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绿色住宅设计探讨

时间:2022-10-27 10:02:38

新农村绿色住宅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农村绿色住宅的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农村绿色住宅的研究进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农村绿色住宅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绿色住宅;绿色农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飞速发展的村镇建房与无限膨胀的建筑能耗及相关问题,如节地、环保、节能、节水、废物利用以及新能源的应用等,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新农村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住宅的可持续发展应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绿色住宅必然成为新农村住宅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趋势。

1农村绿色住宅的相关概念

1.1农村住宅

农村住宅,通常是指从事农业的农民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住宅区和经过科学规划的乡镇住宅区,它体现了自身久远的历史演进过程、地缘地貌特征、地域风土以及住宅主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等。

1.2绿色农村规划

绿色农村规划设计是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既注重当地自然生态的保护,又注重绿色乡建;既注重传承农村、农业文明的绿色环保传统,又注重现代生态绿色环保技术应用。无论是村庄水系、道路、产业规划还是家庭住房建设、生产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种植养殖方式优化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1.3绿色住宅

2006年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研究进展

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o 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arology)的新理念。196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麦克哈格(Ian L.McHarg)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

20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进行生态建筑的研究,在建筑节能、节水、太阳能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屋顶绿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使德国成为生态建筑和建筑新技术的展示地,开发的各种节能设备、技术已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巴姆菲尔德(Bramfeld)村就是德国一个典型的生态村,村中利用太阳能、节能、节水和材料绿色化等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除了太阳能采暖之外,该村为了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还采用了遮阳、屋顶植被化、雨水收集、强化墙体保温与蓄热相结合等技术措施。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建筑师戴维·皮尔森(David Pearson)在其著作《自然住宅手册》(The Nature House Book)中明确了盖娅住区的3个设计原则:一是为星球和谐而设计;二是为精神和平而设计;三是为身体健康而设计。

1990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以及美国环保署开展了一项“ERG计划”,考察建筑产品在其用于建筑之前和之后对环境的影响,它涉及从材料的制造、安装、使用,到它们在建筑被更新或废弃后的再利用,以及循环再生或抛弃这一全过程的评价。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Brenda a nd Robert Vale)合著的《绿色建筑学: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中提出绿色建筑应具有6项原则,即: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能源材料的循环利用、尊重用户、尊重基地环境、整体设计观。1993年,由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Guiding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sign)一书提出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原则。1995年,美籍荷兰建筑师西姆·冯·德·莱恩(Sim Van der Ryn)和S·考袄(Stuart Cowan)合写了《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一书被誉为建筑学、景观学、城市学、技术学方面的一次革命性尝试,提出了5种设计原则和方法:设计成果来自然环境;生态开支应为评价标准;设计结合自然;公众参与设计;为自然增辉。

日本在绿色建筑方面提出了“建筑的节能与环境共存设计”与“环境共生住宅”的概念。如“经堂杜”环境共生住宅是以环境共生为目标,基本手法是采用自然能源设计,有效地发挥自然能源设计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户外充足的环境潜能。

2.2国内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 “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

2001年,建设部通过《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及技术导则;2001年开始实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1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专家就黄土高原生态居住区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我国生态建筑又一突破性成果。另外,北方严寒地带节能研究,以及生态城市的规划、西北地区传统窑洞的改造、生态厕所、太阳房、掩土建筑、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节能等都显示了我国在生态建筑理论及实践上的不懈努力。2006年6月,建筑部颁布了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此标准成为我国第1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的国家标准。

与此同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等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相继,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正式启动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结束了我国依赖国外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的历史。

2005年9月的《建筑学报》杂志中《北方农村生态屋设计实践》一文通过对北方地区传统民居与生态屋进行的同步测试、评估与比较分析,验证了生态屋生态技术的有效性,为北方农村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9月《华中建筑》杂志中一篇文章《绿色建筑技术在村镇住宅建设中的探索与应用——中德合作设计绿色住宅示范工程方案》介绍天津大学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合作科研的研究项目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新村绿色住宅示范工程,该项目通过对石板镇镇山新村的规划与单体设计,以低价、节能、可持续为目标,探索绿色建筑技术在村镇住宅建设中的应用,为我国今后大批量的村镇住宅建设打下了基础。其他文章如:2006年《建筑学报》杂志的《农村低能耗生态住宅设计理念与技术》、2007年《建筑与文化》杂志的《黄土高原新型窑居建筑》、2007年《建筑科技》杂志中的《山川乡——新农村绿色建筑创新范例》等。

除此之外,2005年天津大学曲静的硕士学位论文《小城镇绿色住宅研究及示范工程设计》中列举了调研所得大量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全国不同热工分区典型小城镇住宅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还详细介绍了依据这些成果进行的该课题的示范工程设计(选址在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并对我国绿色住宅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6年大连理工大学聂晨的硕士学位论文《农村生态建筑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绿色建筑的理论框架下分析当代实验建筑和传统乡土建筑的同时,通过参与相关设计及实地建造实践,以期为中国当代建筑特别是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农村建筑探寻可行的实践方法。其他的文章如:2006年东南大学李涛的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安吉农村集中居住区住宅的节能设计研究》、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张震的硕士学位论文《临沂市城镇绿色住宅的设计研究》、2007年天津大学孙大鹏的硕士学位论文《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绿色住宅建筑技术初探》等。整体看来,这一类文章中针对农村绿色住宅的设计有指导作用。

3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住宅建设,但是城乡差距还是在不断加大。农村绿色住宅发展受到种种问题的限制。

3.1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一是炒作概念。绿色住宅被作为一种房地产开发商的营销策略,借此概念炒作提升房子的层次和品味;二是绿色住宅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无法实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三是将绿色住宅等同于住宅加上绿化,片面地认为住宅周围绿化率高的就是绿色环保的;四是将绿色住宅等同于健康、无污染住宅;五是绿色住宅增加了造价和管理费用,代表着时尚和前卫,是一种高档的奢侈品,根本不适合在经济实力相对较差的农村建造。

3.2缺乏系统研究和设计

由于我国绿色住宅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而且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本专业角度出发,缺乏各专业间的合作和交流。而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整体考虑,设计师更多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基本完成后才去考虑绿化、围护结构节能和新材料的应用。单一地追求建筑节能或是绿化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整体可持续性的提升。

3.3缺乏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有关绿色住宅的研究大多都停留在绿色住宅设计的理论阶段,设计原则、理念以及策略方面,还有涉及了一些国外先进绿色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针对农村地区的工程实践研究则很少。

4发展建议

农村绿色住宅建设中也有不少成功之处,如:结合气候特点和自然条件对建筑单体进行节能设计研究;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资源和材料;有些学者提出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设计绿色住宅的理念等。但我国的农村绿色住宅的发展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创新观念。用绿色生态观指导农村住宅建设,统领农村住宅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农村住宅;二是政法管理。依据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健全农村住宅建设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引导农民依法建房,将农村住宅建设的管理向法治管理转变;三是规划设计。严格按照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的科学程序指导农村住宅的兴建,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实现集约用地,注意体现地方特色和农村风貌;四是旧房改造。我国农村现存大量既有住宅,实践证明,通过加固和改善性改造,可以修旧如新、延长使用寿命、节约农民资金和减少资源浪费;五是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美、韩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建设农村住宅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开发了不少新技术,应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尹振国,覃永晖.日本农宅建设对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8(6):199-200.

[3] 宿天彬,吴英光.新农村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初探[J].规划师,2006(S2):28-30.

[4] 张智海.绿色生态住宅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J].长江建设,2003(2):32-34.

[5] 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西部地区城镇规划对策研究 下一篇: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