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粤琼区域合作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时间:2022-10-26 06:19:18

加强粤琼区域合作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合作成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合作各方通过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的跨区域流动,在资源重新优化配置中实现了福利的增加。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和比较海南省与广东深圳两大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指出在发展方向、外向型经济的定位、产业结构导向等方面两者具有较大不同,提出加强海南省与广东省两地区域合作,以创新科技、大力实施两地人才战略为核心,以突出两地互补型特色产业群为特点,以完善两地合作机制为手段,以融合发展为目标,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粤琼区域经济竞争力。

【关键词】区域合作;经济竞争力;产业升级;融合发展

自1988年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的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对比起广东省来说,海南省仍处是一个“欠发达地区”。 虽然海南省具有自然禀赋的独特资源优势,其在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休闲旅游业和以油气资源开发为主的海洋产业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但总体来说,在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很发达的大环境下,海南省的经济总量与广东省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广东省有承外启内的区位优势,是我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区之一,是港澳经济投资的首选地,同时也是促进资金、技术、信息、商品、人才等要素合理配置的战略支点;海南省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且有琼州海峡阻隔,使得与大陆的经贸交往比较困难。以高速经济增长为依托,广东经济尤其是广东工业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进出口总额年均占全国约1/4,从1985年至2008年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年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约1/7;累计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约1/4;GDP从1989年至2011年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5696.46亿元,连续20年保持全国经济总量第一位置,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后又超越香港和台湾。广东省已经形成了几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地位。而工业作为第二产业一直是海南省经济的软肋,2011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515.29亿元,海南省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9.84亿元,虽然已有较快增长,但明显落后于广东省。广东省劳动人口多,且素质较高,高校数、高校在校生数、中专学校、职业中学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总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为广东省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人力资源;海南省劳动力人口较少、科学文化水平较少,还很难为海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以上表明,海南省经济竞争力与广东省相比,在交通、工业化程度、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现就具有代表意义的深圳特区与海南特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深入分析粤琼的经济竞争力。

1989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当年全省GDP总量仅为91.32亿元,人均GDP只有1420元,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2、1993两年,海南经济增长速度达到40.2%和20.9%,人均GDP第一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到了2004年,海南省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67元,全省GDP总量为819.66亿元,截止到2010年,海南省人均GDP达到23644元,全省GDP总量达到2052.12亿元,约是建省初期的22.5倍,经济发展获得较快增长。

位居琼州海峡彼端的深圳,创办特区前只是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197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1.96亿元,而到了1999年,这项指标已升至1436亿元,增加了755倍,在国内大中城市居第6位。2010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为951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在国内大中城市排名也上升到第4位。深圳短短30年的发展历史,保持了年均31.25%的经济增长幅度,其“深圳速度”不仅创造了亚洲经济发展之最,即使在当今世界大中城市中,深圳的发展速度也堪称世界之最。

统计资料表明,30年间,深圳的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1.8%,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45.4%。1999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6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84.79亿元,分别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位和第3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04亿美元,其中出口282亿美元,连续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2005年,深圳成为内地第一个没有农村建制的大城市;2007年,深圳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外贸出口总额连续十五年居全国首位;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首位。

海南与深圳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可以明显看出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深圳还有着较大差距,比较二者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可以发现,二者在发展方向、定位、产业结构导向等方面有较大的的不同,也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这种差距的产生。

首先,工业在前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同。

建省之初,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下,海南的政策把握度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工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无工不富的观念,没有优先发展工业,而是积极发展以房地产为代表的短期消费型产业。随着“房地产泡沫”的发生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其他产业也受到强烈的冲击,难以为继。外资对海南的投资兴趣大大降低,海南经济由此而陷入低迷。

深圳在类似条件下,选择优先发展工业,抓住香港、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充分利用本身的低地价、低工资、低成本的优势,同时挖掘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三来一补”经济,形成了香港接单,深圳生产的“前店后厂”的模式,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仅在1979年,深圳就鉴定133 个“三来一补”协议项目,协议投资1193万美元,实际投资989万美元。这为深圳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对外向型经济的定位不同。

海南对外向型经济的定位较低,阻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1989到2001十二年间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率仅约为2%;及至2009年底,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7.28亿美元,全部系外商直接投资。最近几年,海南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利用外资的规模有所扩大。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直接注入合资企业的投资达1.99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的27.3%,比去年同期增长40.3%;2010年海南进出口总值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1.2%。其中出口23.9亿美元,增长25.8%,进口84.1亿美元,增长20%。但是,外资企业的数量仍旧太少,资金额度有限,外向型经济的模式仍然没有形成。可见海南对外资的利用力度还不够,对外贸易发展尚显缓慢,阻碍了海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海南相比,深圳的外向型经济则取得了较大成就。建经济特区之初,深圳就确立了走外向型经济之路的方针。通过初创时期的“三来一补”经济,大力发展“三资”企业,积极探索建立保税区等措施,深圳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在利用外资方面,截至1999年底,深圳市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为23608项,协议利用外资为29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为200.4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为13743家,外商投资金融机构55家。外商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重为0.2∶63.7∶36.5,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这些成果又为深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再次,产业结构导向不同。

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低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高是海南独特的产业结构,即“二轻一三重”。而在过去的30年里,这种产业结构虽然有一些变化,但总的结构变化不大。热带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高速发展,成为海南经济的两大支柱,依托资源的特色工业开始起飞,但工业至今腿短是这种特色的显著体现。而这种状况的形成基于海南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双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按世界旅游理事会1992年统计,旅游收入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乘数为2.5。根据海南省旅游局规划预测2020年旅游收入为37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额以2.5的乘数约为932.5亿元,这将占到GDP 的4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区域产业结构的演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反过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产业结构转化的国际潮流是产业高级化,其基本内容是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深圳特区成立以来,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的快速变化,也是按此趋向发展。

深圳三大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21:42调整到2000年的1.2:50.5:48.3,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深圳市第一产业的发展态势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增长趋势变化大,发展速度不稳定。这主要与深圳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深圳的第二产业的发展迅猛,为深圳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全市的经济状况。第三产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多年来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稳定于45%-50%之间。深圳在发展上,以发展工业为主,第一,三产业紧密围绕其发展,并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服务;而外商投资的主要方面也在工业上,使得资本得以充分利用,再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它的发展环境,发展方式,可以带动深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虽然粤琼两地在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在发展方向、外向型经济的定位、产业结构导向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导致两地的经济竞争力差异。但两地一致认为发展工业走工业化道路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发展工业离不开区域间的协作,粤琼两地已具备了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

1.粤琼经贸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商缘相生性。广东是海南开发的重要群体力量之一,也是海南生活生产物质的主要输送地之一。广州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商埠,因此也成为大陆与海南商贸交流的主要通道。在历史长河的绝大部分时间内,粤琼经贸交流都极为频繁,蕴育了共同的商业文化。目前粤琼经贸交流仍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2.广东具有邻近海南的区位优势和毗邻港澳的通道条件。珠三角主要机场到海南的直航时间为1 小时左右,汕头、汕尾、潮州、揭阳、梅州五市被划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对接海南的经济前哨,而琼州海峡工程的开启则更加凸显出广东在与海南经贸交往中的独特区位优势。同时,粤琼产业对接借道港澳也是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毗邻港澳使广东在对接海南上具有他地无可比拟的通道优势。

3.粤琼产业互补性和海南产业具有一定的配套能力是合作的基础。海南制造业通过依靠广东开拓大陆市场,本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广东利用产业的先进性来推动海南产业的演绎升级。随着30 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海南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有利于广东转移产业和企业尽快融入海南产业体系,缩短投产时间,尽快产生带动效应。

4.广东具有鼓励创新、敢于突破的“特区”勇气和制度环境。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南风窗”,《珠三角改革规划纲要》更是赋予了广东先行先试的权利,使得广东具有国内其他地区难于比拟的制度环境优势。粤琼产业合作可以利用两地宽松的制度环境和广东“敢为天下先”的“特区”勇气,在《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有序推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实行粤琼联动,融合发展对于加强粤琼区域合作,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十分有必要。实行双方联动,有利于加快两地产业发展步伐,提升两地经济竞争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两地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

资金是促进两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发展和创新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一是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整合垄断性资源,打破行业限制,提高两地投资效率和市场化程度;完善资本市场的服务体系,为各投资主体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健全产权交易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产权交易规则,全面规范、优化两地投资环境。二是要进一步培育两地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积极发展两地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鼓励各金融企业在两地间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实行多元化股权制度;扩大贷款担保业务,简化信贷审批程序;加强两地经济合作与交流,提升招商引资实效。三是要加大两地开放力度,放宽领域进入的条件。改善政府监管的条件,为两地企业的投资提供更多渠道和保障;重点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的限制,实行导向引资。四是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注意利用外资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促进粤琼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2.大力实施两地人才战略

人才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源头,也是粤琼经济建设中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因此,一要积极创新人才机制。创新人才评估标准,改变唯学历、唯经历是从的陈腐观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双向流动的便捷通道,创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二是要大力引进区外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以支柱产业人才的引进为重点;建造适量的不同行业的人才聚居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激发高层次人才的集体创新意识;以入股的方式留住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创新能力。三是要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拓宽教育融资渠道,积极鼓励企业、团体、私人等非国有主体投资办学;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紧缺人才的培养;加大两地优秀人才间的交流,并定期选派一批优秀人才出国深造。四是要开拓人才服务新领域。积极拓展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拓宽信息咨询的管理领域,利用便捷的网络技术对各行业人才的信用、工作记录等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并存入人才信息库;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开展各种有偿人才信息服务,并进行市场化运作。五是要实行人才储备政策,建立人才预警、应急机制。

3.着力培育两地融合互补的特色产业群

大力发展粤琼融合互补的特色产业群,是增强两地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积极发挥优势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两地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一是要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建立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将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服务配套和产业链进行对接,形成一体化网络格局,以便节约成本,加快两地经济发展。二是要突出特色,形成具有集群优势和品牌效应的互补产业道路,增强其竞争优势。立足于两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加快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将相关行业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利益联动。

4.走多元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取决于单一产业的高速发展,而是需要各产业协调发展 。为使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两地必须要培育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道路。要实行有重点、有次序的发展方式。 在着力发展两地融合互补型特色产业的同时,要注重其相关配套产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产业的规划发展,如港口物流业、水产品深加工业、生物技术、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等,要实现各功能区域的融合发展。实行各港口,工业区,城区的联动,大力发展港口业务,建立石油储备、加工、中转基地,带动城市相关工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协调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两地经济运行效率。

5.完善粤琼产业合作机制

为了充分挖掘粤琼产业的互补性,使双方能够持续、深入地展开互合作活动,取得互惠双赢的目标,需要不断完善一套有效的合作机制,使整个合作系统能够更好地运行。首先要完善资源整合机制。发挥粤商在琼投资成功创业的效应,探索创新以粤引琼、以琼补粤、以粤引港、以粤引侨、以粤引外的内外联动机制;积极疏通合作交流渠道,加强合作交流的平台建设,办好重大展会,推进两地双向互动;制订吸引、培养和保护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特殊政策,形成两地人才良性循环体系的人才交流机制。其次,完善约束与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各项政策法规,整治各种违规现象,同时简化对粤商的办事环节,加快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各种保障措施创造良好的互补环境。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建设,保障包括粤资企业在内的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成果,把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更具操作性的层次。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编号:Hjkj2011-66)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李峰(1970—),男,博士后,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谢晨岚(1990—), 女,现就读于海口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上一篇:民族地区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及协... 下一篇:试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