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建设性的客观报道

时间:2022-10-26 11:40:27

如何强化建设性的客观报道

【摘 要】针对媒体批评性报道偏少、特别是企业报开展舆论监督困难的现实,从批评的出发点、着力点、归宿点出发,研究如何强化批评性报道的建设性,把握批评报道的主动权,讲究批评艺术,准确把握批评的“度”,减少倾向性与客观性的误差,探求可能性与合理性的共振点,不仅发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重在帮助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以建设性客观报道的舆论正能量提高报纸的影响力。

【关键词】批评性;建设性;客观报道;舆论正能量

时下,深谙批评性报道对于报纸重要性的人为数不多,可视批评性报道为畏途,怕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怕惹上新闻官司而却步者并非寥寥。办报纸,搞宣传,须讲党性、讲政治、讲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不折不扣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这是坚定不移的办报方针和宗旨。但这并不是说,不能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不能开展正常的批评报道,不能进行舆论监督。而恰恰相反,在新的形势下,报纸的舆论监督功能非但不能削弱,而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可以这样说,缺少舆论监督功能的报纸,是一张没有战斗力和影响力的报纸。

在报纸上进行舆论监督开展批评比较困难,企业报尤其如此。因为受批评的对象都是同一个企业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所批评的事都是由企业某位领导分管的,即使不找你的麻烦,也有些面子上过不去。但事实告诉我们,只要企业报能坚持正义,出于公心,实事求是,把批评的出发点放在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强人们前进的信心上;把着力点放在通过健康的批评,将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上;把归宿点放在维护企业和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上,批评报道不仅可以搞,而且可以通过舆论监督,增强企业报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扩大企业报在社会上的影响,提高企业报的知名度。

纵观近几年来比较成功的批评报道,笔者认为,强化建设性批评报道,提高报纸影响力,应该着眼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宏观把握大局,微观吃透企业,把握批评报道的主动权

由于批评报道的宏观环境受到整个社会民主化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在开展批评时,可能会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预料不到的困难,致使一些能解决问题的批评性报道中途夭折。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尴尬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大局,微观上吃透企业,把握批评报道的主动权。为此,首先要了解、掌握党和国家及企业的方针政策,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仅应当知道企业的任务、目标、发展战略是什么,还要知道企业的昨天、今天以及明天的情况会怎么样。掌握这些之后,再把本企业放在全国同行业中去比较,找出我们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在弄清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再将现实情况和国家、企业的政策相对照,就能在整体上把握本企业。

此外,要彻底改变那种只从一个视角去感知事物的思维方式,善于从不同层次、甚至相反的角度去考察、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更好地从更高层次上把握实施批评报道的主动权,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讲究批评艺术,把握批评的“度”,在实践中减少倾向性与客观性的误差

事实是新闻的基础。事实的客观属性,使新闻具有了客观性。同时,报道又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在报道过程中具有不同思想基础的记者,对事实的选择方法,反映在新闻中也就有不同的倾向性。从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引发,将是一种导向机制。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也受到“度”的制约。假如不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良好的动机也可能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负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讲究批评艺术,准确把握批评的“度”,善于正确引导。

首先,要善于抓住新闻批评与社会舆论的共鸣点因势利导,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由于正确的批评报道同时代表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利益,因此,在一些重大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新闻批评和社会舆论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报纸只要抓准这一“共鸣点”,就有可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在深度和广度上增强新闻批评的辐射力,从而使报纸批评与社会舆论形成合力。这就使批评报道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

其次,要善于寻求批评报道与党政部门和其他监督部门共同运作的“最佳结合点”。报纸作为新闻舆论工具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单位开展批评报道的出发点,与党委的工作部署和广大职工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作为社会监督机制一部分的新闻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虽功能不一,但最终目的应陔是一致的。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事物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各自认识上都有可能发生偏差,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协调、努力,才能实现这种一致。这就要求企业报在开展批评报道时,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找准并抓住批评报道与党政部门和其他监督部门共同运作的“最佳结合点”。

第三,要敢于自觉参与,不当旁观者,促成问题圆满解决。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其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光体现在敢于对消极丑恶现象进行揭露上,还表现在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上。对批评报道不能一批了之,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完全推给有关部门,而应当自觉地运用手中的工具,主动配合,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化解矛盾,并适时做好后续文章。这样,批评者的实际行动才会感化被批评者,使被批评者感受到新闻单位的诚意,双方就有可能消除“戒备心理”,坐到同一条板凳上,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可能性与合理性的共振点上做文章

应当看到,在我们这个社会,积极的、光明的总是占主导地位,这是我们开展批评报道时要必须把握的基本尺度。假如离开了这个尺度,不顾及社会效果,仅凭个人感情的一时冲动,以渲染和抨击落后现象为快事,这样为批评而批评,只能造成矛盾激化,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批评报道,应该是一种理智的科学行动,最起码也是一种辩证的人心向善的行动。要从企业和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批评的出发点放在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只图一时痛快的渲泄上,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批评报道具有严肃的政治性,它的选题标准首先应当是社会效果。因此,在选择批评对象和事件时,不光要考虑到问题的合理性,还应当十分注意预测化解矛盾,解决矛盾的“可能性”的系数到底有多大。对于那些可能引发消极作用的题材,则应坚决舍弃;对于一些虽属合理的要求,但解决问题时机尚未成熟的题材,则应谨慎从事,予以“冷处理”,而对于那种职工群众普遍关心,又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一旦看准了,就应当及时批评报道,而且要一抓到底,促成问题的及时解决。这样批评报道有了满意的结果,就能给人们以信心和希望,消极因素就会转化为积极因素。

企业报采用不同形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批评报道,针砭时弊,扶正祛邪;旗帜鲜明地揭露问题,释疑解惑;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职工对企业民主管理的信心,提高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而且有利于企业党委的领导机关发扬民主作风,利于密切党政关系、干群关系和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报开展批评报道,把一桩桩、一件件职工急需解决或了解的问题公布于众,就会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有些老大难问题通过报道呼吁很快便得到解决。由于批评性报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直接干预生活和工作,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从而提高报纸的影响力。

上一篇:与书为友,不离不弃 下一篇:三级物业服务企业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