢华的一面,同时又区别于传统奢侈品而具有更大受众的商品。

特征比较

传统奢侈品与新奢侈品都作为“奢侈品”必有共通之处,它们都强调内涵与技术,工业设计及工艺细节处理上都彰显品牌的高品质与高品位,对时尚和潮流具有高度的敏感,价格不菲。

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沃夫岗・拉茨勒在其所著的《奢侈带来富足》一书中提出传统奢侈与新奢侈的区别:把钱用在炫耀上,这是传统奢侈,把钱放在一个东西的使用上,重视其技术含量,这就是新奢侈。这大概就是传统奢侈品和新奢侈品最根本的不同――消费者的购买目的不同。除此之外,它们还有许多细节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一)制作工艺上

传统奢侈品多是由“老艺人”手工制作,工序复杂精细,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一块劳力士手表,它的每一个零件都是由制表艺人生产、组装起来的,从制作到完成需要半年一年或是更长的时间。它的制作工艺基本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新奢侈品是批量生产的,但同时也点缀些“手艺人”的特征,这正是他们所谓“奢侈”的关键。比如雪树(Belvedere)伏特加,批量生产,却采用“人工酿造”,封口是软木塞而不是螺旋盖,这让它可以卖到30美元一瓶。由此可见,新奢侈品在工艺上也有着与众不同之处,使其有助于产品达到更卓越的运转性能。如果这个产品实际上没有任何改进,只是看上去有所不同,或者只是进行了使其显得有所变化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

(二)选用材料上

传统奢侈品追求独一无二,多选用稀缺珍奇的材料进行制作,这些材料一般没有替代品,即使有替代品,也是同类产品中的高档或顶级产品。而新奢侈品所选用的材料比普通消费品选用的材料优良,以保证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没有瑕疵,但它不像传统奢侈品那样选用稀有之物,其材料也较容易找到替代品。

(三)价格上

传统奢侈品由于选用的材料珍贵,生产成本高,再加上其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文化背景、卓越的设计美感,市场价格定位是为了确保只有收入最高的前1%~2%的消费者能够买得起并能提供足够的利润,具有排他性特征和象征性特征,彰显了消费者的富有程度、地位高低、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等。新奢侈品的价格往往是普通消费品的数倍,但又不像传统奢侈品那般高不可攀。

(四)数量上

传统奢侈品多是限量发行,为了保证只让极少数的富裕阶层拥有,将他们与普通收入者区隔开来。而新奢侈品则是采用机械大批量生产的,能满足多数人对“奢侈品”的追求。

(五)情感介入上

传统奢侈品的消费者购买时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寥寥无几。而新奢侈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新奢侈品永远基于情感需求之上,它的购买可能只是满足消费者某一时情感的需要,或是对某种品牌的信仰,完全不用计划。

消费群体比较

(一)传统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在市场定位上,传统奢侈品牌就是为少数“富贵人群”服务的。为了维护目标顾客的优越感,传统奢侈品牌不断地设置消费壁垒,拒大众消费者于千里之外。使得认识品牌的人与实际拥有品牌的人在数量上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传统奢侈品的排他性特征。因此,传统奢侈品的消费群体主要就是富贵阶层。

富贵阶层消费奢侈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彰显财富,甚至是钱多得不知怎么花,“汗血宝马”、豪华宾利等消费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想要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奢侈品的高昂价值而非独特风格。

(二)新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新奢侈品相较于普通消费品具有工艺、功能和符号性象征因素三大优势。尤其是其中的符号性象征因素,如品牌标准、公司精神等,使新奢侈品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新奢侈品的这三大优势迎合了中产阶层追求社会身份认同及心理满足的需求,成为塑造中产阶层文化的重要因素。中产阶层成为新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群体。

然而有意思的是,作为新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的中产阶层的消费却是典型的两极分化。因为中产阶层毕竟不像富豪阶层那样拥有巨额的资金,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毕竟是有限的,只能量入为出,有选择地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商品和服务上趋优消费,而对那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商品和服务则趋低消费,这样就可以做到在基本消费品上尽量节省开支,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商品和服务上。

消费动机比较

传统奢侈品和新奢侈品的消费群体虽然不同,但他们购买奢侈品的动机却有着一些相同之处。

社会交往的动机

奢侈品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积极参与社会秩序的塑造,是社会关系的文化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其有着不菲的价值,因此无论是传统奢侈品还是新奢侈品,都有许多人将其作为礼物来馈赠以建立和维持社交纽带。

自我享乐的动机

自我享乐动机是以要让自己感受到产品所带来的乐趣为目的的消费需求,更多地强调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使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高附加值商品――传统奢侈品和新奢侈品,具有超过本身实用功能的情感价值。因此,对它们的消

费具有让消费主体情感受益的无形功能。

寻找归属感的动机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归属于一些大大小小的群体或圈子之中。各种各样的传统奢侈品和新奢侈品往往都具有鲜明的品牌形象和特性,因此往往更加容易被选择充当某一个群体或圈子的形象代言,从而成为这部分人共同的追求和购买对象。

当然,不同消费群体购买传统奢侈品和新奢侈品的主要动机是不同的。

(一)传统奢侈品的主要消费动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夸耀性消费”,并认为“社会有闲阶级”用其生活方式为自己博取名望,这些成员相信“要提高消费者的美誉,必须进行非必需品的消费,追求名望,就必须浪费,除非与衣食无着的赤贫者相比,否则,徒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带不来声誉的”。而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说,奢侈品是贵族阶层的物品。它有地位,有身份,有高人一等的权力。它是贵族形象的代表。

如今,虽然社会民主了,但人们的“富贵观”并未改变。奢侈品牌极高的知名度、醒目的Logo、一般大众望而生畏的高昂价格、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文化背景,恰恰都满足了人们想要炫耀财富、凸显身份地位,追求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高人一等的贵族感这种本能的需求。

(二)新奢侈品的主要消费动机

中产阶层购买新奢侈品最主要是出于凸显自身独特品位的动机。中产阶层非常看重社会声望,常常是时尚传播媒介的主要受众,同其他阶层的群体相比,中产阶层在消费上的前卫性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中产阶层多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在消费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追求生活品位和格调的趋势。个人品位常与人际交往联系,中产阶层通过新奢侈品张扬自己的个性与格调,向周围人传递出我是谁或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信息。个人品位也与时髦、靓丽、独特相关联。服饰、时尚佩饰、手表、汽车、酒水、外出就餐、旅游都能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风格、品位、价值观。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F0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029-02

1 奢侈品的涵义

“奢侈消费”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炫耀消费、过度消费。然而在经济学的意义上,奢侈品本身并不是一个明显的贬义词。从收入增加与需求增加的关系来看,人们的消费品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增加与收入增加有相应发展关系的必需品;一类是需求增加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劣等品;另一类就是需求增加超过收入增加的奢侈品。

经济学中,奢侈品的定义正是相对于必需品来说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只是给出了必需品的定义,然后将所有不属于必需品的物品归为奢侈品。根据经济学上的定义:随着收入的增长,商品的需求量也在增长,但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该商品就是奢侈品,其恩格尔曲线呈下凹形。

社会学中,Kapferer认为:“奢侈品代表的是美好的事物,是应用于功能性产品的艺术。就像光可以带来光明一样。它们提供的不仅是纯粹的物品,他们是高品位的代名词。”它包含一系列有形价值和心理价值,如炫耀性价值、惟一性价值、社会价值、享乐价值和质量价值等。

2 中外奢侈品消费动机的比较

2.1 西方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

Vigneron Franck and Lester W. Johnson(1999)在研究西方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时,采用与自我取向相关的概念――自我知觉(Self-Conscious)来对消费者进行心理细分,将消费者分为两类:公众性自我知觉者(Public Self-Conscious)和个我性自我知觉者 (Private Self-Conscious),与此对应参照群体的影响分为两类:人际影(Interpersonal Effects)和个我影响(Personal Effects),前者影响西方消费者奢侈品的3种奢侈品消费动机:炫耀(Conspicuous)、领先(Snob)、从众 (Bandwagon);后者影响2种消费动机:享乐(Hedonist)、追求精致(Perfectionist)。图1可以清楚地描述西方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结构。

2.2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

消费文化是引导和约束消费行为的规范,而消费文化受消费者所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国文化价值观植根于儒家文化。因此,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与西方消费者在消费动机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1)个我性自我和公众性自我的影响。

个我性自我概念和公众性自我概念的消费者在消费时所追求的消费动机是不同的:个我性自我的消费者强调内在自我,因此也偏爱产品或品牌的享乐价值,这种追求享乐价值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动机,因为享乐价值在于个人对产品的享乐和体验;公众性的自我概念强调了个人的公众角色,个人的公众感知是自我识别的中心,对面子的重视,更多的突出产品的象征意义而不是享乐,尤其是产品的公众性象征意义。

(2)礼品消费。

儒家文化下奢侈品的获得方式一般通过礼品的方式实现,礼品是建立和保持儒家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奢侈品被认为是合适的礼品。因此,奢侈品的获得一般通过礼品交换的方式。并且在中国文化下,在选择奢侈品作为礼品时,更强调产品的品牌、生产商和生产国。

3 奢侈品消费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奢侈品消费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7)改革开放,更高层次需求产生。

改革开放初期,有关生活消费的报道很少,国人还仅停留在温饱阶段。但是从1991年特别是在1993年――外国的顶级奢侈品牌大肆进军中国后,关于奢侈品消费方面报导的媒体渐渐的多了起来。随着宣传、报导的深入,奢侈消费的观念便被传输进了中国。

1984年,广州友谊商场出现了一个现象:一条皮尔・卡丹的皮带卖到1000元人民币,确实,国人对奢侈品的了解,就是从“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等精美商品上获得的。早期,进口商品成了所谓奢侈品的代名词。

比较流行的理论是,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中国人面对自己逐步增长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第二阶段:(1997-2003)国外奢侈品品牌大举进入国内。

自入世以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降低进口关税和放宽旅游者进入香港的签证,奢侈品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境外旅游人数与日剧增-他们往往把国外的消费观念带进了国内,特别是鼓励消费以扩大内需政策的实行,以及中国富豪阶层和中产阶层数量的增多,使许多人对奢侈消费品位和数量有了更高、更大的需求。

第三阶段:(2003-2005)国内奢侈品品牌的出现。

正当国外顶级化妆品进入我国市场的时候,国内的专业美容机构也在大力开发金字塔顶端的消费市场。据了解,南京超妍美容中心推出了一种最新的美容金卡,价值1.288万元。这种金卡不仅可以享受超妍的所有美容服务,更能享受奔驰接送的气派。在推出高端金卡服务前,南京超妍也认真做过市场调查,发现美容服务和化妆品向高端发展的趋势很明显,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了能够消费奢侈品的阶段;他们在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不仅只关注产品本身质量上,而且还会越来越看中服务及产品的独特性;相对奢侈的产品就是定位于这群有一定经济基础,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的人。

第四阶段:(2005-)中国消费者境外奢侈品消费增多。

中国境外旅行的快速成长对于奢侈品行业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中国消费者在旅行时显示出强烈的消费意愿,同时旅行也提升了他们对于品牌的认知。

4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特征

第一,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个人取向的消费价值,中国消费者更注重炫耀性价值。

第二,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拥有物的个人含义,中国消费者注重拥有物的公众意义。

第三,相对于西方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倾向于用产品或品牌的象征性以及消费来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的阶层和地位。

参考文献

[1]Vigneron Franck, Lester W Johnson. A Review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Prestige-Seeking Consumer Behavior[J].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Review,1999,(3):237-261.

上一篇:消费系统范文 下一篇:消费者信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