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不力 意识先行

时间:2022-10-27 07:05:47

实施不力 意识先行

目前,由于各种传媒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也由于处于特定历史状态下的电视消费群体的娱乐需求的增加,电视娱乐节目已经逐步发展为全球电视屏幕的主流节目形态。娱乐节目的推出,标志着中国电视的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娱乐节目通过精心设计来营造欢乐的氛围,通过高额的奖项和大众参与而打动人心。在大量的肥皂剧、家庭剧、连续剧逐渐丧失娱乐与幽默功能的时候,娱乐节目的兴盛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目前,毫无疑问,娱乐节目的好坏已直接影响或关系到一个电视台的生存。

娱乐节目的兴起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正大综艺》。1997年,随着湖南卫视大型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的火爆,全国的电视业出现了娱乐节目热,几乎所有的卫视台都推出了自己的王牌娱乐节目。一时间,各种以快乐、欢乐命名的节目齐涌屏幕,令人目不暇接。到了21世纪,央视的《开心辞典》、《幸运52》的开播,更加使娱乐节目获得快速发展,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娱乐综艺节目的狂潮,几乎各个地方电视台、各个频道都有娱乐节目。娱乐节目在国内呈现一片繁荣之势。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电视娱乐节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模仿到创新的演变过程。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带来了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形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娱乐节目在2003年时出现低谷,2004年后其竞争力开始上升,总体上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家对娱乐节目的管制也越来越严厉。另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又因其面孔的雷同、创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日益遭人诟病。进入新世纪以来,电视娱乐节目已呈落潮之势,这表现在娱乐节目的电视收视率开始下降、节目总量开始减少等。如今,电视的娱乐狂潮,由最初的狂热躁动,回归于平静沉寂,客观上则表现为各种以“快乐”、“幸运”、“欢乐”等为旗号的娱乐节目由开始的一拥而上变为全面退守,普遍面临收视率下降、栏目压缩转型的困境。虽然老牌的以综艺为代表的娱乐节目仍然在死撑,但是中国电视战场的主角已经不是它们。在主观上,表现为观众的反应由最初的大肆追捧、好评如潮,转为褒贬不一、骂声不断。很多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娱乐节目后劲不足。大陆电视娱乐节目远未达到顶峰状态,但已呈现“未老先衰”的现象。

为什么以前无限风光的娱乐节目今天面临如此尴尬的境地?事实上,当初制作的节目,在造型、游戏的设置、明星穿插、灯光等方面远比现在的节目要粗糙,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制作人更是挖空心思,不计成本地投入资金和精力。那么,到底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娱乐节目由盛到衰,留不住观众呢?针对目前娱乐节目的现状,为了促进娱乐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本文试对娱乐节目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进行解析。笔者认为娱乐节目在发展中存在以下矛盾:

从节目的内容形式上看,节目种类虽多样,但形式缺乏创新,节目生命周期较短。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这是所有节目成功的通用法则。但创新能力与发展的潜力恰恰是娱乐节目所缺失的。因为娱乐节目原本是舶来品,皆由海外移植而来。如果追本溯源,许多娱乐节目往往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仿效临摹过程:英国―美国―日本―香港或台湾―内地。例如《玫瑰之约》克隆的是台湾的《非常男女》。由于国情、文化、传统、习俗以及收视习惯的差异,许多在海外很火的娱乐节目,移植到国内后,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便是大体接近,开端良好,但由于受众的欣赏口味、需求与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变量,它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

以业内一般的说法,娱乐节目一般“寿命”约为3至5年。红极一时的速配类节目也早已销声匿迹,以《幸运52》、《开心辞典》为代表的益智类节目已经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超级女声》、《梦想中国》这一类真人秀节目在如火如荼之后,停播的停播,改版的改版。在大陆,电视娱乐节目的周期普遍都比较短,很难有一红红上十几年的节目。

节目内容力求迎合受众心理,但略显低俗,品位不高。电视节目应以受众为中心,而受众由于工作以及闲暇时间增多等原因,越来越要求节目的娱乐化,本无可厚非。尤其是电视娱乐节目更应通过感官效果及感官刺激,来塑造强烈的视觉效果,从而满足观众的视听感观享受。

但是娱乐节目为了迎合观众过度的娱乐化,过分追求“”,而忽视了“美感”,导致节目“人文内涵”缺乏,使电视的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受到了抑制,强化和突出的是它的感官刺激功能和游戏功能。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节目失去了厚重感。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对娱乐节目质量表示不满。内容浅薄、格调低俗已成为人们对娱乐节目的一大垢病。

就节目特性而言,娱乐节目首先应具有娱乐的性质,理应包含观众乐于接受的轻松与愉快,但娱乐性并不等于文化的缺失,更不是趣味的低俗。娱乐节目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蕴含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即使是纯粹的娱乐,也会触及精神层面和价值取向,没有精神支撑的娱乐,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过度娱乐化造成电视媒体漠视人的尊严。尊重人及其尊严是身处社会的每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也是包括电视在内的所有媒体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而在“娱乐一切,一切为了娱乐”的大旗之下,电视媒体往往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娱乐效果,而忽略了应尊重人的道德义务。这样,在电视节目中,对他人认真对待的严肃问题进行无厘头式的调侃,对他人的某些生理缺陷进行嘲弄,就成为获得娱乐效果和提高电视收视率的“必要之恶”。而在电视节目取得“效(笑)果”的不经意间,却失去了电视传播过程中应有的道德关怀。

从主持人的风格看,主持人的水平有所提高,但素质还不够全面。随着娱乐节目的发展,各电视台出现了许多富有个性的、成功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比如平民化的毕福剑、时尚的李咏等。但是这些出色的主持人毕竟占的份额过少,大多数娱乐节目主持人素质还不够全面。有些电视台聘用主持人只注重年轻、漂亮、学历,而对主持人本身所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却忽略不计,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虽然外表青春靓丽,但在主持节目过程中谈吐交流时不时显示出年少可爱状,港台味儿十足,使节目的整体风格呈现出幼稚化倾向。

从节目策划的角度看,注重节目的选题,但略显模式化。按道理来讲,娱乐节目讲求的是现场的灵活性和丰富性,这样观众才可以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获得意外的惊喜。但很可惜,中国娱乐节目的人为设计因素太多,精心策划的痕迹太重,节目的选题略显模式化。虽然看时觉得有喜有惊,很有看点,但看过几次之后,大致的内容已烂练于心了。而这与观众喜欢看原汁原味、不经雕琢本色性的东西相背离。

节目注重定位,但定位太过重复。现在电视娱乐节目非常多,正因为多,所以就一定要找准自己的目标观众和切入点,不然就很难有创新,也不可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目前娱乐节目很注重自己的定位宣传,但节目定位太过集中,大都定位于时尚、有活力的节目,观众大都定位于青少年,很难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节目制作的角度看,意识先行,但实际制作粗糙,缺乏艺术品位。电视节目的制作,除了文本的策划、流程的设计等前期的案头工作外,舞美设计、灯光、服装、道具、音响、化妆、摄影、录制、剪辑、包装等一系列工作也十分重要,电视娱乐节目也不例外。一个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既要有完美的表现形态和独具个性的艺术特质,还要有内涵丰富的主题内容,更要有相得益彰的制作细节。独特的创意固然是主导电视娱乐节目命运的重要因素,但节目的品质往往取决于它的制作细节。我们经常在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中看到:场景雷同,舞美设计缺乏个性,导致无“特定环境”,这对节目形态无疑是莫大的伤害;灯光设计平平,甚至连色调与节目相符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导播与摄像人员明显缺少默契,拍摄不到位,切换不准确,难以充分发挥镜头语言的表现力。另外,主持人与嘉宾、演员等服装色彩的搭配、道具制作、化妆造型的设计、后期剪辑的节奏的差错,乃至字幕上的错别字,都会带来不少的遗憾。

参考文献:

1.张仕勇:《电视娱乐节目如何克服“审美疲劳”――从后“超女”时代谈起》,《山东视听》,2006(2)。

2.刘广、赵然:《重新审视扬长避短――关于电视娱乐节目的思考》,《当代电视》,2003(10)。

3.项仲平、朱晓军:《中国电视的困境与突围》,《现代传播》,2006(3)。

4.言人:《娱乐节目热播的冷思考》,《传媒观察》,2005(10)。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艳

上一篇:期盼电媒展身手 下一篇:《南方都市报》主流化转型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