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27 07:39:52

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高职院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并以高职院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提出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1.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它的到来给我们的社会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断发展的信息资源,改变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截止2011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1];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

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我们必须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面对超富裕的海量信息,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变得愈加困难,培养如何准确快速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势在必行。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会他们信息资源知识、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技能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2.国内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置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在几十年的时间和探索中,学生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其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正在逐渐成为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的课程。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以往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资源等已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因此,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和创新。

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08年8月我国有401所高校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由图书馆提供,虽然高校开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数量颇多,但缺乏特色,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同西方国家比较,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着很多不足:

(1)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网络信息素质教育课的内容都是主要介绍文献检索的相关知识,比如:图书馆介绍、馆藏分类法、信息检索技能等等,在教学方式上除了PPT课件或是课堂讲解,再没有别的形式。使学生无法对信息知识有一个系统和完整的认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无法满足现代的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2]。

(2)与专业学科知识的结合差。目前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只注重了对学生文献信息的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了对专业学科中的信息素质的教育,致使学生在专业信息素养能力方面的能力欠缺,使得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知识不能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好的嫁接[3]。

(3)缺乏课程评价标准。由于我国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开设的比较晚,对该课程的评价标准还不成熟,所以目前国内的网络信息素质教育平台体系缺少对该课程的评价指标。经过信息素养的学习后,学生无法判断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不能知晓自己的信息能力水平能否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4]。

(4)网络信息素质教育未能融入到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工作。据调查,我国国内高等院校的网络信息素质教育系统平台大多是嵌接在图书馆的主页上供学生阅读或使用,没有意识到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工作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方式。不能在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工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能力[5]。

3.培养目标

在设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前,首先要明确其培养目标。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获得评判性思考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信息意识具有敏觉性,培养学生自觉的信息发现和信息收集及利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使学生能够利用工具书、通信设备或互联网络,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3)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所学的信息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标准。使大学生能判断信息道德标准的正确与否,自觉遵守社会上的信息道德标准,拒绝不正当的信息来源和准则,维护社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总之,以信息素质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安排相应课程的授课时间,再辅之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以求达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6]。课程体系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4.课程体系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在建设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社会对高职院学生的独特需求,来构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4.1.1 普适性原则

在建设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时候,一定考虑体系所包含课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因为这种课程体系是面向高职院全体学生,因此,所开课程应该适合于所有学生学习,是为学校所有大学生服务的。

4.1.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整个教学过程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信息素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组织科技信息交流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时学生逐步建立信息意识、强化信息需求、提高信息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信息吸收、信息利用和信息加工能力。

4.1.3 层次性原则

构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所包含的课程应该是有层次的,适用于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的学习和培养。因此,在构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一定要注意课程安排的层次性,可以适应于不同起点的学生。

4.1.4 发展性原则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一成不变的体系,应该与社会、科技发展同步,与整个教育发展同步,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得到积极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我们所提出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同时鉴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现状,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应分阶段、分层次、大范围的实施。因此,在构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时候,课程体系也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体系结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层次结构模型:见图2。

在这个层次结构里,我们提出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根据信息素质内涵所包含的层面,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1)信息意识教育课程设置:图书馆利用,信息学导论等。(2)信息能力教育课程设置: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管理与决策,信息语言有关知识,综合实践。(3)信息道德课程设置:信息道德育法规,信息安全,信息传播法规与知识产权[7]。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设计的,可以让他们进行灵活的选择,以达到符合要求的信息素质培养的目标。同时利用该层次结构,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学生的培养反馈,及时地对该课程体系做出评价,这样就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地对该课程体系做出调整。这样,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既满足了不同层次、专业背景的学生提高自己信息素质的需求,也满足了教学管理评估的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4.2 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其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对提高大学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尽管部分高校已初步构建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制定了教学计划,也编写了部分教材,但是这种课程体系仍然是以理论体系为基础,实行的是公共基础课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信息检索技能的实践和训练。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分离,与实际上教学的目的不一致[8]。而层次性课程设计和其对比则更有现实意义和作用。层次性课程体系的特点就是: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围绕技能或能力形成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课程内容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从而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课程和教材的改革。

人认识事物,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吸收与积累也要有一个过程,所以高职院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应分成新生、大二和毕业班三个阶段的教育,形成有效的、层次化的信息知识课程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安排基础课程比较适宜,进行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的教育,指导基础工具的使用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于高年级学生则结合专业重点培养信息能力[9]。根据以上分析,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三个阶段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见表1。

4.3 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素质教育评测体系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考核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培养水平和效果的基本准则所在。完善这一体系有助于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出合格的信息素养的人才[10]。虽然目前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不同标准可供我们参照,但从我国目前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这个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如表2所示。

5.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职院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设计的课程体系,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以达到完美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开发、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http://.cn/rollnews/2012-01/16/content_12293663.htm.

[2]王慧.我国“211工程”百所高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7(5):79-82.

[3]叶建华.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26(2):206-208.

[4]周凤飞,王泽琪.关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6):80-8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72-74.

[6]刘崇欣,陈延寿.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晋图学刊,2006(5).

[7]张敬芝.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8]张家德等.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初探[J].医学信息学,2005(8).

[9]安娜.普通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9).

[10]邵川.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新构想[J].现代情报,2006(6).

作者简介:郭振桥(1980—),男,馆员,现供职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上一篇: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的技术运用分析 下一篇:中老年女性须警惕胸椎脊膜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