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展览+”模式如何开启?

时间:2022-10-27 11:34:40

未来“展览+”模式如何开启?

两会之后,满屏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众创空间、创客、用户体验、粉丝经济等一批带有科技和经济甚至艺术色彩的词语开始流传在大街小巷,仿佛一下子提前进入了未来全民智能世界。――艺术与科技难免沾亲带故,像新媒体艺术即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兴起。这其中的“创客”一词,与2015年初第二届CAFAM未来展的主题“创客创客”也只是少了一个重复强调的修辞而已,媒体们“继续关注青年艺术生态倡导创客文化”的呼声四起,不免让人联想,艺术展览似乎也要进入未来的“展览+”新时代。

“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是继2012年“亚现象:首届CAFAM未来展”之后的第二届,介绍里提到,策展团队强调“田野性”、“文献性”、“学理性”、“当下性”和“未来感”,并将作用与功能定位为“温度计”和“催化剂”。与上一届邀请国内外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负责人作为中国青年艺术的“田野”发现者不同的是,主办方这次采用了“机构提名”的方式,还设立有“跟踪展”,以关注跟踪首届未来展参展青年艺术家中的个案。这种由个人到机构的提名方式似乎更民主和公允了,然而仍有人对此表示异见,比如同是年轻一代的艺术工作者王栋栋撰文指出:参展艺术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有国外留学经历,以这个类型为代表的整个展览的作品在语言和空间上都玩得很溜,但作品表达大多比较浅层,缺乏新意,形式很国际化,内容很细腻,但缺乏对现象的洞察力。且不说作品与艺术家成长背景有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关系多大,这种反思本身也值得主办方们去思考:田野性与专业性,“创客”甚至“极客”与大众的关系。当然在这样一个大体量的展览中,保持所有作品的水准一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 “Maker”,不仅包含着那些志趣于发明的科技达人,也包含艺术家、设计师等诸多领域的先进分子。主办方称对“创客”概念的挪用及可能带入的策展方式、展示方式、公众参与互动方式等的新的可能性是极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而这正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事。比如展示方式,在线展览重要吗?它确实解决了远程观看的问题;那么实体展览不了重要吗? 虚拟美术馆的体验当然无法取代实体展览空间。 再比如,电子游戏是艺术吗?扫面二维码就代表观众参与互动吗?

主题展览之外,也有 “大学与美术馆”论坛、工作坊、以及“创艺术・开口秀”、“创艺术・创客马拉松”等一系列公共活动项目,给观众提供出不同的参与形式,这毕竟还是值得去肯定和期待的:这里的肯定建立在提供优质内容的基础之上。

尽管“互联网+”的说法在极客们眼里早已经开始烂大街了,但对于创客们来说,依然是一个可以让谁都能飞起来的风口。如果说创客是极客的普及版,那么艺术家和策展人们就应该是普通观众的plus版,应该有能力也有义务去真正的与观众对话、交流和互动,哪怕只是普及。“展览+”的愿望是美好的,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另一回事,就像现在可以很容易地改变阅读的方式、订餐的方式,但内容还需硬货,这餐好不好吃还是人们订不订购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对未来的愿景其实是相同的:希望艺术家和观众们能够穿越现实,“抵达一个不再处于不断矫枉过正、充满巨大荒诞的社会,进入和平、美好的、正常的新世界。 ”(文/张宗希)

上一篇:Nada Jarrar’s A Good Land: A Multilateral ... 下一篇:未来威尼斯:中国式味道与多国艺术发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