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5分钟”教学中的“成人”教育

时间:2022-10-28 05:20:48

“课前5分钟”教学中的“成人”教育

【名师档案】项香女,浙江临海人,1963年10月出生,1983年大学毕业后主动请求去偏远小岛――椒江大陈岛中学任教。从偏远小岛到台州一中,从教30年来,项香女始终秉持“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德”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将来,提出“语文的教材是生活,语文的课堂在社会”,同时把文言成语故事、四书五经内容、唐诗宋词鉴赏等引入课堂,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项香女立足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了浙江省教育厅一类资助课题《中学语文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研究并获优秀结题奖和优秀成果二等奖,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台州市重点课题《中学语文教学与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的研究,参与了教育部重点课题《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的研究;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读写月报》《教学月刊・中学版》等期刊上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话题作文导写》一书于2005年9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另有主编或参编的学科著作5本。由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项香女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并获得浙江省“春蚕奖”和五一劳动奖章。

【教育信条】以学养德,以德促学,德学共进。

长期以来,高三的语文课堂教学沉闷讲解多,动态生成少;知识记忆多,能力提高少;关心考试分数多,关注社会生活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自然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与知识的容器。项香女老师说:“看着一群鲜活的生命整日埋头于书山题海,有时真的觉得心痛,甚至觉得自己在犯罪。”所以,她一直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她还援引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的话说:“教学中,凡是有利于‘成人’的方法和措施,教师都应该尝试。”由此,她进一步指出:“作为大学预备教育的高中段教育,则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成人’,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式也有必要从学生‘成人’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有利于学生‘成人’的探索与尝试”。

基于这样的现实思考和多年的教学实践,项香女老师进行了“高三学生课前5分钟演讲”的教学尝试。其中,“5分钟”是一个概数,它指的是每节课开始的5~10分钟时间,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一教学活动还包括课前演讲稿的准备和课后演讲稿的修改过程。她希望以此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学生形成正确地看待问题的方式、正确地传递自己思想的能力、正确地与人对话和相处的态度,进而让学生“成人”。

其实,项香女老师倡导的“课前演讲”活动贯穿于她的学生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项老师认为:“高中三年,是学生身心充分发育,思考走向理性,思想渐趋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得以确立的三年。”依据学生这一阶段的身心特征,她在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伊始就开展了“课件演讲”活动。高一、高二的演讲内容要求结合成语故事、唐诗宋词,希望以此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形成积极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在此基础上,高三学生的演讲则要求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冰点问题进行评析,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整体规划好高三全年的安排。高三全年的教学时间大概是8个月,除去考试、放假,每个学生可以有2~3次的演讲机会(每节课一个学生演讲)。轮流的方式及顺序,由学生民主决定(或按座位号,或按姓氏笔画,或按组别……)。

其次,明晰程序,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及怎么做。从高二暑假开始,学生思想上便已经有了“我高三了”的念头,教师要乘势而上,以高三需要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尤其是当下的社会素材为诱导,鼓励并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及社会热点、焦点、冰点等进行关注、思考、评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然后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最后登台脱稿演讲。在搜集素材时,要有至少两个“相关链接”,并从中抽取出观点,要有分析、有评述;在一个学生演讲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讲,并做简要记录,以备自己提问所需;演讲结束后,演讲者要对三位左右同学的提问进行回答,观点构成冲突时要有辩论;演讲、辩论结束后,教师和其他学生要进行点评,演讲者要修改、完善演讲稿,最后形成文章。这样,学生在关注、思考、整理、归纳、成文、演讲、答辩、修改、再成文的整个过程中,由隐而显,不断修正,逐渐使自己的思维走向严密、思考走向客观、思想走向成熟。

再次,掌握演讲、提问、答辩、点评的技巧。演讲者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获取素材的范围(报刊、网络及现实生活)、提炼观点的方法(分解法、逆向法、归纳法等)、演讲及答辩的态度和技巧、加工成文及修改的方法(保持自己的基本思路,参考同学的提问,将文章写得更缜密、更客观、更深入)等。提问者要静心倾听,独立思考,注意提问的态度、角度、路径、方法、语言的选择,还有追问的态度与技巧。点评者既要顾及演讲者与提问者,也要梳理点评的角度,包括演讲内容的价值、意义,演讲过程中的态度、表达,提问的角度与看法,等等。

项香女老师认为,此种“高三学生课前演讲”活动,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均有一定的效用。

一是学生通过广泛搜集素材丰富了知识库存,缓解了写作中无米下锅的现象。此外,这些素材均为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有鲜活的社会气息,有助于学生把目光从书本移向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关心民生疾苦,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是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加工、抽象的过程,也是学习客观分析、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过程,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是它惠及全体学生的语言表达。高中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培养往往被忽视,尽管目前的课堂教学倡导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但真正有质量且惠及每个学生的对话仍然很少,能让学生较为完整地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对话则是更少。“课前演讲”活动对培养学生择要表达、清晰表达的能力很有帮助。

四是让学生学会静心倾听发言,学会尊重别人。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唱戏、学生听戏的情况仍然盛行,且高三的复习课尤甚。课堂上多的是学生倾听教师对答案的分析,少有教师倾听学生或学生倾听同学对问题的阐述及分析,尤其是与考题无直接关系的问题的分析。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学生其实是非常欢迎这样的演讲与答辩的。因为欢迎,所以倾听也认真,而这也能让演讲者感到尊重,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静心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是学生成为社会人必备的教养之一。

五是提问和答辩有助于学生练就机敏应变的能力。倾听者带着“提问”的目的倾听,需要敏锐的感受力;演讲者的即时答辩,则更需要机敏的应变能力。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谈及高中的“课前演讲”时,均觉得自己在大学的各种社团面试中脱颖而出或者在就业时面对提问能冷静应对,与高中课堂的这一锻炼很有关系。

六是即时的课堂生成考验了师生素养、智慧。演讲之前,除了演讲者,教师与其他学生对演讲内容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当演讲者在演讲时,师生都要安静认真地倾听,以便于自己的提问或点评。学生的提问其实就是一种生成,这一生成考验了演讲者的应变能力、快速语言组织能力及问题阐释能力;同学或教师的点评,同样也是一种生成,这一生成对教师是极大的考验,教师不仅要对演讲者作出评判,还要对点评进行点评,最重要的是还要对演讲、提问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态度进行校正。这其中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有对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方法的引导,而这些引导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并获得正面的情感体验。

七是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各种意见自主修改作文。学生对演讲稿的修改,是他对自我所持观点的更正,也是他对同学、老师意见的批判与接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修正了思维的方式,也修正了情感的倾向和道德思考的偏差。

也许有人觉得,在一堂45分钟的课内,花这么多的时间去搞“课前演讲”,会减少学生高考复习的有效时间。但是,项香女老师认为:“如果不进行‘成人’的教育,那么学生的人格可能只能‘匍匐在泥地上、低微到尘埃中’,很难成为真正大写的人;如果肩负着‘成人’教育重任的高中语文教师只关注学生眼前的分数,那么高分低能的群体将不断扩大、学生‘投毒’‘杀人’案件仍将持续……所以,为学生未来计,为国家未来计,高中语文教师需掮起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成人’教育责任,至少,要尽绵薄之力。”

上一篇:拓展阅读:中学语文教师必备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点在关键处,拨到要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