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时间:2022-10-28 12:15:28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

1.考情分析

综合分析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我们发现高考在本专题命题呈现以下规律:

(1)从考查的力度来看,本专题的相关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考试命题分值呈现年年增加的趋势。

(2)从考查内容来看,高考试题注重对儒学发展过程的考查,并且注重比较分析;对明清之际思想和西方思想的横向比较有可能成为新的考查动向。

(3)从题型上看,选择题比例较大,但是小切口大跨度的非选择题也会涉及,要特别注重对整个儒学发展历程的全方位掌握。

2.备考策略

根据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重要考点内容,理清儒学发展的历程,把握发展脉络;理解儒学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了解诸子思想的异同之处;儒学与西方学说的对比以及儒学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分析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对理学和专制主义弊端的批判及主张,认识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时代特征;结合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统治空前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关史实,分析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的思想观念,从而理解其时代性和进步J生。

(2)联系现实,用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角,比较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各自形成的思想体系,能够分析思想体系形成的原因;明确儒学的当代价值,注意体现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儒学内容,要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民族精神建设相联系;近几年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儒家思想中修身治国的观念,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考点整合】

1.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产生发展的背景:首先,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其次,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再次,大国争霸战争,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最后,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

(2)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扩充军事力量,向外发展(如边境不宁,需北击匈奴;汉初的王国问题亟需解决;土地兼并严重等),巩固国家统一,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受到青睐。

(3)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魏晋以来,“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发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4)明清时期产生批判儒学思想的背景:经济上,当时正处于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江南城镇兴盛,出现了一批新的市民阶层;政治上,明代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特别是中后期,统治腐朽,社会危机严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引起了一批有责任感的学者的思考和反思;文化上,清朝建立后,为笼络士人,采取了对汉族知识分子笼络的政策;思想上,程朱理学自身僵化,禁锢士人的思想,同时,西方科学被带入中国,由此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迫使他们对理学进行批判或修正,倡导经世致用。

2.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

3.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影响

(1)积极方面。①具体影响: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②现代价值: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③世界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东南亚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了令人称羡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2)消极方面。①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②存在不合理的,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的重义轻利、重礼轻法等。

【重难易混点分析】

1.重难点分析

(1)为什么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

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②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③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④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3)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及意义。

①实质: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②意义: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

(4)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17-18世纪的东西方出现了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中国以三位进步思想家为主,法国以启蒙思想家为主。

①相同点:这两种思想分别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深刻批判,都是反封建的。

②不同点: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有限;而法国启蒙思想彻底批判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提出了“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国家政治蓝图,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易混点分析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的思想是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4)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①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②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③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④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人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民贵君轻”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君舟民水”观点是荀子提出的。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儒家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7)陆王心学也是理学,但与程朱理学相比有明显的不同:①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②从道德主张上看,程朱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陆王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8)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在民”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他所倡导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统治方法,而不是法治统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上一篇:开放视角,拓展思维 下一篇:历史非选择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