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对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设计要求

时间:2022-10-28 03:06:44

城市对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设计要求

【摘要】小区模式自身需要不断地改进,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新型居住模式来应对这种情形,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集约型居住综合体”这一居住模式。

【关键词】集约型;居住综合体;功能组织;交通流线;空间

一、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概念

集约型居住综合体属于居住综合体范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卷)》中对“综合体建筑”做如下的定义:“综合体建筑(building complex)是指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它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单体式,即只有一座建筑;一种是组群式,有多座建筑物。”参照“综合体”的概念,可以认为“居住综合体”是指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并由多种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体,各功能之间优化组合,满足多样化生活的需求。

对该定义加以分解,可以看出:①集约型居住综合体是居住综合体中的一种,以居住为主,还需要包含多种城市功能,如商务办公、酒店、商业、休闲娱乐、会展以及纵横交叉的交通及停车系统的居住建筑群体。从定义中的“复合型”一词可见,各种功能并非简单地并存,而是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②“体现高密度开发”是对“集约型”一个方面的解释,其强调高强度开发、混合使用的土地利用模式,旨在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以求在更大的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③“街区型”指集约型居住综合体具有街区的特点,通过街区实现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与交通系统的有效联系,并且营造“街区型”的开放人居环境,延展了城市的空间价值。

二、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主要特征

(一)区位上的高可达性

由于集约型居住综合体是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而非单体建筑本身,所以其强调土地的综合开发,旨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合理解决更多人口的居住、生活等城市问题,所以区位上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区、次级中心区、城市CBD、新城市中心区等一些密度较高的地段及区域。从能源节约的角度看,这些区位集中了大量的办公人员,为了不加剧城市的交通压力,更应大力发展及建设相应的居住建筑。

(二)组群式的高密度居住形态

高密度开发具有保护土地资源和降低能源消耗的双重意义,集约型居住综合体追求节约资源、避免“摊大饼”的模式与高密度开发存在着对应关系。在我国土地面积有限、人口向城市集中的信息化与城市化时代,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对策,用现代化技术向高空获取空间是一种必然的手段,这也决定了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高密度的居住形态是必然的。

(三)功能的网络化

“功能的网络化是以地面为基准对各种空间进行水平面和垂直面的综合开发形成协调有序、立体复合的网络群组,功能的网络化模型是对传统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型(二维树形结构)的发展和修正。它综合体现了现代城市多元集约与高效的需求。”

三、城市对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设计要求

(一)功能组织与布局

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功能是以居住为主,且包含多种其余城市功能。功能的网络化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对传统二维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型的发展和修正,多种功能的优化配置可产生1+1>2的激发效益,满足人在有限时间内的多种需求。

1、节约省地的布局模式

集约型居住综合体对土地的开发强度较大,在功能布局中,除留出必要的广场、庭院以及疏散的场地外,经常会出现建筑满铺基地的情形,建筑的占地密度及容积率均较高。在南京中泰国际的设计中,建筑密度达到59%,容积率达到6.3,建筑布局采取院落围合式;而较高的建筑密度并不意味着降低绿化率或减少室外活动空间,其只是将绿化与室外休闲空间抬高到了空中――往往位于裙房之上,中泰国际的裙房屋面为空中休闲花园,对应的塔楼位置为面向花园的会所、餐饮业等。该居住综合体的功能组织其实是在三维坐标体系中进行规划布局,“节约省地的布局模式”言外之意也就是布局模式从二维转向了三维。

2、内外有别的空间环境

集约型居住综合体作为街区型城市居住建筑群体,对“外”是形成清晰的街道界面,将需要有对外开放性的功能布置于沿街界面上,如商业、餐饮、办公楼的出入口等,对内则营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舒适的居住院落空间。在国内诸多小区的设计中,通常引入一条“内街”将办公区、商业区与居住区划分为内外有别的空间环境,如北京SOHO现代城、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等,均是在水平方向、二维层面上区分“内”与“外”。由于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立体式布局的特点,“内”与“外”也会在竖直方向、三维层面上加以区分,如南京中泰国际四层的空中花园之上为“内”,下部商业为“外”,“内”与“外” 其实只是相对而论。

3、高效利用的城市资源

集约型居住综合体在开发建设中,其公建配套设施的建设可根据周边情况,采用“取长补短”的配套方式,一方面利用周边现有的城市资源,另一方面补充完善一些服务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与城市互动。该类居住综合体具有街区型住宅区的特点,注重与城市的有效结合,住区的配套服务功能是通过街区之间的共享来实现的,而不是每一个街区内的自我完善。街区价值的提升将同时带来城市价值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多样化生活的营造。

(二)交通流线组织

1、步行系统与城市的接口

居住综合体内的步行系统与城市接口包括地面人行道、城市广场、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商业街等。由于集约型居住综合体沿街界面所具有的开放性的特质,从地面人行道、城市广场等二维层面均可直接进入居住单元内,这是较简单且普遍的设计方法;而在一些城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案例中,可由过街天桥、商业街、地下商业街等接口直接通往居住建筑。

2、车行系统与城市的接口

综合体的车行系统与城市的接口,按衔接方式分平面和立体两种。平面接口方式容易理解,机动车辆直接从二维层面进入居住区域。出入口的设置要以城市道路性质为依据,车速高、通行频率高的城市一级主干线道路上不宜设主要出入口及服务口;若迫不得已而设,则建筑基地内应布置较大的广场空地作为缓冲区。立体接口是指衔接空间出入口以立体交叉的形式与城市道路相接。

3、与城市交通枢纽的结合

对公共交通的倡导是集约型居住综合体与城市有机融合的重要设计原则,相应的,建筑与城市交通枢纽相结合能够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这既是城市的需要也是建筑的需要。综合体建筑产生的人流及物流量极大,靠近交通枢纽建设或与其结合建设,可有效地缩短人流、物流的交通距离,提高设施利用率,减轻对周围城市交通的压力。集约型居住综合体与城市交通枢纽的关系,主要包括“与交通枢纽相结合”和“与多种交通枢纽相连接”。

(三)空间组合

由于综合体建筑功能构成的复合型和复杂性,使得其空间构成类型也十分复杂,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空间之形式。从不同角度研究其空间构成会有不同的分类,如从领域性角度,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从功能角度可以分为居住空间、办公空间、商业空间、休闲空间等;从空间方向性角度可分为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等等。虽然本文强调集约型居住综合体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复合化的特点,但是也非常注重社区人文环境的营造,重在挖掘集合居住文化的深层内涵以及空间领域性的划分。显然,居住、办公等属于私密空间,街区级道路、空中庭院等属于公共空间或者半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或半公共空间的设计是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魅力来源,是综合体空间组织的核心。

参考文献:

[1]侯显夫,高燕. 论城市综合体的建设与开发――以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综合体开发为例[J]. 改革与开放. 2009(05)

[2]韩玉鹤,李绍岩. 大型商业综合体交通体系构建策略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S1)

上一篇:浅析建筑工程雨季施工的问题与技术 下一篇:新技术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