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8 06:35:02

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飞速发展,近几年经济危机全球蔓延,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也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本文针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银行监管;存在问题;对策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银行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或监管执行机关根据金融法规对银行机构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金融经营机构安全、稳定、盈利的制度性安排。银行监管是应对银行危机,保护公众利益和实现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现在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一)相关监管法规不完善

我国银行监管制度建设起步较晚,最近几年虽然颁布了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都比较笼统,缺乏实用性。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使得银行监管上也很不规范,尤其是随着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有的规定条文与当今社会发展很不适应,应当进行适当的修改。

(二)监管力度不够

监管机构一般采取现场和非现场检查。银行的现场检查一般比较重视合规性问题的检查,而忽视了风险性问题的检查,这样很难发现各种风险隐患,而且有限的几次检查,对银行的业务活动难以进行全程跟踪;非现场检查主要是凭借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稽查,资料多半是零散的二手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和系统性会受到影响。银行的非现场检视对信贷资产的监测,忽视对非信贷资产的监测,重视对即时风险的监测,忽视对潜在风险的监测,这样不能全面的反应风险的状况。此外,不管是现场还是非现场检查,监管当局对监管尺度把握模糊不清,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不正当的手段进行运作的现象偶有发生,且对其的处罚力度不够。这极大的影响监管工作的长期进行,动摇了中央银行监管的权威性。

(三)对信息披露的重视度不够

银行对信息披露认识的缺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自身对信息披露不够重视。中央银行于2002年向全社会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在标准、内容、方式上都作了规定,但目前只有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按时对社会公众披露信息,还有一大部分银行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仅作为高级管理层对监管要求做了一些简单的回应;另一方面银行对社会公众应享有的信息权利不够重视。一些国有银行有不少信息披露的“”,使得社会公众得到的信息存在虚假因素,造成公众对银行信息披露方面的严重质疑。

(四)监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时间较短,工作的独立性还不强,监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缺乏,既懂计算机又通金融的业务复合型人才很少,监管手段仍以直接监管为主,监管工作仍以手工为主,很难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前瞻性的深层次的分析。

二、关于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使之符合国际标准。对于银行监管制度在内容上要将国有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违规经营区别开来;要监管方式上以合规性监管与非现场检查为主;在监管力度上应对中、外银行一视同仁。设定的监管措施不仅要体现对违反者的处罚的强制性,还应该防止违反行为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必须把依法监管作为制定法律法规的主线,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把监管工作建立在严密系统的法律法规之上,并以此保障监管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统一性。

(二)加强监管力度,改进监管方法

经济危机全球蔓延,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到加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加大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力度。在现场检查方面:应立足于国情,结合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及监管业的现状,进一步明确现场检查人员的权利和义务,逐步规范现场检查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杜绝银行监管“死角”或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使银行现场检查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高检查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非现场检查方面:应结合实际建立分层次、分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实现格式报表标准化和原始数据统计口径规范化,根据会计科目设计科学的监控指标实施监控。要建立严格的数据报送制度,加强对数据报送真实性的检查和处罚。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提高监管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三)强化信息披露,健全市场约束机制

银行监管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相关的约束机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使银行业的各监管主体都能实现充分的掌握信息。银行要具体设定有关信息披露的时间、标准,客观公正的向社会充分披露相关数据资料,避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发生。可采取一些激励政策,使银行间都能够积极主动的传递信息,由于信息在生产和传递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不能预知的条件的阻碍,所以信息便不可能是完全对称的,因此在推动信息传递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信息传递不对称产生的不良后果,应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及补救措施,最大限度保障银行监管业的稳定运行。

(四)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一个国家金融监管的水平取决于其实际操作人员——监管人员的素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丰富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可以定期组织监管人员进行培训,使监管人员能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另外要建立监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对他们的学历、职称、专业等有一个系统的考评标准,择优上岗,培养一批懂金融、有技术、会管理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五)推动银行监管的网络化管理

随着国际银行业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全面实现银行监管的网络化管理成为迫切的需要。建立及信息采集、加工、传输为一体、能够进行量化分析的计算机系统,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充分掌握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情况,努力促进银行的日常监督,做到现场检查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康书生.银行制度比较与趋势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卞文君,屠世超.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不足与完善.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10月.

[3]金钢.银行业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财金之窗,2009年10月.

[4]李树清.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法制与社会,2009.8.

上一篇:分析会计监督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借助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破解文化企业的融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