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素质教育之关系

时间:2022-10-28 01:31:12

音乐与素质教育之关系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教育的主题,艺术素质教育已被列入我国的教育总纲,音乐作为人类相互交流的第_二语言,是培养和构筑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均把音乐教育的质量作为国家进步和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具体体现。李岚清同志曾经敏锐地指出,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名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有感于工作实践,浅谈几点对音乐艺术与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

关于“素质”,在《词海》中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先进的技术能给人迅速带来物质财富,急功近利的人们便以科学为万能,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尤其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科学崇拜进而变成金钱崇拜,这种现象体现在教育上面,就是以单纯获取知识、一切只为考试的应试教育。教育一词应包涵两方面的意义:教,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意思,是从老师和书本那里获取知识,教所解决的是人“做事”本领的问题:育的意思是“养子使作善也”,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育要解决的是一个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学校设立的所有课程,无非就是这两类。一般来说,理科侧重于开发智力,文科侧重于开发慧力,智、慧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音乐艺术

音乐是智慧的产物。同样一部音乐作品,有文化的人,没文化的人,本国人,外国人都可以欣赏,原因在于音乐是超越国界、种族、语言、信仰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家园,它只和人类心灵发生共鸣。先秦典籍《札记》中的《乐记》篇精辟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和功用:“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意思是说音乐作品产生于人的心灵,外界事物感动了人的心灵,这种感动用音符勾画出来就是音乐。实践证明,只要是显示了心灵的音乐作品。定会得到心灵的共鸣,因而广泛流传,得以保持其永恒的魅力。

早在距今2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把音乐作为教育的六种主要科目之一,他认为音乐和诗、礼一样,能够对人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我们的祖先是明智的,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当然,音乐对人心的治理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使它真正成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效果自然会出现。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我喜爱的乐曲,所传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音乐是心灵的进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

音乐与素质

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是从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提倡兴办“洋学堂”,设“乐歌课”开始的,至今已一个世纪的历史了,此间经过许多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变革,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逐步发达完善,更为可喜的是在普通高校开展以音乐、美术为主的艺术类素质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育经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快速发展期,素质教育越发显得突出,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在逐渐提高。音乐以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培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感,形成优良品德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音乐还能促进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科学创造力,能够培养锻炼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的完整人格。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修养形成、灵魂铸造的关键阶段。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和覆盖率不断扩大,音像出版业的勃然兴起和信息载体的不断更新,为他们创造了大量的、高介质地接触音乐作品的机会。包围他们的,主要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就其主流来说是一种内容单一、通俗易懂的城市歌谣和器乐曲,其创作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欲望宣泄性。随着理性的增加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已不满足流行音乐的浅显,渴望走进古典和民族传统音乐,这种现象在高校学生中已呈上升趋势。就音乐欣赏能力来说,会基本识谱,能欣赏古典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应该是大学生的品位标志之一。但是目前具备这种能力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太少,这与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地位有关,急功近利的超负荷的应试教育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在音乐欣赏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不熟悉音乐语言,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历史知识;第二是,听觉能力十分有限。不能接受多声部音乐作品;第三是审美习惯单一,审美环境贫乏。

通过对目前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的情况分析,有以下建议: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音乐语言,包括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中外音乐历史,从认识音乐语言逐渐发展为理解、喜爱、使用音乐语言;其次,有意识锻炼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引导他们接触西洋古典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作品,提高兴趣,培养全面丰富的审美习惯和环境;第三,营造健康向上、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建立一个感受音乐、参与音乐的平台,让音乐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大学生音乐水平较低的基本状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领导人、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关注,令人欣慰的是,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现状在近年来已得到可喜的改观,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我们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音乐教育定会在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上一篇:当前法制新闻传播中的法律关系问题 下一篇:从美国俚语看美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