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前调查成为学生社会性成长的方式

时间:2022-09-07 08:25:54

让课前调查成为学生社会性成长的方式

一、课前调查的不如意常态

课前进行调查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联系生活、储备学科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深度对话的基础,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比较关注学生课前调查的落实。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学生课前调查来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物尽其用。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学生课前调查资料,实现效益最大化,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课前调查开始触摸和体验社会

1.开启走入社会的尝试

品德与社会的课前调查涉及的因素多,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引Ш⒆幼叱鼋淌医入实际社会是第一步。

浙教版三(上)《热闹非凡的市场》,教师设置了两份调查表,请看两份调查表在课堂上的使用情况。

市场小调查(表一)

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购物场所,价格也会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市场,揭开商品价格的秘密。

课堂上先使用表一,通过比较商品的价格来培养学生选购商品的价格意识。购物时还需考虑其它因素。于是,出示表二,交流调查结果。最终让学生学会选购商品,还需综合考虑,再次出示表一、表二。由于出示时机恰当,使用频率合适,孩子们学会购物,初步具备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目标水到渠成。

2.学习独立表达自己的社会观点

对调查结果的交流是学生表达社会见解的开端。

方式一:小组交流,让信息得以叠加。课堂时间有限,为了给每个孩子机会,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在互补中累积,扩大视野。在思维碰撞中发现,引发思考。

方式二:上台展示,让成果得以公示。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不断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进而养成良好品格。

方式三:班级汇报,让各组信息得以交流。小组合作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所得进行筛选、整合以及补充,丰富信息容量。

表达自己的社会认识是一种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一项途径。

3.形成思考社会现象的习惯

课前调查资料是学生对接教材与社会的桥梁。当作素材,引发探究。调查的话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弹性,引导学生做专题讨论,使调查更加深入。增加调查资料的附加值。让学生对调查资料进行思考,激发探究欲望。思考中增长知识,探究中获得能力。

用作数据,说明问题。对学生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与统计,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一目了然,化抽象为具体。

拓展内容,认识有深度。把学生搜集来的资料有机地融入课堂,巧妙地拓展内容,让学生的认识更有深度,从而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情感的震撼。

三、社会调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尽管课前调查是一项自主性很大的活动,但由于孩子缺乏心理支持和具体指导,很容易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因此,对于学生经过努力取得的调查结果,教师必须重视并创设平台让每一个孩子有机会展示出自己的劳动成果,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颇有兴趣地完成调查,这也是下一次课外调查的内在动力。

1.小组交流,让信息得以叠加

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调查成果,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在此之前的努力。因为,对于教师布置的调查任务,孩子们一般来说都是比较认真地去完成,如果他们经常完成任务,而没有机会展示,那么就会影响积极性,也就失去调查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搭建这样的交流平台,给每个孩子机会。小组交流就能达到此目的。比如调查超市里的绿色食品,家中的亲戚,家里的藏书和报纸订阅情况等话题,因为答案的多样性,覆盖面广,所以可以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这样,物尽其用,使其自然形成叠加效应。

2.上台展示,让成果得以公示

对于图片,文字之类的课前调查,教师可以在小组交流中,寻找到精彩的,利用教室中的实物投影进行展示。比如,像表格之类:家中的收支情况,教师一天的工作;图片类:全家福,各民族服饰,不能表述清楚的,都可以用实物投影。这样做,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双赢的。

(1)肯定了劳动价值。孩子们在课前认真地参与课前调查,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教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就是重视了他们劳动的成果,体现调查的价值,给孩子们一次鼓励,就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满足了自我成就。哈佛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每个孩子,都喜欢被关注,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肯定,成为示范的对象时,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份喜悦,需要教师来给他释放。成果的展示,既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也满足了孩子们的自我成就感。

3.班级汇报,让各路信息得以交流

课前调查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于这样的课前调查,教师在课堂交流中,应该尽量倾听每一个小组的汇报。如果没有时间,那么教师必须在课前就掌握孩子们到底调查了什么,选择最出色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1)扩大了信息的容量。小组合作的调查方式就是针对某一话题展开的调查,交流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他们汇报交流最大的好处是课前孩子们已经对调查所得的资料、信息进行了筛选、整合以及补充,丰富了课堂中的信息容量。

(2)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现场表现力,都在汇报中得以提高。他们不断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

我们发现,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经常开展调查成果交流,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知识成倍增加,有效地实现了“兵教兵”。各种能力在共享中得以提升,进而养成良好品格。使品德课前调查真正成为学有成就教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从而让课前调查资料更高效地服务于课堂,引领孩子成长。

上一篇:分析生活情境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技校德育课程一体化教材开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