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技术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10-28 09:57:25

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技术及预防措施

摘 要: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水平也不短的提升,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也将会直接影响到路桥工程的整体施工水平。作为路桥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段的施工必须在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应的选择,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路桥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对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技术与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路桥过渡段;技术应用;问题;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大量建设,虽然管理单位和工程设计人员对桥头跳车的危害己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中也采取了不少处治措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实例。但从实际情况看,桥头跳车现象不仅在旧的桥头路堤存在,在许多新建的高等级公路上也较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对桥头路堤缺乏比较详尽的地质和水文调查,没有针对引起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而对症下药;只注重于桥头跳车处治方法的工程实践,较少进行系统的研究;路桥过渡段作为一个复杂体系,桥头跳车的处治应突出“综合处治”的思想。

二、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的应用

1.搭板设置

在路桥过渡段施工中设置搭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如搭板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的弯沉将会不断改变,这种方式在具体施工中难度较大。另一种方式可以对刚柔过渡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依据具体施工情况,必须将搭板长度控制在8厘米以下。其他方式如选用预留反向坡度的方式,也就是保持搭板和桥台连接处标高相同,路面连接端要比设计标高高一点,进而形成一个预留的反向坡,依据路桥之中的沉降差确定坡度的大小,这种方式必须在路线纵断面平顺的基础上进行,以此对沉降差及预留反向坡度进行确定。搭板和桥台之间的锚固有两种方式水平向和竖向。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搭板自由端一定会出现竖向位移现象,因此应选用水平向,这样对桥台受力更加有利。在混凝土搭板施工中桥台混凝土搭板及其顶层施工技术必须遵循施工要求进行立模作业,同时确保混凝土表面的坡度及平整度符合施工要求。

2.不设置搭板

现阶段我国大中型桥头中都进行了搭板的设置,如果出现损坏搭板的情况,将对车辆的正常通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将增加施工的难度及维修费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都选用在桥头不进行搭板设置的方式进行路桥过渡段的处理。如不进行搭板设置,必须对台后填筑工作进行较为精准的设计及施工,同时对填料及压实作业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必须选用特殊结构进行处理,如铺土工格网及填筑聚乙烯块等。

3.土工格网加筋

利用土工加筋处治桥头跳车,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已进行了大量室内和室外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研究表明,土工网铺网长度由下而上按1:1的坡率增加,最上一层不宜小于9m,铺面层间距以50cm左右为宜,土工网格应张拉锚固于桥台背,填土的压实度以85%~90%比较有效。填料以砾石土、碎石土为宜;同时,土工隔网必须具有较高的抗拉刚度。

通过上工合成材料加筋来处理桥头跳车的方法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不乏成功的范例。但土工格网作为一种平面结构,其对路基刚度的提高有限,但对填料的要求却比较高,更重要的是由于土工网的锚固作用只能阻止桥头较短距离内路堤填土的沉降,而对桥头路堤其它区域只能减小部分的路基压缩变形,不能消化由于地基沉降所产生的变形量,而地基沉降在大多数桥头跳车中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土工网对于减小由于桥头压实度偏低造成的附加变形较为有效,其适用于地基条件较好情况下的桥头跳车处理。目前,设计部门较多采用的是将搭板与土工格栅加筋结合的方式处治桥头跳车。

4.台背排水

在路桥过渡段如果排水处理不当,会使水沿桥台路基连接处下渗,降低路面结构层的稳定性,路基和地基的稳定性,加剧错台和跳车。因此应根据台背填料类型、降雨资料及渗水量等选择适宜的排水方式,以疏干台后填料的水分。

台背路基填筑前,在原地基土拱上亦设置泄水管或盲沟。在基底上,先作必要的处理。然后填筑横坡为3%~4%的夯实粘土形成土拱,再在土拱上挖成双向坡的地沟(地沟尺寸一般宽为40~60cm,深为30~50cm)。在台背后全宽范围内满铺一层隔水材料(可用油毡或下垫尼龙薄膜上盖油毡)。在地沟内四周铺设有小孔的硬塑料管(塑管直径一般不小于lOcm,其上小孔孔径为5mm,布成梅花形,间距控制在lOcm以内)。塑料泄水管的出口应伸出路基外或桥头锥坡外。在硬塑料管四周填筑透水性好、粒径较大的砂石材料。再分层填筑台后透水性材料,直到路基顶面。横向盲沟的设置与上相同,取消泄水管,以渗透系数较大的透水性材料填筑地沟(加大粒径碎石)。用土工布包裹盲沟出口处,并对其作必要的处理。有时视需要可在台后填方中设排水垫层。排水垫层的作用:

(1)促使地基和其下软弱层能在施工期内基本上完成渗透固结,减少后期下沉量;

(2)排走上部填方因降雨等原因下渗的多余水分;

(3)孔隙压力增大时有渗透出路,不会由于地下水和潜水在底层的积聚,而降低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垫层的厚度为1~2m,并要高过原地面不少于0.5m,使地基沉陷后,原地面和地下水位不高过垫层。桥台背面应设置防水涂层以避免渗水对结构物的侵蚀。对于回填区顶面与底面排水,回填表面应夯实并设置截、排水设施,必要时表面予以封闭,以减少地面水下渗。当回填范围较大且表面渗水较多时,应沿回填区底部原地面设置横向水平渗沟或透水管,渗沟或透水管水平间距一般为1―2m,排水管管径10~15cm。

三、提高路桥过渡段施工质量的相应措施

1、桥头跳车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台背回填压实度、灰剂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整体强度差,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陷,从而形成桥头跳车。桥梁为刚性结构,基本不产生沉陷,而路基要存在允许变形,因此刚性桥面与柔性路面的衔接必然产生沉陷变化,这个问题在施工中仍没有彻底解决的方法,只能采用适当加长过渡路段长度予以缓解。

2、由于施工场地狭窄不利于操作及人为的疏忽,过渡段与路基衔接处往往是桥头的薄弱环节,易发生裂缝和桥头沉陷现象,因此台背回填土最好能与相邻路基同体施工,若确实不具备同体施工条件的则必须逐层加宽至少l0cm成阶施工,严禁直上直下填筑台背填土。

3、在实际施工中,有可能因路面结构层和桥面结构层施工不同步,在标高控制上产生误差。

为增强桥面结构层强度,将原设计的沥青混凝土铺装变更为5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加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并向桥头两侧各延伸l0m,并同时在40m范围内用1%的纵坡进行调整。为保证路桥结合顺畅,结构形成一致,对变更前已施工的沥青混凝土统一用铣刨机进行铣刨处理。

四、结束语

路桥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路桥工程过渡段施工技术及质量,对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工程安全隐患的产生,才能进一步提升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孟涛,浅谈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技术及预防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5(11).

[2] 刁守龙,浅谈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技术及预防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6).

上一篇:情境创设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下一篇:创设有效语境 提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