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55例的急救护理

时间:2022-10-28 12:57:47

急性心肌梗死55例的急救护理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病情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常见的危重急症,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1]。AMI通常发病急,病死率高,应及时采取有效急救措施。为了提高急救水平,笔者对55例AMI患者的急救护理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5例,男37例,女18例,年龄37~78岁,均根据病史、体征、18导联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确诊为心肌梗死。其中前壁梗死25例,下壁梗死18例,心内膜下梗死6例,高侧壁梗死3例,左心室广泛梗死合并心衰3例。55例均使用硝酸甘油进行急救,4例在急诊室溶栓,1例抢救无效在急诊室死亡,51例安全护送住院。

2 急救与护理

2.1 常规急救 一旦接诊AMI患者,立即安置患者平卧位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3~5 L/min,若伴有急性左心衰竭则予以30%乙醇湿化吸入,氧流量加至6~8 L/min,同时做全导联心电图,作出初步判断。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防空气栓塞,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不超过15~20滴/min,为了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应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及时抽取血标本作血常规、凝血指标、血糖、电解质、心肌肌钙蛋白及心酶谱检测。因患者常伴有濒死感,疼痛易使患者烦躁不安,情绪恶化引起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导致梗死面积扩大甚至穿孔[1]。应根据病情按医嘱迅速给予有效止痛剂,以防止剧烈疼痛而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

2.2 病情监测 AMI患者早期易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泵衰竭、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及时发现是争取抢救时间的关键。应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和末梢循环的情况,15 min记录1次。护士应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确保连续心电监测的质量。备好阿托品、利多卡因、心律平、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等常用药品,心电除颤仪、简易人工呼吸器处于备用状态,随时作好抢救准备。

2.3 药物扩张冠状动脉的护理 应立即采用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常用硝酸甘油,该药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耗氧量,还有抗血小板聚集和勃附作用,使濒临坏死的心肌存活或梗死面积缩小,是临床上早期治疗AMI的首选药物。本组患者均使用硝酸甘油治疗,3~6 mg硝酸甘油静脉滴注,输液泵控制滴速,从15 ml/h开始,根据血压调节滴速,一般降压指征是无高血压患者平均动脉压下降10%,有高血压患者平均动脉压下降30%,心率维持55~80次/min。应注意避免降压过低、过快,以免加重心肌缺血。

2.4 溶栓护理 溶栓前抽血检查凝血四项、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型,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血压以及全身情况,仔细观察皮肤黏膜、呕吐物以及尿中有无出血征象。准备好足够的止血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防溶栓引起的再灌注损伤而发生出血、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并发症。密切观察溶栓治疗间接提示心肌得到再灌注表现:2 h内胸痛解除;2 h内抬高的ST段恢复或每半小时比较ST段回降>50%;血清心肌酶谱CPK-MB峰值提前于发病后14 h出现;2 h内心肌具有电不稳定性,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随时向医生反馈,确保溶栓效果。

2.5 心理护理 AMI患者发病初期病情危重,常有紧张、烦燥、焦虑等不良情绪。繁忙的抢救场面,家属的焦急又可使患者恐惧感加重,对病情极为不利,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耐心、热情、细致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保持平和心态,消除不良情绪。要疏散家属,热情安慰、多方开导患者,减轻患者精神压力,防止不良刺激对病情影响,让患者有满意感、安全感、享受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6安全转运[2] AMI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后,按病情将患者转运到各科室。及时向家属交待目前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取得同意和谅解。转运途中必须由资深医生和护士陪同,携带除颤监护仪、氧气袋和抢救药品等,必要时就地抢救。救护车及平车速度要保持平稳,以免刺激患者再度发作心律失常。提前通知接收科室备好急救用品,保证患者安全,以便获得进一步治疗。

总之,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对于提高AMI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

[2] 林冬梅.急性心肌梗死398例应急预案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8):1935-1936.

上一篇: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健康教育探讨 下一篇:5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