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性评价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8 11:56:40

浅谈激励性评价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文章主要从激励评价的实施过程谈及,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文章结合具体的实践重点阐释了班主任在具体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实施激励性评价时应把握好的三大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技巧性原则。同时文章强调了技巧性原则在实践中非常有效的三种激励方法:“登门槛效应”激励法、标定形象激励法、求同式激励法。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班级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28-02

一、准备阶段

激励性评价是由班主任提供给学生的具有导向、激励、发展等反馈功能的一种对学生身心各个方面所作的动态的形成性评价,具有个性化、动态性的特征。因此,实施评价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避免操之过急。

实施评价首先要对激励的主体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查和了解。如:爱好、兴趣、心理、生活状况、健康情况等。其次做好自我的心理调整,提高班主任自身的可信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要诚实坦率,富有热情

首先,班主任在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最好要给学生一种诚实坦率的印象,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实话实说。比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要客观真实一些,尽量不要过于夸大。这为下一步的沟通交流、实施激励性评价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班主任要富有热情。热情表明了一名管理者积极关注的态度和情感接纳的程度。对于一位热情洋溢、对学生表示积极关注的班主任,学生会感到格外的亲切,情绪上会受到很强的感染。因此,班主任的热情品质对于被评价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二)要尊重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

班主任必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关心他们的成长需求,才能使学生认为老师真正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那些脱离实际的、不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讨论问题的、不关心学生的利益的激励性评价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些学习习惯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进行一般性的激励、表扬是不会有多少效果的,但教师如果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触动学生的切身利益就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对将要进行的评价教育会产生一个积极的影响。如许多学生对考大学兴趣并不大,家里也没有强烈的要求,这样的话,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就成了他们学习的第一动力源,班主任必须以此为契机对这类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否则会适得其反。

3.要以身作则积极影响学生。作为教育者对于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语言的激励固然不能少,但班主任的行为激励也很重要。凡是期望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语言文明、不吸烟、不饮酒、不随意在课堂上接打手机、不玩电脑游戏、备课认真、不发表极端言论、没有过激言行、尊重他人等。

二、实施阶段

以上各种准备工作的完成是十分必要的,为激励性评价的进一步实施开辟了道路。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也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激励性评价的目的是要转变教育对象的观念、行为和态度。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点。教育学生时不要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喜好,却忘记了教育的目的。这样在实际的激励评价过程中,往往比较被动,容易人云亦云,丧失原则。例如:有的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特别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自己的学识和才能,以求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的教师喜欢罗列华丽的辞藻,喜欢海阔天空的吹牛,似乎自己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然而却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转变学生特定的态度和行为;此外还有的班主任喜欢发泄自己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表现为牢骚满腹、对学生蛮横指责等,以期达到反向激励的目的。其结果并没有使学生转变态度或行为,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效应。总之,班主任在激励学生时一定要坚持目的性的原则。

(二)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是指评语要适合学生的不同状况。包括性别、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家庭状况和社会背景等。例如:对于抑郁气质的学生,激励评价时应力求含蓄委婉一些,否则,将有可能伤其自尊;对多血质气质的学生,评价内容宜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否则,他们会感到压抑。笔者曾经教过理科班的一位学生,他是一个体弱多病且有些抑郁气质的人,入学成绩非常好(年级的第十名),在进入高三以后,因为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加(加上经常服用各种药物),导致成绩急剧下降。作为他的班主任,笔者在作了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后,对他实施了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教育。如在一次交谈中我说过这样的话:“作为你的班主任我关心你的成绩,但我更关心你的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如果能取得好成绩,不足为奇,一个生病的人成绩下降,也会让人同情,但是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学习并取得一些成绩甚至是优秀的成绩,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让人佩服的人。这样的人会让他人感动,让父母为之骄傲。我希望你的选择也让我感动。”正是这种期望在后、不温不火的激励点燃了他的自信,唤醒了他的斗志,让他重新扬起了学习的风帆,使其在高考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技巧性的原则

在现实的学习环境中,激励性评价的实施是很具体的,具体的管理工作有时也是很复杂的,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有所变化。因此既需要在评价之初作好准备,更需要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采用一些灵活有效的方法。如:

1.“登门槛效应”激励法。有时班主任所提出的目标要求比较高,学生很难一下子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激励学生先接受一个很小的目标,一旦学生接受了这项小要求就有可能进一步接受那项较大的要求。笔者把“低起点,小台阶,重过程,勤反复”的原则作为教学和管理的双向理念,实施激励性评价。笔者总是激励学生:“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代表着希望,退步哪怕是一点点也代表着提醒。”在这样的良性递进激励中,来达到管理者的评价目的。

2.标定形象激励法。标定形象是指对激励性评价对象的个人形象和品行的公开评定。如果在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利用恰当的名称或评语去标名学生的个人形象,会引起学生对班主任做出有力的反应或态度顺应。因为做出这种态度顺应有助于改善和维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可利用“反面标定”或“歪曲标定”法,使学生做出有利于激励的态度或行为反应。因为被评价的对象会感到那样的标定是不公正、不客观的,因而本能地向班主任显示自己并非如此,以换回自己的良好形象,而这恰好是班主任所要达到激励目的。如:“三科(物理、化学、生物)状元”、“最细心的人”、“最努力的人”、“语文低手”、“迟到记录保持者”、“教室里最安静的人”等说法,都有效地激励了一大批学生。

3.求同式激励法。管理者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有效地激励自己的学生。首先,要强调双方的一致点。班主任要尽量扩大一致点,把它传给学生或刻意反复,将小小一致点编入评价当中,而只要学生意识到这些一致点,激励教育可算是成功了一半。其次,还可以强调双方个性或某些特点的相似性。只要尽量扩大双方的共同点、相似性就可以建立一种“统一体”、“亲密感”,在这种有利的环境氛围之下,教育双方存在的相异之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激励性评价的实施也会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宋伟富.激励性评语指南[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9,7(1).

[2](法)拉丰.激励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罗伯特·W·麦克米.教育发展的激励理论[M].武向荣,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试论在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中医汉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