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在关键处,拨到要害上

时间:2022-07-27 09:09:55

灵活地把握点拨时机,看准点拨火候,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引导学生扣开求知大门,这是点拨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正确地把握点拨时机?以下是笔者近两年教学实践的体会。

一、“点”在自主探索的迷茫处

科学概念的系统性很强,原始概念建立后,大多数新概念都是旧概念的发展和深化。但是,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难以使认知结构发生同化和顺应,从而造成认知脱节、思维受阻,给新知识的学习设置了障碍。这时,教师就要利用旧知识进行点拨,架起“认知桥梁”,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以下是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案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片段――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师: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出声音吗?

学生小组讨论。(1分钟)

汇报交流。

生1:我用槌敲鼓,鼓发出了“咚咚”声。

生2:我用手拨皮筋,皮筋发出了声音。

生3:我吹竖笛,笛子发出了声音。

生4:我捏玩具熊,玩具熊发出了声音。

……

(这时已用时8分钟左右)

师:谁能用别的方法使瓶子发声吗?

生:我在瓶口吹气,听到了“嗡嗡”声。

生:我往瓶子里放豆子,也会有声音。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很多,但大多数关注让物体发声的方法,如吹、捏、拨动、敲打等。这虽然是科学教学赖以展开的基础,但如果长时间纠缠下去势必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产生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制止,修正学生的探究活动方向,点拨学生对发声与不发声时的锣、鼓、钢尺、皮筋等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探索性地找到发声物体的共有现象,并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吗”来设计反证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

二、“点”在不同观点的争辩处

一堂科学课,学生往往会为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这说明学生遇到了思维的障碍,产生了认知冲突。如果科学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点拨,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便有“拨开云雾见月明”之效。以下是笔者在教学《植物的叶》时的片段。

【案例】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教学片段

教师拿出两片看似差不多,却又有不一样的植物叶子。

师:大家说是不是同一种树的叶子?

生:是。

生:不是。

学生们都有自己的说法,也都有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点拨,使学生能够明白其中的原由。笔者采用了实物点拨的方法,拿出了整条树枝,可以看出上面的叶是有变化的。这时学生明白了,原来是同一种树上不同的叶子。这整条树枝,便是笔者的点拨,使学生明白:整条树枝意味着是什么?树枝是最有力的证据!最重要的证据!这无疑也加强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对比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学生的思维避免不了会出现障碍,但渗透在知识中的科学方法及思维方式肯定在以前解决问题时用过,这时,教师不必直接揭示处理问题的方法,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与要处理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比两种现象来处理新问题。如在教学《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时笔者就是采用这种点拨方法的。

【案例】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装有冰块的玻璃杯(此时玻璃杯外面已经有小水珠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玻璃杯外面有水。

生:我也发现了,好像是水珠。

(学生都这么认为)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吗?

生1:是从杯子里面流出来的吧。

生2: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杯子有缺口吗?冰块有超出杯口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是为什么呢?

(教师板书课题:水珠从哪里来)

生:是不是老师课前杯子浸过水啊?

(这样的回答,笔者课前根本没有想到。笔者采用了对比的点拨方式,结果却精彩异常)

师:老师现在用纸巾在杯子外壁擦一遍,过一会我们再观察。

师:几分钟后,杯子外面仍然有许多小水珠,这个小水珠与老师没有关系,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面对学生的“无理”质疑,笔者就地取材,灵活采用对比点拨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其实杯子外面的小水珠与老师材料的准备是没有一点关系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以此拓展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思维空间。

三、“点”在探究思维的矛盾处

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解决现有的科学问题而使思维受阻,有时会因思维定势的干扰和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思维偏差。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做出恰当的调控和引导,使学生的探究思维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时的教学情景。

【案例】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片段

师:今天和我们往常上课不一样,有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高兴吗?你们高兴了,老师有点紧张。为了缓解紧张情绪。老师先讲个小故事:有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皮球,玩得正高兴,小明一个大脚把球踢进了一口枯井里,这口井又小又窄,伸手也够不到球,这时,聪明的小刚想出了个办法,顺利地把球取了出来。大家猜猜小刚用了什么办法拿到球的?

生:用水让皮球浮上来。

师:你和小刚一样聪明。

师:可如果小明和小刚他们玩的是推铅球,铅球掉进井里去了,还能用这种方法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铅球太沉,浮不起来。

师:你们说得很对,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玻璃的培养皿,把它放入水中,你们认为会怎样?

生:它会沉。

生:它会浮。

师:老师现在把它放在水面上。(师演示浮)

生:浮起来了。

师:老师把它放在水底,它又怎么了?(师演示沉)

生:它又沉下去了。

师:为什么同一种物体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

实验的结果往往与学生的猜测产生冲突,使学生模糊地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是没有关系的。在学生产生思维矛盾的关键时刻,教师就要将“矛盾”看作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充分加以利用。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点拨学生分别利用一些大小相同、轻重不同以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材料进行再次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最终得出物体的沉浮其实和它们的轻重、大小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四、“点”在典型错例的反思处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探究方法和技能缺乏,导致探究活动的关键细节常常被忽视,使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本质属性,对科学概念产生误解。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活动,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构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以下是笔者在教学《磁铁的两极》时遇到的情况。

【案例】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教学片段――研究磁铁哪个地方的磁力大的实验

师:一块磁铁到底什么地方磁力大呢?怎样做实验才能使刚才的现象更精确,更让人信服呢?如果我给你们一小块悬挂起来的磁铁和一盒回形针的话,你们怎么做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下面以组为单位来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生:我们组认为用磁铁来吸回形针。

生:我们组想可以让磁铁的两端去吸回形针,看谁吸得多。

师:是取两个点去吸?还是应该再多取几个点?

生:取三个点好一些。要不没法去比较了。

师:大家看一下屏幕,老师建议大家取五个点。(屏幕显示)

师:回形针怎么放?是不是这样放?(屏幕打出动画)放了几个了?

生:四个。

师:如果再放一个掉下来,这一点吸四个回形针还是五个回形针?

生:是四个。

师:放时要细心一些,动作要轻一点。每一点的数据记录在哪?看每一点下面有个括号,(打出动画)就往那里记。都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开始实验,教师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指导)

师:来说说你们每组各点的数据。

生1:我们组A点是14个、B点是7个、C点是0个、D点是7个、E点是13个。

生2:我们组A点是11个、B点是6个、C点是0个、D点是7个、E点是12个。

生:……(十个组数据)

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大多数小组的结论都能说明“磁性两端强,中间弱”。但是,有一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却十分特别,记录如下:

磁力大小测量记录表

磁铁上位置 A B C D E

回形针数量 6 4 0 8 13

这组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一致认为磁铁的磁性一端强,一端比较弱。很显然,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走出概念“误解”的圈子呢?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学生,不要将这错误的认识存留在脑中,帮助学生消除“误解”,建构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总之,在动态生成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准确把握点拨契机,灵活运用点拨方法,灵活地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建构概念、发展能力和升华情感,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浙江省上虞市谢塘镇中心小学 312300)

上一篇:“课前5分钟”教学中的“成人”教育 下一篇:美国中小学新教师试用期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