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

时间:2022-10-27 03:05:41

浅谈如何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简单而机械的“识词——翻译——讲解——背诵”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接受者的被动地位。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文言文 课堂教学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简单而机械的“识词——翻译——讲解——背诵”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接受者的被动地位。整个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老师泛泛而谈,学生恹恹而听,应有的互动没了,应疑的地方不疑,情感的交流被滔滔的讲解所替代,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作品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描绘了优美动人的意境,倾注了作者炽烈的思想感情。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本文笔者谈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角度,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是动机引起的。”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拘泥于识词、翻译与背诵,单调乏味,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改尝试:放下架子,由过去课堂上的“尊者,长者,智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与交流者,放开手来,让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转变为主动求知、积极探究的学习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妨转变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探究的动机,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效果。例如〈〈山市〉〉一课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奂山山市全过程,绮丽壮丽,变幻莫测,美仑美奂,引人入胜。我猜测同学们一定都观赏到这人间奇景,一睹为快。因此,一上课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海市蜃楼”的录象,一下子吸引了他们,并激起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解说词很有现场感,让大家仿佛亲临其境,陶醉其中;还引用了一些古诗及〈〈再别康桥〉〉中的优美诗句,文采飞扬。还有一组同学一人解说,另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山市的变幻图,引领大家驰骋于美妙的想象世界之中。“一变天地宽”,这一小小活动,唤起了学生的无限的求知欲与创造力,他们主动去识词、翻译、感悟课文,兴致勃勃,真具“一石三鸟”之奇效。下课之后,他们还带着浓厚的兴致,纷纷上网查资料,请教物理老师,动手做试验等方式,终于弄懂了“山市原来是一种折光发射的自然现象”。整个课堂,同学们主动求知,合作探究,紧张有序,气氛活跃。他们还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

二、强化诵读,读出美感,进入情景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三、讲述故事,让学生与教学内容亲密接触

文言文所选部分课文,故事性强,趣味横生,是历史故事中的经典,闪现出很强的人文性。通过讲故事,同学们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在静心倾听中,激活其知、忆、思、辩、析的主动性,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故事中,与历史人物同喜、同悲、共乐、共愤,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比如:《曹刿论战》一课,生动地再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陋”对比鲜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让同学们讲故事,经过一番准备,同学们踊跃登台讲了起来。有个学生创造性地用评书形式把故事讲得十分精彩,往往道来,扣人心弦,好象一下子把大家带回了两千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个个听得入了迷。通过讲故事,同学们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层的把握,识记了词语,弄懂了文意,梳理了文章结构,而且对人物的性格、文章的情感与主旨感悟更深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曹刿炽烈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同学,他们纷纷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出自己“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理想与抱负。给学生一个机会,也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外在教学方式的变化,能引起学生内在求知心理的变化,学生变主动了,课堂变活泼了,变出了学情,变出了情调,变出了效果。

四、鼓励质疑,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上一篇:语文课堂中提问技巧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