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10-27 05:25:38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洛阳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加大了实践教学,强化了能力培养,明确了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决定着人才的根本特征,决定着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办学特色的形成和长期发展环境的维持。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人才培养具有先决和导向作用。地方师范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承担着艺术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因此,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构建适应地方社会、文化及艺术教育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构建了“大专业、宽口径、多方向、两分流”的“一体两翼”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基础艺术教育和社会文化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随着教育大众化、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地方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引领者,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革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我们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因此,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贴近基础音乐教育和社会文化艺术发展需要,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目前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改革现状,一个基本判断是各院校都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这类学校的本科办学历史较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

1.师范特色不鲜明。师范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是教师教育,它承担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的重任,师范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充分体现出“师范特色”。但几乎所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都与基础音乐教育联系不紧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情况了解程度浅、沟通少。甚至可以说,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常常落后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大多数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沿袭的是专业的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更是普遍现象。更为突出的是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缓慢,影响了音乐专业教师教育的质量;

2.培养口径过窄。音乐教师教育对社会需求预测不足,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培养渠道单一、封闭;课程设置比较狭窄,学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不够扎实,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综合及跨学科知识;注重技能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忽视教育教学所需的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学生个性和特长。对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反馈的信息表明,高师音教毕业生“进入教师角色快,发展后劲不足”,在从教素养、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自我完善、创新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适应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需要。

3.音乐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自地市级教育学院合并到师范院校以后,从体制上实现了音乐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但由于在制定培养人才模式和培训模式过程中,没有统筹二者的关系,再加上高师院校对基础音乐教育研究、了解不够,使得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依然处于脱节状态,职后培训效果差,未能实现二者的职能合理划分、功能互补。

4.实践环节薄弱。传统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专业技能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对应用性课程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在绝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课时)基本占到教学计划总课时的80%。对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学观摩、模拟教学等活动,开展得很少。对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的教育实习只有6-8周的时间,这与美国的15周、法国的27周相比少得多。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

二、构建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与观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地方师范院校音教专业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从社会需求、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实际考虑,其人才培养模式都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一方面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所需的人才奠定基础,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研究,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现行师范教育进行反思,推动教育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一)“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它的本色是“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特色是“师范性”,以此为依据,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设计“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彰显师范性特色,建设应用型专业,开发应用型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科学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关系,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关键,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为抓手,构建以素质为主体、知识和能力为两翼的“大专业、宽口径、多方向、两分流”的“一体两翼”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规格更加清晰,课程体系更加完整,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教学手段更加科学的改革目的。

“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是指以学生的素质为主体,“两翼”是指知识和能力,“大专业”是指学生入学后前两学年按照二级学科内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相近专业,开设共同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以实现基础知识扎实的目标;“宽口径”是指构建“知识面宽、综合性强、选择性强、主辅修结合”的知识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多方向”是指在高年级灵活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两分流”是指专业方向分流和未来发展意愿分流。专业方向分流是在第二学年末学生根据“自愿加考核”的原则,确定专业内的发展方向,体现分流培养的特点,实现第一次分流;未来发展意愿分流是第三学年学生根据自己未来发展规划,进行持续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分流培养,实现第二次分流。

(二)“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1.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开放性、兼容性的课程体系。紧扣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正确处理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专业性与人文性、必修与选修等关系,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渗透,功能互补”的课程建设思想,优化通识课,精选专业课,做强选修课,推进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全程化;注重基础扎实的学科教育平台、体现特色的专业教育平台、突出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增开凸显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师教育平台课程。

2.实施师范技能达标制度根据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要求,严格按照《洛阳师范学院师范生师范技能达标评价体系》,要求师范类学生在第三学年,通过师范技能达标认证,方可参加教育实习,坚持职业素质教育四年不断线教学。内容包括普通话、板书、教师口语表达、教育技术与评价等,

3.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全程化、课程化。强化实践育人意识,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主线,构架全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全程性,即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二是内容的全面性,即构建以实验教学、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素质拓展计划、和社会实践等为载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按专业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总学分(学时)要达到25%--35%。

实验教学按照“基础―应用―综合―创新”的四层设计思路,构建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应用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知识应用模块按照专业见习与职业岗位、毕业实习与就业、毕业论文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专业见习、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4.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延伸专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构建素质拓展内容。开设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以班级为单位的“周周练”实践演出、“暑期三下乡”实践演出、等,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增强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5.实施导师制。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制定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全程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活动等。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必须担任本科生学生的导师,并制订导师制评估指标,对指导行为进行督察和考核。

三、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深化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

1.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课堂理论讲授学时,用于加大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的音乐课件制作、说课。更新教学内容,压缩或删去滞后、过时的理论,吸纳新理论,开设了音乐学科教学论以及音乐学科中学教材分析。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开设音乐鉴赏、中外民族音乐等课程。形成了以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深化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内涵,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2.优化课程结构。“分类教学,分级管理,打好基础,提高能力”一、二年级抓基础,开设声乐基础课、钢琴基础课;三、四年级抓提高,开设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舞蹈教学法等,切实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把实践教学活动纳入课程课外学习计划,加强实践指导,制定考核标准,改进考核办法,给予学分(学时);实施实践演出教师负责制,指定主讲教师辅导实践演出班级,指导班级开展演出活动,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能够在小范围内受到舞台演出、节目编排的实践训练,效果非常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由于改革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

(二)专业核心课教学改革

1.专业技能课教学改革。音乐学院定期进行基础教研室教研活动,深化教学改革。针对目前学生数量多,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对声乐、钢琴技能课课程进行了改革。基本做法是引入等级考试和选拔尖子生的竞争机制,依据学生专业水平,开设4人、2人一组的小组课、1人的单独课。

2.优化专业课程课程教学改革。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原有课程体系按照“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进行撤并、精选、重组和充实,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关联度大的课程进行精选、精讲,关联度小的课程进行压缩,清除无用课程和课程中的无用内容,重点建设了如合唱、合唱指挥、视唱与乐理等一批核心课程。设计自成体系的专业方向课程群,使整个课程群体现科学性、应用性、前沿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朱东生.对二十一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1,(3).

[2]徐向黎.新课程与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J].乐府新声,2003,(3).

[3]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杨瑞敏.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教育,2003,(1)

[5]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国音乐教育,2002,(1)

[6]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此论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基础教育改革视域下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486)

作者简介:

卫丽军,女,工作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职称:副教授。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 下一篇:高职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