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问题研究报告

时间:2022-10-27 04:51:31

管理问题研究报告

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党组织按照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党内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流动党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流动党员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特别是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广大普通党员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并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党员队伍的流动是党的组织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给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虽然通过抓组织建设、健全党的组织、发放流动党员证和流动党员登记等方式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育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充分认识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流动党员管理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广大流动党员组织起来,成为有统一意志和行动的战斗集体;只有通过管理,党内生活、党员的活动才能有统一的原则和秩序;只有通过管理,广大流动党员才能更好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才能遵守党的纪律;只有加强管理,流动党员才能履行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才能有战斗力。因此,搞好流动党员管理,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他们中许多人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组织生活无处去,想交党费无人收,想找组织谈心无人听。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党员将越来越多。而这一群体思想活跃、观念新颖,接受新事物快,占有信息量大,致富门路多,带动能力强,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有利于党员队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党的事业息息相关。新形势下由于对流动党员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机制,目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如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党员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党的整体素质和形象,影响到流动党员的党性意识和对党组织的向心力,从而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因此,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必须始终将流动党员的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程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做实做好。

(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客观需要。流动党员作为流动劳动力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产物。他有比一般流动人员更为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组织纪律观念,更为优秀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流动党员中,多数人年富力强,具有一技之长,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两个率先”的生力军。教育和管理好他们,就能进一步调动他们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有利于带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成为党联系、动员、组织流动人员群体的桥梁和纽带,影响和带动广大的流动劳动力积极投身于“两个率先”的实践中,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对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流出地和流入地两地党组织的责任,从调查的情况来分析,尽管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明去向形成管不了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演化和壮大,党员流动日益频繁。一是哪个行业好流向哪个行业,哪里对自己发展有利就流向哪里,流动党员这种工作地和从业领域的不确定性,使党组织难以及时掌握党员的流动变化情况,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二是流动党员的就业单位基本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据调查,人才流动中的党员就业单位大致分布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基于这一特点,党员在工作单位之间的流动相当频繁,很难在一个单位较长时间工作。三是外出后能与原党组织主动保持联系的不多,大部分外出后处于“断线”状况,本人及其家庭都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基层党组织很难掌握他们的具体流向和现实表现。在调研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就反映,流动党员不明去向很难联系,想管管不到位。

(二)不亮身份形成不愿管

亮明身份的外来党员比例较低,流动党员绝大部分处于市场经济的前沿,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一些党员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组织观念淡化、宗旨意识淡薄、纪律观念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愿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也不愿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怕受制约,试图将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像一匹脱缰之马,成为隐型党员。还有一些流动党员认为组织关系无关紧要,不主动迁移组织关系,有的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有的长期将组织关系装在口袋中不及时转移,造成了一些“挂名”党员和“口袋”党员。

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导致党组织在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时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此,一些基层党组织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将流动党员的管理当作是一种负担,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相互推诿,不愿担负管理流动党员的责任。有的认为不亮身份懒得管,主动性不够。

(三)不正常活动形成不要管

据调查,人才流动中的党员就业单位大致分布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基于这一特点,党员在工作单位之间的流动相当频繁,很难在一个单位较长时间工作。形成了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那些即使已纳入党组织管理的流动党员,也因为分布零散,工作变动频繁,在时间上,空间上存在分散性、差异性,难以集中开展活动,党组织对其也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一些挂靠在人事劳务机构的流动党员,由于人员的分散,人员性质的不同,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约束机制,“”很难坚持,形成了这部分党员“有组织无活动”的现象,而党组织的管理则更难到位。会议开不出,有的流动党员长年不参加活动,甚至有的预备党员因到会率不足难以转正。活动的不正常使流动党员产生了思想消极,形成了不要管的现象。

(四)措施不力形成管不好

由于流动党员外出的时间长短不一、地点远近不同,从事的行业千差万别,客观上要求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有的放矢、灵活多样地进行。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是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因而也缺乏对党员的吸引力,教育管理效果不明显。许多流动党员就认为参加组织生活无非就是读读报纸、学学文件,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有的还要千里迢迢赶回去参加,对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大多数基层党组织很少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致使许多流动党员成为“三不”党员、“口袋”党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的流动党员,由于管理不重视或者党的组织不健全,在管理上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致使大部分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无法落实;有的流动党员正处在考察期,外出前后既不汇报又不联系,或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至于党组织对其外出期间表现难以把握,培养考察难以落实,转正手续难以办理。部分正式党员,如果按规定党员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则有一半以上的流动党员会自行脱党,但在实际操作中,对现实中的处理方式缺乏研究。认为流动党员在管理上不好把握,又易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在党员评议中批评教育而已,管理力度不到位,党组织缺乏吸引力,形成了措施不力管不好。

(五)流动党员的作用难以发挥

流动党员长时间远离党组织,得不到党组织的教育帮助,加之不少党员自我约束能力差,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政治素质不高、立场不坚定的流动党员,经受不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重经济收入轻思想建设,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混同于一般群众,放任自流,不但起不了党员的带头作用,有的反而成为害群之马,做出有损党组织形象的事情。一些党员责任感减弱,觉得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就是发挥作用了,因而对于自己在工作中如何以实际行动为党的形象增辉考虑不多,不愿从我做起。还有一些党员甚至见利忘义,出现了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从调查的情况看,流动党员在违反计划生育、经济犯罪、不支持不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和不遵守党的纪律,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起党员作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几点对策与思路

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党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因此,研究解决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党的组织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各级党组织应当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一)总结经验,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

1、健全组织网络。要从市场经济发展和党员流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方便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方便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的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在外来党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尚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可成立临时党支部,负责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或者设立党建联络站,指派党建联络员,由党建联络员负责向党组织报告流动党员的思想情况。如我镇专门建立了流动党员支部,使外来党员和一些大学生党员能在一个组织参加活动,这些党员也不忘组织,出差在外也常以电话和发信息的形式与支部沟通,按期交纳党费,支部负责对他们进行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要不断加大在一些新经济领域组建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健全社区、非公企业、行业协会党建网络,切实清除因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造成的流动党员管理盲区,真正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能正常开展党的活动。

2、完善管理体系。实现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同管理的新格局。要疏通党员教育管理渠道,打破地域界限,使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相通相连,既区别责任,又齐抓共管,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别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或不愿转移组织关系的,必须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入地党组织根据此证有责任接纳并管理流动党员,并在此证上签署证明和考评意见。流动党员原所在党支部负责跟踪落实党员的去向,并根据年底党员交回的《流动党员活动证》对该党员进行评议。流入地党组织应打破地域界限,对所来报到的党员一视同仁对待,确保流动党员随时随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建立市、区、镇三级流动党员三级管理体系,如市、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镇、街道(部门)党委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级流动党员服务机构明确责任,协同管理,认真做好管理服务,做好规范性制度和阶段性工作意见的制订,建立流动党员台帐和信息库,有条件的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网站,加强同外地党组织进行联络沟通,同时负责外出流动党员《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审验等工作。探索实行“双向管理”机制,解决“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问题。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充分享有规定的权利,将流入党员党支部的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的范畴;流出地党组织负责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转移,协助建立健全党组织,协助做好入党对象外调工作,协助开展党组织活动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两地组织部门可签订流动党员互管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同时,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互通制度,共同对外出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二)结合实际,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

1、注重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教育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思想比较复杂,如果不注重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在教育内容上,要按照“实际、实用、实在”的要求,注意把政治教育与提供信息等各种服务融为一体,力求做到切合实际、学以致用。当前重点抓好的学习,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十六大精神的学习,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在教育形式上,要重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以正面的典型鼓舞人,用反面的典型警醒人,使党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流动党员中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与此同时,要注意发现流动党员身上的闪光点,开展学习“闪光点”的活动。在活动内容上,要针对流动党员的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和“实”的欲望特别强的要求,更贴近流动党员的思想和生产、工作实际,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水平,突出针对性,摒弃一概大集中这种单一陈旧的方式,走灵活、分散、小型、业余的路子。在活动形式上,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下班后的时间开展活动,做到生产经营、组织活动两不误。可采取定期不定期的组织活动、上门联系、电话联系、思想汇报等方法对党员进行个别教育和组织沟通。在组织措施上,要严肃党的组织纪律,对无特殊原因,连续半年以上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党员,应按规定对其做出组织处理。

2、以人为本完善服务机制。一是党组织要努力为流动党员提供各种服务,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排忧解难,寓教育于服务之中,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帮助流动党员,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和后顾之忧,使流动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够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得到党的指引和帮助,从而增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二是要塑造和宣传流动党员中的先进典型,为广大的流动党员树立榜样和标杆,也更好地消除目前在党员中普遍存在的流动党员素质不高的错误认识,提高流动党员的地位。三是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工作和生活。流动党员在外活动,思想上难免表现出一些复杂性和矛盾性,本人及其家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基层党组织要从流动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困难出发,协调解决,人性化关心。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亲和力,使流动党员自觉服从党组织管理,变被动联系为主动联系。四是加大党建工作的经费的投入,保证流动党员活动的正常开展。

3、简化转接程序,方便党员流动。目前的组织关系接转较为繁琐也是出现大批“挂名”“口袋”党员的一个原因。按照现有的规定,一名外省市的党员如要把组织关系转到我地的话,要经过好几次接转,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很不方便。笔者认为应该对现有的组织关系接转进行改革,从方便党员流动也方便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或推行“党员证”制度,或采取网络接转。调查中,流动党员有这样的心愿,他们说:“党员证”是党员政治面貌的证明,可象身份证般全国通用,党员持证可直接在两个支部间接转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的活动,接受组织的教育。“活动证”既是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记载,也是党组织对他们进行考核的依据之一。

4、探索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的途径。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要积极探索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一是通过设岗定责等形式,将流动党员的义务和作用发挥进行具体化,落脚在一些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上;二是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创建合适的平台并做好服务,如充分利用流动党员所掌握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理念的优势,采用不同形式来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切实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强化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目前,特别是企业的党务工作者贫乏。一是要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精兵强将充实党务工作者队伍,尤其要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二是加强培训,做好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养工作,通过学习和掌握党建工作的基本知识,使党务工作者系统了解和掌握党员教育管理、群团组织建设等一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知识,提高党务工作者的党建理论水平、政策水平、领导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促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上一篇:村级后备干部建设思考 下一篇:基层干部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