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更加绚丽多彩

时间:2022-10-26 09:40:45

让数学课堂更加绚丽多彩

数学,这个在普通人心目中枯燥而又理性的学科,在数学家眼里却是诗、是歌、是画,数学里充满了公式美、逻辑美、秩序美.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把这诗一般的美妙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想法和做法总结出来,以就教于大方.

一、运用美妙语言,促进有效学习

数学教学语言,是数学教师阐述数学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聆听的习惯.初中学生一般很难听懂抽象的、又长又复杂的句子,教师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语言是那么僵硬、难懂,缺乏亲和力,学生听着这种声音很容易“犯困”!可见,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教学内容勾画成鲜明的表象时,学生才容易形成正确的概念,顺利地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数学教学语言应口语化,而且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来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效果更是不同凡响.第三,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否直接影响到解决相关系列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规范.教师用简洁明快、严谨深刻、有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学生才听得有滋有味,才能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第四,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赞赏性的语言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他们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温暖、情谊和教诲,教师的用语根据目的的不同,或严肃、或温和、或激昂,无论什么样的语态,都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

二、联系多彩生活,促进有效学习

数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而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因此,在新课标引领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1.导入新课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由学生熟悉的蜂窝、广场彩色地砖等引出问题.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过程生活化

学生怕上数学课,一般是觉得数学枯燥繁难.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通过课件演示增补了“利率问题”“打折问题”,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3.知识应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题目,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三、营造诗情画意的学习氛围,促进有效学习

数学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如果在教学时,把数学知识同我们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而且也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诗情画意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数学现象可以用中国的一些古诗词来表述,如在七年级上册《从三个方向看》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初步体会到“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一事实,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中,我在让学生初步形成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学生说:“其实这一现象早在千年前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就已经描述过了,你们信吗?”在学生惊愕之时,我打开课件,屏幕上出现了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彩照.学生欣赏美景,我则随着画面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诵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数学现象与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学生完全沉浸其中,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艺术熏陶.他们深深感到,这些数学现象也有了浓浓的诗韵,深深的画意.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通过数学知识体会到诗的意境,又通过诗词感受到数学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定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数学的简单与伟大之美,统一与和谐之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之美,以及彩色粉笔的色彩美、多媒体课件的运动美等来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展现科学之美,促进有效学习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赏心悦目的,使追求和探索数学中的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数学的科学美,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直观性

数学美不是抽象得难以捉摸的东西,其中的数学图形、符号、公式、结构关系等美学形体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同时,数学之美重在过程之美.比如,“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智力拼图游戏,用它以各种不同的巧妙方法可以拼成千变万化的形象图案.玩七巧板的过程,既是益智活动过程,又是数学对象的审美过程和美的创造过程,是学生获得数学美感的过程.

2.简洁性

数学中的简洁美无处不在,从自然数到哥德巴赫猜想,只要有数学的地方,你总会发现数学的简洁美.数字和符号的使用可以替代语言文字,同时又浓缩了语言文字的全部含义.这给研究问题带来了方便,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例如,加与减、乘与除、正弦与余弦、指数与对数等.总之,数学的抽象符号中有美的形象,数学的逻辑推理中更有简洁美的神韵.

3.统一性

数学美的统一性与和谐性,是指数学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一致.从数学发展的规律来看,数学的发展将日益证明数学的统一性.如一切空间图形都可以简化抽象为点、线、面、体,这充分显示出数学统一与和谐的美.

五、传输数学文化,促进有效学习

数学文化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一直是近年来数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应更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等一些现实问题的困扰,很多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播与解题技能的训练,忽略数学在思想、精神和人文方面的内容,甚至连数学史、数学家、数学观点、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这些数学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都很少涉及.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用新的数学观,特别是用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观来看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有效教学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可以利用数学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将数学发展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有效学习数学.我们相信,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不应该只是充斥着定理、公式、习题……而应像语文、历史、音乐、美术那样,通过“数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和谐、欣赏数学的美,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这样定能促进有效学习.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析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结尾方式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