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大学生留城就业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10-28 03:20:10

我国农村大学生留城就业的理性思考

【摘 要】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又创新高。是奔向“北、上、广、深”等一线特大城市还是回到父母身边;是承受压力、挑战自我还是接受父母安排,这是徘徊在每个毕业生心头的问题,但城市的接纳程度、生存成本等问题与毕业生意愿形成了鲜明反差。文章就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生存与就业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城市生存

一、城市新鲜人生存状况

城市化飞速进程中,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处境“最尴尬”。学历的贬值,知识的无力感,压迫着这一类人,留城没基础,回家又不甘心,等待着他们的是长期的异乡城市打拼和挣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要想留在城市里生活,付出的努力要比城市大学生多许多,对于工作的需求度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所承担的工作压力只会“加量不加价”。在高工资高收入的背后,青年人是在用健康换取金钱,用生命在工作。

除了在本地工作的大学生外,外地大学生领到薪水后的第一项支出就是房租,由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房价,也带动了房租的不断上涨,在北上广深工作的人们每月的房租就要占去工资的30%甚至40%,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质量的下降,巨大的人生成本凸显大都市生活质量恶化。

从现实出发,80 后、90 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饱受父母的宠爱、亲友的关怀,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正是由于这种自我和骄傲,导致他们在职场中难以很好地融入已有的“同事圈”,加之地域歧视或者城市接纳度不高的地区,外地大学生难以和同事愉悦地相处,使得他们的感情生活、人际信任和友谊发展遭遇了日益严重的危机。不良的人际关系不仅让这些新生代白领原本快节奏的工作变得更为枯燥和无趣,还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业绩和对组织的归属感。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因素

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全年经济数据,外界最为关注的GDP增长最终定格在7.4%这个数字上。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刷新、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欠佳、招聘岗位数量缩减等原因,使得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新型职业观念的剧烈冲击,使得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确立和身心健康。

农村大学毕业生在选择求职行业时,希望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而对于城市基层工作单位、中小型企业或中西部地区企事业单位则较少考虑。这种倾向,反映了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思想心理状态:一是学生本人受家庭、社会压力及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依然侧重于选择工作与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对非国有的企业和基层单位认识存在偏差,希望通过提高学历留城工作来改变身份;二是受家庭的影响,传统思想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该找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尤其是生活压力较大的大学生也想尽快地回报家庭;三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农民工的工资已经普遍不低,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预期,过高的估计了自身价值。同时,现代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住房、教育、医疗、物价等都比较高,也制约了他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给大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很多是以专业为出发点的,尤其以理工科学生多见,很多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诸如IT行业、时尚行业、设计行业、影视传媒、文化出版、创意产业、国际贸易、金融行业、500 强企业等,在农村或小城市几乎都不存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由于媒体与商业力量的推动,一般都具有相对开放、多元、活力、自由、公平的城市特点。大城市呈现出来的高密度的企业与商业机会、职业类型的无限丰富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与文化活力,与青年人的好奇心、拼搏精神与独立意识相契合,他们都希望能够在最具有大都市性格的“北上广”寻找机会,寻求发展。

三、对策建议

城市化的均衡化与网络社会时代的来临,个人职业选择与就业地域选择必将呈现多元性。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网的建立,人们流动性将大大提升,这也为消除大都市化陷阱带来的消极后果提供了自由实现的机制。最终,个人的职业选择、就业城市选择、居住选择的自由度将大大提升,“漂族”或“候鸟型白领”将能够充分自由地流动,充分自由地来与回,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好地安放自己的青春或者一生。

教育部2014年12月10日下发通知,就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

为应对就业困难的问题,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是大学教育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18岁高中毕业到22岁走向社会,多数人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学校和老师应共同担负起这个责任,运用思想整治教育理论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降低心理预期,使学生向社会人顺利过渡。

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大学生应正确看待地区间差异,在城市类型的选择上,中心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农村大学生更应该脚踏实地,从自身特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与生活。

想获得更好的生活无可厚非,但是不鼓励以浪费时间和啃老为代价而留在城市。顶着白领的光环,却过着蚁族的生活,是谁都不想见到的局面。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坐享其成,应该主动出击,加强自身素质,努力提高自身技能,以不变应万变,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参考文献

[1] 秦永,裴育.城乡背景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模型及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1(2).

[2] 赵文.大城市青年民生发展状况调查与思考――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

[3] 胡小武.摇摆的青春: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白领困境[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作者简介:宋爽,天津商业大学,研究方向:青年素质教育原理与实践。

上一篇:浅析网购时代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下一篇: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