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地图与物流识别技术创新论文

时间:2022-10-28 01:45:18

专利地图与物流识别技术创新论文

1引言

随着现代物流理念在商业、交通运输及制造业领域的不断深入,以物流识别标识技术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越来越普及。物流识别标识是对在物流与供应链中运转的物品进行标识,通过识别标识迅速、准确地采集信息,以实现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目标。物流识别标识技术主要由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物流条码符号技术以及符号印制与自动识别技术等构成,专利是技术创新活动最直接、最主要的体现,Cant—well等指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信息资源,可以节约60%的开发经费和40%的开发时间。专利地图分析方法在专利信息开发和利用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将专利数据库中有关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与对比,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撑作用;启下是通过专利地图的分析方法,得到可利用的技术水平、动态、发展趋势等信息,为技术创新的定位提供科学依据J。我国对专利地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介绍专利地图的分析方法和制作、应用实例、竞争对手分析、专利战略制定等,很少应用于如何定位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等。例如,吴新银等通过对比分析国外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专利地图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分析我国专利地图研究的现状和问题;金咏锋等从专利地图的角度认知技术创新的风险,并预测潜在的技术创新风险l6;王兴旺等分析专利地图在竞争对手分析中的应用;王珊珊等运用专利地图技术研究R&D联盟专利战略制定;苏敬勤等通过绘制国内外专利生物质能专利地图,分析生物质能专利的技术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王兴旺等从技术活跃度、技术生命周期、技术进化方向三个方向,构建基于专利地图的技术预测体系并进行证研究¨。因此,以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专利信息为基础,结合专利地图的信息整合功能,对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进行实证研究,为物流识别标识技术乃至整个物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指导。

2专利地图与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

2.1专利地图日本最早于20世纪60年开始专利地图的研究,以后推广到全球。专利地图是一种专利信息分析的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将专利文献中包含的技术经济信息等进行深度挖掘与缜密剖析,以各种视觉直观的图表形式反映蕴涵在专利数据内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具有类似地图的指向功能。

2.2专利地图有利于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是以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为依据,结合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确定研发重点,而专利地图能够迎合此需求。运用专利地图对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的主体、区域分布、技术演进、技术热点、产学研合作动向等_1,进而掌握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跟踪最新技术发展动向、加快产品升级和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制定产业或行业标准,以及了解某一时间序列的技术创新规律,规避技术创新风险、发现技术创新漏洞等。

2.3专利地图与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分析的关联表专利地图是进行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定位的有效分析手段之一,是连接专利分析与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的桥梁。通过对专利地图的解读,可以发现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的热点领域、技术发展趋势、主要竞争机构等,有利于制定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战略,两者关系见表1。

3基于专利地图的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分析

3.1数据来源借助国家知识产权局物流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专利数据库,选取“物流信息技术”目录下的“物流识别标识技术”领域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985--2013年9月18日物流识别技术发明专利6969项(2013年数据不全),进而从技术演进动向与趋势、技术成熟度、创新主体研发能力、IPC分布结构等方面对我国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发明专利进行分析。

3.2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是将简单统计分析的结果按时间序列整理,通过专利数量的变化揭示行业技术创新变化的速度和趋势。专利申请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活动的水平和创新投入,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_1。图1显示我国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专利申请量总体趋势是逐年上升的。我国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专利申请始于1988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2002年属于起步阶段,物流识别标识技术专利申请量呈缓慢增长的趋势,此时期的技术创新活动较弱;第二阶段,2003--2011年属于J陕速增长阶段,且在2011年达到专利申请量的高峰,此时期的技术创新活动活跃;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在我国渐趋成熟。总体上我国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创新活动经历了技术创新的成长过程,未来—段时间存在技术瓶颈和技术突破等问题,但仍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3.3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技术成熟度分析技术创新经历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复苏期等几个阶段。通过统计一段时间内某项技术的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绘制技术生命周期图,可以了解发展状态,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定位提供参考。采用计算技术生长率(v)、技术成熟系数(d)和新技术特征系数(n)测算物流识别标识技术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见表2,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生命周期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整体上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生长率波动较小。因1988年以前我国尚未开始物流识别标识技术专利申请,最初追溯至五年的发明专利申请累计数较小,故技术生长率很高,技术生长率v在1989--1993年处于平稳的状态,1993—1997年呈下降的趋势,1997--2004年呈平稳增长的趋势,2004年至今呈缓慢下降的趋势,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呈现出微弱的技术生长性。技术成熟系数仅的变化规律基本上和新技术特征系数n的变化相同,二者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表现出一定的新技术特征。因此,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技术发展空间,技术创新风险不大。

3.4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主体研发能力分析(1)各个创新主体申请量分析。创新主体研发能力分析是研究创新主体分布的一种分析方法,用于确定某一项领域内主要创新主体,把握业内研发重点与走势,选择技术创新的合作伙伴。通过对我国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发明专利申请人的分析,发现该领域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个人等。图3显示,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创新主体共2804个,其中企业1886个,占发明专利创新主体总量的67.26%,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的申请量的69.88%。企业作为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最主要的主体,专利申请量最多,究其原因是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结合生产过程的技术需求,以市场导向为主,研发更多创新性成果。个人是该领域的技术领头人;高等院校是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主体的第三个领头羊。但是,我国物流识别标识技术中科企合作的专利申请量较少,反映该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是相对独立,合作强度较弱。(2)主要竞争机构分析。选取发明专利申请量30件以上的专利机构作为比较对象,排名如图4所示。按照主要竞争机构的性质分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其中企业16家,占总量的80%,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145项专利高居榜首,然后是富士通株式会社88项专利排名第二,传感电子公司82项专利排名第三;科研院所共2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47项专利,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所36项专利;高等院校共2家,北京物资学院39项专利,浙江大学33项专利。可见,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主要竞争机构的专利申请量存在巨大的差距,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说明此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活泼。

3.5主要IPC分类分析IPC分类分析,是指将专利按国际专利分类标准进行划分,统计不同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或授权量的分布情况,了解该领域的技术构成,以及创新主体关注的技术焦点等。表3显示,物流识别标识技术专利主要集中在G06K、G06F、G06Q、H01Q、H04L、H04W、G08B、H04Q、G07C等10个领域,重点集中于G部,特别是G部的G06K和G06F、G06Q三个小类,其中G06K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远超其他类型,占发明专利总申请的45.83%,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热点,表明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较活跃;H部H01Q、H04L等两个小类的专利申请量也较多,而其他几个小类的专利申请量差别较小。

4基于专利地图的视角探索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4.1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起步较晚,发明机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从图1可知,虽然我国物流识别标识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是不断上升的,但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起步晚,早期阶段的专利申请量偏少,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近年转入技术创新活动的稳定期。同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技术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绝大多数没有配备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和人员,难以将技术创新决策与知识产权运用有机结合。绝大多数专利申请人(机构)缺乏必要的专利知识,申请组织性差,主要通过专利机构申请,从事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研究的企业不多,技术创新主体难以掌握该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动向。特别是不少企业认为,申请专利不利于技术保密,不愿意申请专利,这种薄弱的专利意识与市场意识形成明显反差,结果可能导致日后陷入专利诉讼大战,反而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

4.2政府和专利申请人(机构)缺乏持续性创新驱动战略,专利战略难以匹配政府积极推动创新驱动战略,但专利战略持续性不足,而企业制定和实施专利创新驱动战略只是少数企业且刚刚开始。由图2可知,我国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技术生长率、技术成熟系数、新技术特征系数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技术创新风险无法完全避免,说明其技术发展不成熟,技术生长性不大,反映绝大多数技术创新机构缺乏明确的专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难以开展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加大技术创新风险。

4.3协同创新难以深化。产学研合作化与产业化程度低并存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图3显示,我国物流识别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个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其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占比例为9.27%,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专利申请量占总的专利申请量的2.21%,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化程度较低,致使物流识别标识技术与生产实际结合程度较低,影响专利技术的含金量。实践证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市场的需求和规律缺乏有效把握,过分注重技术参数、指标的标准化和单纯的技术导向,而难以与产业化要求匹配,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当前,将新成果从实验室移植到实际应用的传统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一定程度影响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难以形成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4.4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面较广,但创新产出不平衡由图3可知,物流识别标识技术专利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创新热点主要集中在l0个领域。特别是G06K,而H04W、G08B、H04Q、G07C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技术创新不平衡,究其可能原因:一是政府部门对物流企业或从事物流技术创新活动的机构或个人缺乏有效的引导,技术创新协调度不高;二是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其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缺乏设立自身研发机构的能力,难以把握物流技术创新的研发热点,技术创新领域分散,一定程度影响技术创新的产出。

5对策与建议

5.1利用后发优势。营造和完善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离不开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我国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创新起步较晚,应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在原有技术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首先,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管理作为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主要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和运用,政府应完善包括物流技术创新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使得创新活动有法可依;增强知识产权人的专利创新意识,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专门化知识产权人才。其次,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再次,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绩效考核,完善知识产权法院,提高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的能力,针对包括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在内的整个物流领域的专项保护和维权援助工作。最后,实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项目,根据知识产权服务的内容特点,分类制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分级分类管理,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开发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和工具,为物流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全程服务。

5.2实施三位一体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专利战略生根发芽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创新活动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离不开创新主体分工协作,打造从政府、物流产业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持续的专利创新战略体系,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层面,出台引领战略,引导企业跟进,构建技术创新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国内外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专利信息共享,方便技术创新的主体明确研发重点,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物流产业行业层面,打造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行产学研合作一体化,新建和完善一批能够支撑知识产权审议、满足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需求的服务机构,提升物流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企业层面,制定包括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在内的研发重点把握、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与应用等持续性的创新驱动战略,推广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应用,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机制。

5.3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丰富多样的资源共享平台图2显示,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的主体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缺乏协同。应夯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56%,大中型企业也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单靠内生力量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难度大、时间长、成本高,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共享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增强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切实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作用。

5.4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专利应用开花结果政府制定中长期的技术创新政策和项目合作计划,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调动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引导持续创新活动。同时,发展、规范、提升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各类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机构、共性技术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形成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破解各种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相互独立,老死不相往来,影响物流识别标识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的弊病,千方百计支持中小物流企业的创新活动。据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中小物流企业也能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最后,鼓励和支持设立物流技术创新的专项基金,对相关技术发明进行奖励,以调动技术创新主体发明创造的积极性,真正促进物流业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

作者:汪传雷 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上一篇:经济效率与技术创新论文 下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