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贴近生活表达真情

时间:2022-10-27 12:44:23

让作文贴近生活表达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叶圣陶关于写作也曾说过:“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正的活水来。”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遗憾的是,小学生作文经常存在编造事实、虚情假意、刻意拔高、照搬照抄、套话连篇等格式化现象。那么,我们应如何让学生真实地作文呢?

一、创设情境,激活作文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摆脱恐惧感,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

比如,有个同学写“掰手腕游戏”,只写了几句话:“我和林东掰手腕,我们手扳着手,毫不退让,这样持续了好久,我突然一用力,就把他的手腕扳下去了。”面对这样的写法,我对他进行了写作指导:先请他闭眼想想和林东同学掰手腕时的情境,再跟大家谈谈自己是怎么做的,感受怎么样;然后请林东和其他观看的同学也谈谈当时的情形和感受;最后,请该同学再修改自己的写法。后来,这位同学的习作是这样写的:“我咬紧牙关,憋着呼吸,几乎用尽了全部力气,使劲地把林东的手腕往下扳。林东也紧闭双唇,皱着眉头,脖颈绯红地使着劲,丝毫也不退让……‘啊,我赢了!我赢了!’我欢呼起来。”可见,通过提醒他回忆“掰手腕”的情景,使得生活情境再现,然后再就细微处一着墨,生活的精彩原态就跃然纸上了。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都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要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回归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想写啥就写啥。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要在宽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充满生活气息,表达自然就情真意切了。

二、多角度观察生活,使选材生活化

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写作的基本功。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对所要描写的对象观察越清晰,文章就越能写得具体生动,越有真情实感。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能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好习惯,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是观察生活,寻找作文灵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教师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在观察事物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如走向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都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景物、动植物、自然现象等。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甚至突发作文灵感。

二是体验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生活圈小、视野窄是造成学生作文内容浅显、无话可说的原因。所以教师要着力鼓励学生多与社会接触,这样既能满足他们渴望了解社会和增长知识的愿望,又能为他们的作文提供新鲜、丰富的素材,同时还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和其他场所、访问各界人士;也可让学生做小记者,对有关人士进行采访。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并在作文中让他们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如写“春天来了”这篇作文,我就带他们出去观察,在观察中获取素材,在观察中提高表达能力。有个学生在观察后这样写道:今天老师带我们去寻找春天,我找到了。春天是穿着绿衣服的小姑娘,不信,你看……

三是指导观察,丰富作文内容。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有些学生开始写作文时像挤牙膏一样,无话可说,原因是脑中没有写作素材。因此,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物,用心体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有一次我指导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场面片段的描写。第一次写作时,大多数学生只有简单笼统的叙述,内容空洞。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再次观察,进行第二次作文,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边议,要求观察后在班上交流心得:①在比赛中,运动员的神态、姿势、动作等有哪些共同或不同的特征?②哪位运动员特别引起你的注意,可能会想到些什么?③啦啦队员的表现怎样,赛场气氛如何?

通过以上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变换视角、点面结合、联系比较的方法,多维同步,细致观察,目的明确,任务具体。使学生终于有话可说了,作文内容也具体了。

三、贴近生活,训练形式多样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我们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进行形式多样化的训练。

一是把作文“口头”化。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l练,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等,切实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其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二是把作文“书信”化。即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学生对写信很感兴趣,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三是把作文“稿件”化。小学生最期盼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在报刊或广播中看到、听到自己的文章。我们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作文“稿件”化,积极鼓励学生写稿件。为此,我在班上成立了“小文学社”办《文学小报》,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报纸杂志,发表自己的文章。此外,我还将学生优秀文章推荐到红领巾广播站和《小学生周报》《读写天地》等各类报纸、杂志上去发表。

四是要大力提倡和积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多写日记。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总之,生活化作文,可让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可以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可以心情轻松地作文,真情自然地流淌。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如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

上一篇:“问题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团结协作共分享,网络教研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