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制度的发展与展望

时间:2022-10-28 02:53:15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制度的发展与展望

?眼提 要?演 通过分析国内外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其复试制度发展,了解到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对比国外研究生选拔复试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学习和借鉴之处。同时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现状,进一步展望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眼关键词?演 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复试

?眼作者简介?演龙安华(1981―),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涂春花(1968―),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江西南昌 330013)

项目来源: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研究生培养定位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一、引言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选拔制度现阶段是采用国家统考与学校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整个选拔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网报、现场确认、初试、复试和录取,其中又包含各个不同的环节?眼1?演。由于招生工作中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重初试、轻复试的现象,导致一些有创造力和科研潜力的学生无法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深造,也使得一些学生入校后不适应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初试中专业基础课试题是由各个招生单位的专业老师自行命题和阅卷,试题的难易程度、评卷者和评分标准都难以统一,自然缺乏可比性。但除了统考成绩外,初试分数线中的专业课成绩也由国家统一划定,上了分数线的学生可根据需求在全国各大学间进行调剂,使得录取缺乏公平公正性。而作为选拔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复试无疑已成为整个流程中最为重要的、最能体现选拔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现代意义上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时断时续。根据王战军等一些学者的观点?眼2?演,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划分为五个阶段(图2所示):1990-1949年,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的创制与试行;1950-1979年,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建与恢复;1980-1998年,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和调整发展时期;1999-2007年,面向新世纪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与积极发展时期;2008-2013年,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发展期。

(一)研究生教育创制与试行期

1900-1949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概念酝酿――实践探索――初步法制化的推进过程,其思想萌芽于清末,探索、实践于民国。不过基本上是移植和模仿西方研究生教育,把“三级设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主要由社会与学界精英倡行?眼3?演。但由于尚处在摸索阶段,当时招生规模较小,全国人数也只有几百人,国家也未出台相关的招生政策。

(二)研究生教育重建与恢复期

1950-1979年,受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开始规模化招生的实践招生,并改变招生方式,统一制定招生计划,规范考试科目和内容?眼4?演。1966-1976年中国十年“”时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受到严重摧残的时期,刚刚建立起来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受到破坏,期间招生规模为零。1978年恢复招生,实行较为严格的国家统一组织考试、选拔制度。

(三)研究生教育建立和调整发展期

1980-1998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方式发生转变?眼5?演。1980-1988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公共课、部分专业基础课全国统考,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招生单位自行考试,择优录取。1990年,改为由高等学校推荐与招生单位组织考试的办法选拔。1995年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基本固定下来,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阶段进行。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积极发展期

1999-2007年,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进行了深度改革?眼6?演,招生规模最高达到了360590人。一是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决策机制发生了改变;二是科目设置的变化;三是考试内容的调整;四是报名程序的简化;五是报名程序的变革;六是复试选拔权重的增加;七是免试推荐的比例增加;八是考试法规的逐步完善。

(五)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发展期

2008-201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继续深化改革,实行扩大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政策?眼7?演。2009年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第一年,也是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而诞生的一年。期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2013年招生总规模达到了539000人。

三、国内外研究选拔方式发展

(一)我国现行研究生招生复试办法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复试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大了复试在录取中的权重。2006年教育部首次出台了专项文件《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眼12?演。这份文件被认为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着眼于新形势下研究生招生制度建设,更加全面、系统、科学地规范了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一是强化了复试的制度性建设;二是形成了更加科学的考核体系;三是强化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四是强化了程序公平,管理严格;五是加强监督保障。

复试制度的提出,受到热议的同时,也被部分人质疑。首先,复试权重的扩大意味着招生单位和复试小组专家的自由裁量权增加,主观判定学生优劣的权力增大,而权力扩大往往意味着寻租空间的扩展,舞弊行为会有更多的进行方式。其次,如果超越现实的私人利益和复杂关系,贸然将招生中现有的程序和规则肢解殆尽,代之以新兴的导师好恶评判,一切惟导师自是瞻,难保不丧失公允。再者,有些招生中所发生的黑幕提醒我们,监督约束机制现在变得更加重要。如果一项改革是以得不偿失为代价,倒不如“退而结网”的好。而作为一项带有主观性的考试,复试制度改革必须配有相应的监督保障措施。

复试制度改革经历了近八年的实际招生,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但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招生单位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其制度的深化改革应尽可能地将“主观复试客观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健全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为我国硕士生招生复试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我们应在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的经验上,继续探寻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二)国外研究生选拔主要方式

在国外,尽管不同专业或院校的研究生选拔方式也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标准化入学考试如GRE、本科阶段成绩(GPA)、面试、推荐信以及个人陈述在大多数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Walpole等?眼13?演对美国研究生招生机构中不同学科的参与研究生录取的教师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研究生招生机构对申请人的考察方式是GPA、GRE、面试、推荐信以及个人陈述。Puryear等?眼14?演对美国107所医学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GPA被89所医学院列为最为重要的或第二重要的研究生选拔方式,随后依次是面试、管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MCAT)和推荐信。Norcross等?眼15?演对美国和加拿大的1970个心理学研究生教育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最为重要的考察方式是GPA,随后是推荐信、个人陈述、GRE/MAT(米勒类推测验)以及面试等。

除上述主要的评价方式外,还有一些应用较少或正在探索的测评方式,如情境判断测验、客观人格测验、传记式数据和条件推理测验等?眼16?演。而与我国研究生选拔方式较为相近的日本,其选拔方式实行的是自主录取,主要由各大学各学部所属的研究科委员会负责,选拔标准注重全面衡量,对考生的选拔注重面试环节和考生的推荐信?眼17?演。除了考试成绩外,日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录取标准就是考生的论文水平,即要求考生在报考时提交一份“研究计划书”,用以了解考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机,考查考生的思维清晰度、研究计划可行性和研究潜能等。此外,考生本科阶段的成绩表、报名调查表、入学志愿表和健康诊断书等也相应作为选拔参考材料。

综上所述,除了标准化入学考试外,本科GPA、面试和推荐信这三种考察方式是国外应用最为广泛、研究较为深入的研究生选拔方式,其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研究生复试实践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四、我国研究生招生复试改革展望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有研究能力和创造潜能的人才,而不仅仅是选拔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才。因此,我国应向国外先进选拔方式学习,注重考生的复试环节而非笔试成绩,加大复试成绩在录取中所占的比重。笔试科目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对考生质量要求的降低,而是对复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18?演。招生单位可根据招生计划调整初试分数线,保证初试上线考生的比例,只有充足的生源可供选择,才能选拔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真正实现“择优录取”,也就打破了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只重初试不重复试的现象。另外,必须本着复试组织方式合理、复试程序规范、复试内容科学、复试形式多样和复试评判标准的原则,建立一套合理规范的复试程序和科学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复试不仅是对学生的一个考核过程,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教育过程。通过一次科学规范的复试,既让学生了解到所报学科专业概况、发展趋势和招生单位的特色与优势,也激发考生的研究兴趣,并同时给考生压力,使考生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东西要学,其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做更充分的准备。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押//.cn.

?眼2?演廖湘阳, 王战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眼J?演.高等教育研究,2004,?穴6?雪.

?眼3?演张二初. 中国研究生教育史略?眼M?演.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眼4?演游玉华. 近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轨迹?眼J?演.大学教育科学,2005,?穴2?雪.

?眼5?演周洪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眼M?演.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眼6?演侯晶,顾丽娜. 我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发展轨迹及现状分析?眼J?演.理论界. 2008, ?穴7?雪.

?眼7?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押//www.cdgdc.

/.

?眼8?演李煌果, 王秀卿. 研究生教育概论?眼M?演.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眼9?演?眼10?演?眼11?演中国教育年鉴部编. 中国教育年鉴2004-2009?眼M?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眼12?演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加强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眼R?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熏2006.

?眼13?演Walpole M.B., Burton N.W., Kamau K., Altamese J.. Selecting Successful Graduate Students?押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GRE Users?眼J?演.Princeton, NJ?押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2002.

?眼14?演Puryear J.B.,Lewis L.A..Description of the interview process in selecting students for admission to U.S.medical schools?眼J?演.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1981, 56?穴11?雪?押 881-885.

?眼15?演Norcross J.C.Kohout J.L.Graduate Admissions in Psy?鄄

chology IN?押The Application Progress?眼J?演.Eye on Psi.Chi. 2006, 10?穴2?雪?押 28-29.

?眼16?演孙晓敏, 薛刚. 国外研究生选拔方式对我国研究生复试的启示?眼J?演.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 ?穴1?雪.

?眼17?演李妮. 中日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比较?眼D?演.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1.

?眼18?演杜玮. 构建科学有效的硕士生复试模式?眼J?演.中国冶金教育,2013, ?穴2?雪.

上一篇: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风险廉能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监督机制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