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突发事件的征兆及其监测

时间:2022-10-27 07:01:11

校园突发事件的征兆及其监测

【摘要】校园突发事件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这给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增加了难度,本文就突发事件征兆的特点、监测征兆的意义、监测征兆的方法和手段等展开,探讨一下校园突发事件的征兆和监测的问题,以便更加有效地处理校园突发事件。

【关键词】校园 突发事件 征兆及其监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01-02

1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概述

1.1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定义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是指:校园里的突发事件发生前所显示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和迹象,可以借助这些情况和迹象大致判断事情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学生自杀前情绪不稳定现象、学生集体罢餐前群发短信、学生打架或群殴事件前纠集很多同学等其他前兆。

1.2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特征

1.2.1 多因素性

校园突发事件诱发的因素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且很多无法准确预知,因而突发事件的征兆就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1.2.2 非线性

影响校园突发事件的不仅有多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一般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即为非线性的关系。如社会的动作会影响到学校以及学生的行为,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并不等同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结果的线性叠加。

1.2.3 导向性

恰当的各种校园突发事件的征兆往往给出了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有用的信息,可以为有效解决危机提供可靠的依据和线索,从而使人财物等向既定的目标靠近。

1.2.4 不确定性

社会现象往往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外部因素的发展常常受到人为等各种因素的干扰,一般都带有不确定性,在突发事件尤甚。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像自然界或技术领域中的机制那样界限与条理分明,往往具有综合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

1.2.5 隐蔽性

学校的人群密度较大,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而当代的大学生喜欢追求个性,且相对于教师,学生更喜欢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尽管高校具有较完善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但管理不是万能的,这就造成了发生在校园的突发事件前的征兆一般是不易显露出来的。

1.3 监测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意义

1.3.1 防患于未然

这是对突发危机的预先准备,是对未来各种情况的预测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亡羊而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与其在事故发生之后再采取措施来弥补,不如在其之前就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防范,这样就可以避免突发的灾难,可以使得未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1.3.2 监测本身和预测结果并不是目的,监测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作用体现在被决策者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决策。预测的结果及监测分析过程中得到的各种有关未来的信息可作为决策时的有效依据。

1.3.3 对大众而言,监测过程本身就具有宣传和鼓动的作用,往往能帮助学校的决策者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预测结果即使不精确,也因其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而帮助决策者实现其既定目标。

1.3.4 监测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作用不完全在于得到精确的结果。由于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监测结果不易准确,但这并不能把监测视为浪费时间的无用工作。在监测时对征兆的分析过程之中,随着监测者和决策者交流的深入,二者对监测对象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可得到许多未来可能发生事情的有价值的看法以及有预见性地解决问题的启示和方法。

1.3.5 减少或者避免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损失。学校作为社会的特殊机构,面对各种潜在的危机时,如何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避免、控制和解决危机,对保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障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3.6 可以提高学校各个方面的突发事件意识。一个学校如果各个方面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2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监测

2.1 监测征兆的手段和方法

监测是科学决策和现代管理的基础,也是信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很多情况下,科学预测与信息监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很大一部分监测方法,也是信息研究常用的方法。

2.1.1 线索法。线索有言语线索、行为线索以及环境线索等。言语、行为以及其相应的环境,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观察和留心突发事件前的各种线索和信息,可以有效监测征兆。如在自杀行动之前,想要自杀的人不管是在言语、行为以及产生言语和行为的环境,都会显露出极为明显的警讯。

2.1.2 技术法。监测的技术方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专家评估法或者直观判断法,这种方法的监测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测者(专家)的技术和技巧。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专家会议、交叉影响、抽样调查等。

2.1.3 历史类推法。通过不同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出其他的相似性,从而预测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存在类似的可能性的方法。事物发展有各自的规律性,但其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类推法不是一种严格的预测方法,它是探索性预测方法中的比较典型的一种。

2.1.4 因果分析法。这是一种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

2.2 如何组织和落实

2.2.1 稳定是一切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在整个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监测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稳定压倒一切”这句话的政治含义,要将各种突发事件导致的失态上升到“国家稳定”的政治高度,这是做好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2.2 建立学校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及预防体系

建立一支由学校领导、征兆监测工作者、保卫处、学校有关部门等组成的机构,从大局出发、从战略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学校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校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有制度上、政策上和组织上的保障。

2.2.3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素质

生活经验、专业素质和技巧、镇静的心理品质、创造性和灵活性、快速的心理反应等各个方面是合格校园突发事件监测工作者必备的。校园突发事件监测工作者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工作,反思不足;多参加危机干预培训及案例交流;多上网,了解网上的案例等。

2.2.4 经常摸排,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向分管领导反馈信息,宁可小题大作,不可大事化小,经分管领导同意,经常与家长联系,工作有备案,建立重点、特殊学生档案,经常跟踪。

2.2.5 分发挥各班级、团体中主要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的作用,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业务指导。另外,辅导员要有暗线即“殊别信息员”,尽量安排诚实可靠的同学。

2.3 怎样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3.1 监测征兆的基本原理

征兆的监测是根据各种因素判断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科学的监测可以从以下几条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依存性原理。事物之间都有其相互依存的关系,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称为事物的关联性。在监测过程中,常常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研究,对监测对象做出某种判断。

(2)系统性原理。监测过程中要强调监测对象内在与外在的系统性,要突出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的完整性,缺乏系统观点的监测,将导致顾此失彼的决策。

(3)可能性原理。监测对象的发展有各种各样的可能,而不是只存在单一的可能性。对监测对象所做的监测,实际上是对它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预测。

(4)类似性原理。将监测对象与类似的已知事物的发展状况相类比,从而推测监测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

2.3.2 建立突发事件三级预防体系

(1)班级一级预防。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加强思想和感情上的联系和沟通,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向班主任、政治辅导员报告,把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创造条件对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熟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问题,及时汇报院系(年级组),配合院系(年级组)进行危机干预,并协助院系(年级组)作好家长的工作。

(2)院系(年级组)二级预防。院系(年级组)学生政工干部、班主任要以学生发展为工作之本,了解学校突发事件征兆监测的重要性。要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在发现或得知学生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时,立即找学生及其周围同学谈话了解相关情况,并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由相关部门或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3)学校三级预防。学校要将大学生危机教育纳入学生培养中,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教职员工人人关心突发事件征兆监测的氛围。如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或事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确保学校工作正常运作。

2.3.3 由于学校突发事件的征兆具有隐蔽性、多因素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从而使征兆监测的结果具有局限性,决策者不能完全按照监测结果去决策。同时,要求学校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者要从决策者的角度出发,尽量考虑全面,尽可能得到实用可行的监测结果。监测者不仅要依靠历史经验,还需要拥有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远见的判断力。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论高校危机管理.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 秦子文.高校突发事件干预机制研究.武汉科技大学,2007.

[4] 徐国详,胡清友.统计监测和决策.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 胡祖光.市场调研监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下一篇:农业工程类专业实训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