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中教师“倾听”的伦理意味

时间:2022-10-28 06:10:35

师幼互动中教师“倾听”的伦理意味

【摘要】幼儿园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伦理意味,既蕴含伦理价值,又体现伦理技巧。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倾听”,蕴含理解与尊重、公正、人道等伦理价值。这些伦理价值需要通过合理的伦理技巧去实现:耐心听取幼儿的倾诉,兼顾全体和个别幼儿,善用移情去寻找共鸣,积极、及时回应幼儿,善用表情与肢体动作等。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倾听;伦理价值;伦理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6-0009-04

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种伦理行为。幼儿园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伦理意味,既蕴含伦理价值,又体现伦理技巧。以“倾听”为例。“倾听”是一种人际互动中的信息吸收方式。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倾听”是教师吸收与幼儿相关的信息的过程。本文拟深入分析师幼互动中教师“倾听”的伦理意味。

一、“倾听”案例分析

(一)“倾听”中的理解困境

案例1:

上午9点,早操时间。

幼儿在操场上排好队,开始做早操。

音音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跟随音乐一起做操,而是站在队伍里一动不动。

教师用质问的语气问:“音音,你怎么不做操呀?”

音音没有回答。

“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教师提高音量,其他幼儿开始注意音音。

音音仍不说话。

“现在是早操时间,大家都在做早操。你为什么不做呀?”教师继续问。

“我想回活动室!”音音突然大声说。

“我们做完操才能回活动室!”教师说。

教师与音音的对话引来更多幼儿的关注。

音音张了张嘴,低头不语。

教师情绪激动,而音音低下头,有点儿想哭。

音音到底怎么了?教师一味强调“大家都在做早操”,却没有蹲下身来“倾听”音音的心声。没有“倾听”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沟通,师幼之间的鸿沟很可能会越来越大。僵持下去的结果很可能是教师强迫幼儿就范,走向“反教育”。

(二)“倾听”中的公正困境

案例2:

上午8点30分,中班正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

“春天到了,美丽的花儿开了。小朋友们说一说,春天都有什么花呢?”

许多幼儿对此感兴趣,纷纷举手,期待教师点名让自己回答问题。

“丁香花。”小宝高兴地率先回答。

“迎春花。”乐乐高兴地说。

教师微微点头。

一向淘气顽皮的欢欢高举小手,可是教师并未示意他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示意不同幼儿回答问题。然而,无论欢欢如何高举小手,教师始终未关注他。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倾听”的对象是全体幼儿。全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因此,教师如何“倾听”,就涉及公正问题。公平与正义无疑是理想教育的应然追求,却往往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被教师忽视。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会顾此失彼,在关注幼儿整体时会忽视“倾听”幼儿个体的声音。尤其是一些“特殊”幼儿,时常被教师有意忽视。

(三)“倾听”中的人道困境

案例3:

上午10点,是幼儿园的室内自由活动时间。活动室里忽然响起哭声,并且声音越来越响。原来是点点哭了。教师发现点点的手背上有明显的抓痕,泛着血丝。淘淘涨红着脸,站在点点旁边。教师“明白”了。

“点点,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听到教师的大声斥责,点点哭得更厉害了。

“淘淘,你的指甲像刀啊!回家让你爸收拾你!”听到教师的话,淘淘表情惊恐,双眼开始泛红。

教师“不由分说”,持续数落两名幼儿。

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同情和关爱应该是人道的核心内涵。教师的“倾听”理应体现同情和关爱,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幼儿传递人道精神。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不由分说”地指责幼儿,既缺少同情,又缺少关爱。

以上案例表明,“倾听”是师幼互动中的教育细节,教师要理解其背后的伦理价值并以合乎伦理的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当然,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二、“倾听”的伦理价值

(一)“倾听”中的理解与尊重

在案例1中,音音不想做早操,想回活动室,可能背后有“隐情”。教师这时是适时、耐心地“倾听”,还是一味质问、责备,涉及到师幼互动中“当”与“不当”的问题。适时、耐心的“倾听”有利于教师理解当下情景中幼儿的内心世界,也是尊重幼儿人格的表现。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是“读懂”幼儿。教科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读懂”幼儿。教师更需要的是在现实的师幼互动中“读懂”幼儿。以尊重为前提的“倾听”要求教师了解幼儿真实的心声,从而“读懂”幼儿,对幼儿进行合适的教育。在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幼儿的人格可以得到健康发展。对幼儿“听而不闻”,动不动以强制手段迫使幼儿就范,这其实是违反教育伦理的。

“倾听”中对幼儿的理解与尊重,首先表现为教师有义务在“倾听”中理解幼儿表达的意愿。幼儿有表达意愿的权力,教师则有理解幼儿表达的意愿的义务。其次表现为教师要允许并尊重幼儿表达不同的见解。这种尊重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精神。最后表现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问难”。“问难”,是指反复的质问、辩论。教师“倾听”并直面幼儿的“问难”,有利于鼓励幼儿深入思考,独立探索。这也是教师向幼儿学习的契机。

(二)“倾听”中的公正

在案例2中,欢欢高举的小手因为平时的淘气和顽皮而被教师有意忽视,这对欢欢很不公平。公正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原则之一。在以集体活动为主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是一和许多的关系。教师“倾听”的对象是全体幼儿。这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大多数幼儿的所思所想,也要关注个别幼儿的所作所为。

目前,许多教师在“倾听”中的一个误区是只“倾听”“好孩子”,而对顽皮淘气的幼儿充耳不闻,以为这种忽视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顺畅进行。事实上,对少数幼儿的忽视很可能导致这些幼儿产生抵触心理,反而会强化其“破坏”“捣乱”的行为,使得教学活动失控。教师公正的“倾听”有利于教师提高威信。幼儿更信服具有平等、公平意识的教师。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对人对己的不公正会大大损害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公正的“倾听”还是幼儿积极倾诉的良好诱因。此外,教师公正的“倾听”有利于幼儿树立公平和正义的信念,最终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上一篇:浙江省幼儿园“十二五”期间对教师的需求调查 下一篇:我们曾遭受过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