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时间:2022-10-28 04:32:33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 并归纳总结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对照组患者静脉给药尿激酶, 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溶栓新药阿替普酶。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后2 h、1 d、1周、1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8.6±7.6)、(18.3±11.4)、(16.7±12.4)、(12.6±9.5)、(12.7±7.8)分, 对照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6.7±8.2)、(24.6±10.8)、(23.5±9.4)、(21.5±6.8)、(17.3±8.6)分;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57

西药治疗与溶栓治疗临床上较为常见[1], 现以2015年1~12月本院临床治疗为依据, 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排查, 严格按照入选标准抽取符合条件的患者53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 女9例, 平均年龄(56.3±3.6)岁;依据发病时间:

1. 2 入选标准 严格按照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检查加以确诊, 确保研究对象确诊为急性脑梗死;B内出血、神经功能损伤者, 发病时间超过12 h患者, 存在昏迷、昏睡等意识障碍患者等均排除;患者年龄限制不得超过75岁, 且保证血压

1. 3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进行基础治疗, 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是给予静脉注射甘露醇治疗, 有高血压临床表现症状时则进行高血压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对照组患者静脉给药尿激酶, 用量1 h为200万U, 并在持续滴注的过程中控制好药量, 保证前0.5 h滴注150万U, 后0.5 h滴注50万U;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溶栓新药阿替普酶, 首先给予肝素500 U, 在1~2 min完成8 mg阿替普酶静脉给药, 然后在90 min内静脉滴注完42 mg, 其次在48 h之内持续给予肝素治疗, 最后每天给予1.2 ml肝素钙皮下注射, 为期5 d。

1. 4 观察指标 按照临床现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 h、1 d、1周、1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并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5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分为4个等级, 疗效由低到高依此为无效、有效、显效与治愈, 以上各等级标准表示如下:体征指标未见好转, 甚至病情发生恶化, 此为无效;患者体征指标有一定程度好转, 但好转不显著, 此为有效;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 且病症明显减轻, 此为显效;若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且各项身体体征恢复正常, 无病症困扰, 此为治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后2 h、1 d、1周、1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8.6±7.6)、(18.3±11.4)、(16.7±12.4)、(12.6±9.5)、(12.7±7.8)分,

对照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6.7±8.2)、(24.6±10.8)、(23.5±9.4)、(21.5±6.8)、(17.3±8.6)分;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9%, 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9.23%,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22, P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1.11%,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16, P

3 讨论

所谓急性脑梗死即指脑动脉发生栓塞, 致使脑部组织细胞供血、供氧不足, 最终发生缺氧坏死。轻者出现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 重者将半身不遂、言语困难等, 甚至出现晕迷不醒以及脑出血等,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做好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龙筱妍[2]研究表明,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最佳时间在发病6 h之内, 若时间延后将增加致死致残等几率。

尿激酶和阿替普酶都是o脉溶栓药物, 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而阿替普酶为溶栓新药[3-12]。尿激酶通过激活纤溶酶来水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 阿替普酶则是通过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与纤维蛋白相结合, 水解血栓中的纤溶酶, 这种药物对于全身血液中纤溶酶的活性影响程度较少, 能够有效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降低身体出血的风险[13-16];再者尿激酶选择性较差, 不能有效的只针对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起作用, 能够水解全身纤维蛋白, 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相对来说阿替普酶选择性较好, 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具备起效快、效果显著, 安全性的优点[17, 18]。

总之, 阿替普酶是目前为止静脉溶栓治疗介入急性脑梗死效果最佳的药物,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玲, 刘琦, 李红利. 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西部医学, 2014, 26(6):765-767.

[2] 龙筱妍. 综合护理配合爱通立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21):3238-3240.

[3] 冀景芳. 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临床研究, 2016, 24(9):38-39.

[4] 麻友兵, 高英玲, 陈飞, 等. 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河北医学, 2013, 19(9):1397-1399.

[5] 吕俊彬.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选择与疗效分析. 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8):969-970.

[6] 李庆安, 方明. 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比较.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1, 30(1):47-49.

[7] 郑瑞红, 宋妮娜, 赵英, 等. 护理干预对应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6):1146-1148.

[8] 赵永飞. 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荟萃, 1997(19):878-880.

[9] 肖海.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海南医学, 2011, 22(17):121-123.

[10] 杨勇, 刘爱霞.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吉林医学, 2006, 27(1):93-95.

[11] 贾翔, 黄燕, 孙景波. 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0, 17(6):382-384.

[12] 麻长军.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10):1469-1470.

[13] 王枫, 孙晓江. 急性脑梗死SPECT成像及对溶栓治疗指导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5, 13(4):441-444.

[14] 殷翠平.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23):170.

[15] 孙晓江.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15):1553-1554.

[16] 张春玉, 彭化生, 黄文娜.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2, 2(1):60-62.

[17] 蒋永平.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华夏医学, 2013, 26(1):193-196.

[18] 刘培雄.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3, 34(6):86-88.

[收稿日期:2016-12-01]

上一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微博营销“强助攻” 下一篇:精细管理在学校特色建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