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能力本位”教学思想在专业学院(校)教学工作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7 05:04:16

论“能力本位”教学思想在专业学院(校)教学工作中的运用

在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加速进步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买入了新的阶段。新的时期,社会、经济要求劳动者应具有跨专业、跨行业的能力,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还要有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职业变更能力。这就对专业学院(校)教育教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鉴此,本文拟对“能力本位”教学思想在专业学院(校)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谈点拙见。

一、能力以及“能力本位”教学思想的内涵

人要想发展自己,就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等。广义的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关系并表现在活动之中。它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变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再加上后天的社会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的差异,必然形成每个人各自不同的能力。具体说来,能力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分。能力具有一定的结构,能力结构是能力的构成形式。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特征,而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总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这两个因素构成的。G因素参与所有智力活动,S因素只参与不同的活动;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就是说,人要顺利的进行某种复杂活动,既要有一般能力,又要有特殊能力。

“能力本位”是近二三十年来国外高等教育界兴起的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它是一种强调能力的培训、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我国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九十年代逐渐推广。“能力本位”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已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计划。其核心,就是专业教育的着眼点由知识本位转到技能与能力上来突出满足职业能力或资格的需要,强调使受教育者获得预期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生产与工作。

由此可见,“能力本位”思想打破了以学科的学术体系来确定教学课程和学时安排的传统思路。能力本位,优于知识本位,它为就业生产与工作做好了准备。从总体上来说,“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是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相适应的。

二、“能力本位”教学思想在专业学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取决于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用于知识才有力量”。不难看出,能力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导力量,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犹豫突出了能力对知识的重要意义而在努力营造一个能力社会。以能力为本位,已成为21世纪教学的基本理念。

不论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依然是多层次的,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同样需要大批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大学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这个特殊时期是指他们的思想意识处于一个刚刚脱离青少年,正懵懵懂懂地向成年人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做事情要求独立,渴望它向社会。但是由于自身发展的缺陷,他们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这时如果加以正确地引导,可以激发出每个人的发展潜力,这也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成熟期是在学校度过的,这是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大都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这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知识获取的多、能力培养的好,将有于终生的发展。

学院(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培养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学会在不同阶段对自己有不同的指向,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思想教育,自觉地学习,自觉地按照社会公德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学院(校)教育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和提高。实践证明,学生的能力越强,自我完善程度就越高,成就就会越大。能力培养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因此说,“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在专门学院(校)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中如何运用“能力本位”教学思想

专业学院(校)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等技术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切实注重运用“能力本位”教学思想。

(一)、运用参与性教学,促进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能力本位”首先要运用参与型教学。参与型教学不是简单区别于发挥学生主动性或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是让学生来创造课堂,创造学习的方法和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型教学的有二:一则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利创造性思维的培植;二则有利于学生独立性、自信心的养成,为不久走向社会做适应性训练和准备。

必须明确在现阶段,教师首先是一个使学生走向更为灵活、富于生气的学习、生活的鼓励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热情,并善于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赶到愉快又去,内心乐于接受。在“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也由一个单纯的信息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促进者。在实践中,要做到课前让学生有目的地充分自学,让学生去尝试、时间、探索、体验;课堂上着重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点,强调学生领悟不到的重点、要点。在突破的过程中教给其方法,培养其能力。

(二)、贴近学生实际进行教学,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在各院校中,“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现象不在少数,要解决学生中的这些问题,必须走能适合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改革之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弊端的矫正,也是对教学本义的回归。教学从其过程来看,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过程。实践中,要改变教学的被动局面让专业学院(校)的学科教学更贴近学生,即将教师施教的立足点从教学大纲转移到学生这一方面来,这种仓实施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在教学的方式上,应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最大限度地个性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中不但获得了求职的本领,而且掌握了学习的策略(目标、途径和方法).在信息浩如烟海的世界里,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自己找我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这才是教学的目的。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不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强化实践性环节,促进学生能力提高。能力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促使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去动手解决。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懂得方法到养成良好的习惯,其能力则会不断得到培养和发展。《论语》开篇就是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讲的“学”主要是实际学,向群众学,学做人做事;“时习之”不是讲经常温习功课,而是讲经常实践所学到的东西。

在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拓宽学生动手实践的领域,研究更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创设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有益环境,创造让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接触工农,在实践中体验自己的能力,培养发展自己的自我教育能力,用自我教育能力去促进诸多的发展,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上一篇:纸上戏曲人生——浅析林风眠的《宝莲灯》 下一篇:紧抓“趣”“情”“美”三要素,提高中职舞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