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美华商报》

时间:2022-10-27 02:03:31

《美华商报》是美国第一份,也是惟一的一份以商报命名的华文周报。它的宗旨就是促进美中经贸交流,繁荣华人经济。

《美华商报》的创办人周续庚先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总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我怎么也没想到,在临近退休之年,去美国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也没想到,在国内从教中国古典文学30余年,到美国8年创办了3份中英文报刊!更没想到的是,17岁参加抗美援朝,并不擅长英文的我,这些年却成功组织了中美之间的数多次访问交流活动,做了一名交流使者……”

正是这些“没想到”,激发了周续庚的创造力和生命能量,使他在异国他乡不懈进取,开拓出一片人生新天地!

1993年,58岁的周续庚先生踏上了美国马里兰州的土地。他是来参加大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和夫人孩子们团聚的。三个月后,周先生即将返回北京,周太太好言劝说丈夫:“你一个人回去让人不放心,还是留下来,一家人在一起吧。”

全家人和美生活固然好,可让周先生犹疑的是:“留在美国不能没有事情做呀。”

周先生在美的时间虽不长,但却切身感受到,海外的中文报刊奇缺,特别是报道大陆真实情况的信息更少。周先生想,既然大家这么迫切需要,我为何不尝试一下办报呢?

说干就干,周先生很快让国内的亲友们寄来一些报刊资料,开始尝试编一份文摘式的中文小报,取名《中华文萃》。

《中华文萃》创刊后,有留学生在网上了消息,这下可不得了,许多华人从世界各地打电话、发传真,纷纷想要看到这份报纸,并表示要为报纸尽份心力。

一张报纸成功后,周续庚先生一发而不可收。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在全美华文报纸当中,还没有一份专刊商业信息的报纸,而中美之间的商业交流日益频繁,已成为两国联系的重要纽带,及时了解来自中国大陆的商机商讯,对海外华人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办一份“商报”肯定大有市场。于是,他又紧锣密鼓地筹备开来,1997年秋天,一份名为《美华商报》中文报纸又在美问世了。

为了使报纸与华人社会更贴近,便于编辑发行,周氏父女特地把编辑部迁到了马里兰的大华埠地区,在这里租房办报。因为大华埠是华人最集中之地,聚居的华人大约有14万人。

《美华商报》以介绍中国的投资环境、招商项目、市场需求为主,市场定位准确,很快便在大华埠地区的4种中文报纸中崭露头角,发行量很快上升到2.5万份,每到周末,一些中文报刊摆放到华人书店、中餐馆里时,《美华商报》往往时是最快被拿光的,深受华人社会青睐。有的华人居住地较远,为了保证看到报纸,就出钱让报社将报纸按时寄到家中。同时,原来的《中华文萃》报也与之相配合,形成了一对一商一文的姐妹报。增强了传播效应和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

如今,《中华文萃》和《美华商报》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华文报纸,被许多华人读者称誉为“美国版的《人民日报》”。周续庚先生的办报成就也受到了美国华人社会的瞩目,1999年,在加拿大举办的为世界华文大众传媒协会会议上,周续庚先生当选为主席团第一副主席。

在办报过程中,周先生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他逐渐意识到,中美之间的文化经贸交流有着更大的市场需求,如果自己做个搭桥人,组织两国间的实地观光、考察、学习,不仅能使中美两国人民对对方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促进两国间的交流合作,做得好,还可以以商养文,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于是,一个美中国际交流中心在周续庚手上应运而生了。

周续庚认为,交流应是双向的。这些年,他不仅带美国人来中国,还成功组织和接待了国内数百个团组赴美考察、交流和学习,接待人数超过了5000人。

中国外国专家局对周续庚先生的交流工作给予很大鼓励,特别向他颁发了在国外接待培训中国团组的资格证书。周续庚先生说,“证书是我的良好信誉!也是祖国对我的信任!”

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先生曾褒奖他的北大校友周续庚先生说:“我是官方的大使,你则是民间大使!”

上一篇:别把企业文化放在人力资源部 下一篇:吴峻:坚持源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