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27 11:21:42

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自2008年起,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部署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加上地方自主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村官需求量骤升。如何保证大学生村官任职后更快的入轨履职成为村官计划成败的关键。文章从高校的角度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体制进行探讨,旨在推进大学生村官培养专业化,大学生村官职业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高校;培养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互动,构建城乡一体化、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包括了培养、选拔、培训、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本文以高校为视角,围绕大学生村官的推荐选拔、岗位培训和后续服务环节,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发挥高校在人才和科技创新上的优势,为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教育实践现状

由于大规模选聘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是近几年的政策行为,开展时间较短使得大部分高校并未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招聘对本校的教育制度等进行改革和完善,仅仅充当了一个政策传达者的角色,没有形成长效教育机制,降低了大学生村官的生源质量,使得目前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不少问题,给大学生村官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应聘参与热情不高

以安徽省2008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为例,计划招聘大学生村官640名,约3300人报名。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村官选拔的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高校在宣传动员工作中没能完全发挥作用,使得大多数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认识不足,对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了解甚少,从而使大学生缺乏参与热情。

(二)与专业需求不对应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学生村官为新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技术支持,为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但为了扩大招录面,目前大学生村官招聘对专业并未限制要求,使得大部分村官专业结构、知识储备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不符。

(三)实践工作能力不强

目前村官大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农村环境复杂、问题多乱,工作难度之大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所史料未及的,加上上任之前仅进行简单的人事培训,作用有限,实践力的欠缺导致村官工作遇阻,工作难以开展。

(四)行为短期性较明显

当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多是应对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部分大学生村官初衷实为增加基层工作经验,为考公务员和考研等增加砝码,必然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失率较大。以安徽省凤阳县为例,2006、2007年自主招入的69名村官中仅37人在岗,流失率达46.5%。

(五)知识储备浅薄单一

大学生并非全才,而农村管理涉及到农村法律法规、基层民主建设等各方面知识,这对阅历简单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这要求村官在工作之余要补充大量的各类型知识,以应对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

(六)工作内容尚不明晰

不少地区管理部门对于招录的大学生村官并未制定详尽的管理法案规定,部分大学生村官自身也无明确的角色定位,得过且过,日常工作中实为村长、村主任秘书,难以发挥实际价值。

二、高校在村官培养中的重大意义

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输出基地,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

高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大学生心智成长的摇篮,大学生个人的各项实践能力,社会观念等均在此成熟,高校对大学生具有极大地影响力。

(二)大学生村官的输出基地

大学生村官顾名思义是指具有专科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唯一场所,亦成为大学生村官政策中村官来源,抓好源头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生村官深造的场所

高校不仅是要输出村官,更重要的是要在输出的同时加强对其再培养,做到村官能够不断地深造,不断地更新知识,增长才干,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

三、高校如何开展村官培养

作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先锋阵地,高校担负着大学生村官培养的重大责任,积极改革校教育体制,为大学生村官培养扫清障碍,将会极大地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的发展。

(一)加强宣传教育,端正择业观念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截止至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更将达到611万人,而农村发展急需大量人才,加上目前国家针对大学生村官制定了各类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到基层就业成为较为理想的选择,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将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面对高校毕业生传统的就业观念,高校要加强思想教育,引进实例,树立典范,提高毕业生投身基层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

(二)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高校要提高认识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重视程度,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和推荐应聘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选聘的第一线,高校要积极动员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中组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但是如果没有高校的及时宣传解读,毕业生并不一定可以及时了解到此类信息。

(三)开设村官专业,发展学历教育

随着国家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上的大力投入,村官需求骤增,仅京郊农村的招聘量就多达1600余名。江苏也提出自2009起,每年将选派160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在江苏13个市18000多个村和4000多个社区,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为保证大学生将来担任村官时能很快“入轨”,可尝试在部分大学中开设“村官专业”,有的放矢地讲授一些农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以使大学生将来能专业对口,学以致用。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为大学生村官设立农业推广硕士, 2008年河南农业大学开设全国首个“大学生村官”专业――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从高校的学历教育开始就引导大学生下基层,进农村。2008年12月25日,学校在村官专业基础上,成立了首个“村官学院”――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同时也是河南省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预备将其打造成整个河南省的“村官”培训培养基地,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创新课程内容,引进村官教师

高校可以结合村官实际工作需求,开设农学知识、乡村金融管理、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法律政策等管理类实用性课程,采取专业、辅修专业、选修课等形式进行课程教学。

同时加强教育内容的更新,确保课程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实践性,促使学生对所教内容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进去。可以同当地或者本校毕业优秀大学生村官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他们作为名誉教师,通过开讲座,实践性教学,为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实现。从而实现农村与高校互动,号召更多青年学子到基层。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实践创新

高校要积极地为学生在课余进行实践和科研提供资金、人力的支持,使得在校大学生有能力去开展实践创新,如安徽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工作的开展,使得在校大学生有资金进行科研,同时通过邀请老师指导,也使的高校教师有机会把自己的科研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科研的社会价值、指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加强高校政府合作,引入实践教育

在凤阳县调研期间,注意到安徽科技学院与凤阳县政府的大学生合作培养模式:安徽科技学院团组织与凤阳团县委紧密合作,选拔高年级大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课余时间,通过科技赶集、举办农技讲座等方式,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见图1)。

这种合作模式既拉近了农民与科技的距离,又为大学生提供了投身实践、接受教育、服务基层的成长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荣获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荣誉称号的安徽科技学院2006届毕业生杨俊森即是这一模式实践的典型。大学期间担任了两任“大学生村官”,2005年6月-2006年6月任安徽省凤阳县大庙镇三杨村科技副主任。通过这一合作模式,能够使大学生在正式进入农村任职前,就已经熟悉农村的工作环境,从而更好地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

(七)加强村官的后续培养及帮扶

高校要主动做好对本校和本地区大学生村官就业后的后续帮扶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对他们进行跟踪联系,及时掌握其的工作情况。帮助村官们稳定思想,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帮助村官摸准本村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寻找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同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使其不断掌握新知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高校要主动将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科研实验基地、实习基地或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大学生村官所辖的行政村进行共建。同时要促进大学生村官之间的合作,不仅是本校和本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也要搭建和外校外地区村官的合作交流平台。

四、结束语

随着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建功立业,而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最前端的高校,也要积极发挥其实践作用,为最终实现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人才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宏军.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岗前教育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9(5).

2、马武,仇文利,胡颖颖.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赵光年.农业高校培养“村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作者单位:章霁,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张庆,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上一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