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的姿态向孩子倾注爱

时间:2022-10-28 06:50:55

最近,正为“怎样和孩子更好相处”感到困惑的自己,有幸看到了茅卫东老师的新书《怎样的爱才合适――做一个不过分的家长》。将此书细细咀嚼一番后,茅塞顿开,并生出一种相见恨晚之情。

这本书主要是帮助家长减轻育儿焦虑,学会用平和的心态、恰当的方法与孩子相处,并与孩子一同成长。书由“内省篇”“接纳篇”“影响篇”三大板块构成,每个板块包含二十几篇文章。“内省篇”主要分析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家长通常采取的不正确态度和不恰当方法;“接纳篇”是通过具体事例提醒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影响篇”则是介绍有效引导孩子成长进步的具体操作方法。而每篇文章后面配的博友评论也相当接地气,有意思。

可是,越往后看我就越坐不住:怎么这位家长那么像我?怎么这么多毛病我貌似都有呀?“陪孩子玩,但别玩孩子”“孩子为什么不像你”“孩子为什么要像你”“还要我说多少遍你才记住”“才说我几句他就嫌我烦”……这不都是我曾经抱怨过或正在经历的困惑吗?这不就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身上和身边的事情吗?

曾经,儿子有一位关系较好的同学经常来家里玩,次数多了,我总觉得这孩子彬彬有礼,好像哪儿都好,于是在儿子面前唠叨起来。时间一久,儿子也感到烦了,放出狠话:“你去做别人家的妈妈好了!”再后来,儿子不愿让这位同学来家里玩了。我当时也没多想,直到看完茅老师的书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却是在自己身上。这些不理性的做法,一直在伤害孩子。

在多数家长身上都能看到这么一个共通点,就如书中《孩子是别人家的好吗》一文阐述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希望孩子还是像以前那样乖巧可爱,希望孩子还是像以前那样听话”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总向着自己希望的那样发展。但愿望和现实往往很难对等,如果一味抱怨自家孩子不如从前、不如别人、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那还能有滋养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吗?也许,孩子因为自尊心、自信心长期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心理扭曲,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我的一位朋友,在工作上很有一套,但在教育孩子上却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前段时间,他和我说起发现孩子偷偷拿了家里的十元钱去学校周边买零嘴吃的事情。孩子做了一件可能大多数孩子都会做的事,当然他也做了大多数家长都会使用的教育方法:打骂呵斥、严肃规矩。朋友也知道这种教育方法太过粗暴,但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这也是多数家长焦虑的问题,不知怎样的爱才合适。茅老师在书中说:“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是基于自然习得,没有认真思考过育儿问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正大家都这样,反正以前都这样,所以我们也这样。”这就走入了教育的误区。貌似约定俗成的教育方法一定适合自家孩子吗?“虎爸”“狼妈”式的育子手段复制在自家孩子身上保证不会适得其反吗?家长在行使教育权力时,须三思而后行,斟酌清楚这么做对孩子有无益处,是否存在更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等等。

“难道书里所写的方法就一定合适?”有朋友发出质疑。不否认这一观点,但对解决问题能够多一种方法,多一份思考,多一分慎重,不是更好吗?毕竟成长只有一次。

也有朋友问我:“那些美好的想法,现实中你能做到吗?”我说:“我在学着做到。”并且,做家长的都理应学着做到,有所担当。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充满向上的能量,该为孩子遮风挡雨时就站起来伸出手臂,该改变自己时就不要因怕丢面子而责怪孩子。茅老师写这本书的初衷,我想就是希望帮助家长冷静平和地协调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引导家长用理性的姿态孩子倾注爱。

上一篇:吃个鸡蛋觉得不错 下一篇:惩罚,源于那份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