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心灵的沟通

时间:2022-10-26 06:18:53

师生心灵的沟通

如果学生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因你的存在而痛苦,拘束,那么,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

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班主任兼语文、健康教育、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应力求整合各门学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做好师生心灵的沟通。

一、老师应具备一颗“童心”

在浏览一位老师的博客时,有一段话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对我说:“一个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颗童心,才算是一个好教师。”咀嚼老人的话,越发品出其中的甘味来。其一,自己就是孩子。教师如果摘掉成人的有色眼镜,拂去心灵的尘埃,那么以童心感受到的世界是至善至美的,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其二,学生就是自己。教师要体验学生的喜与忧,关爱学生,痛其所痛,喜其所喜,感受学生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其三,自己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时刻都在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世上没有比这一职责更重大的了,所以教师的“修身”更不能忘。退休老教师把她一辈子的教育心得浓缩成了这样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孩子吧!这样,你就会拥有无限的快乐,那快乐来自童真世界;你就会拥有无尽的财富,那财富不含铜臭气,来自发掘生命成长过程的宝藏;你就会拥有圣洁,那圣洁使你年轻,使你聪慧,使你高尚。”

一个小学生,从一年级入学,甚至从更早一些的幼儿园开始,家长便为其准备了许多提高自身素质的“课程”,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或许想弥补他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就此泯灭了孩子的童心,取而代之是让孩子感受到的压抑与负担。

这些家长只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哪里会知道,一个刚入学的孩子,一颗保存完好的“童心”:“他们读书的时候,思考的不是学位,不是谋生,不是名利……而是能够洞悉哪些宇宙的奥秘,能够把人类的智慧发展到何样的极致。他们代表了人性的高度,象巨峰一样托起了人类的文化星空,他们的思想活动是人类世界最为雄奇壮观的风景。”爱迪生的妈妈也许非常明白这其中的奥妙,爱迪生才会取得伟大的成就。

作为老师,有责任保护孩子们的“童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尊重,就可以让学生充满热情,把自己全身的劲都使出来。即使是最差的、最调皮的学生,也会被你的真诚和尊重所打动、折服的。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

在我任教的班中有一个被其他老师称为“有点怪”的小女孩,她学习很棒,是班级的学习班长。从2005年9月我接班后也逐渐发现这个孩子的“怪癖”:上课发言积极但下课从来不爱出教室玩,很少与同学交流,有时同学叫她,也不爱搭理。总愿意趴在桌子上画些什么。课间,教室里又剩下她独自埋头在桌子上不知干什么,悄悄的走过去,展现在眼前的竟然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卡通形象素描,铅笔仍然在不断修改,入迷的不曾察觉我的出现。我默默地注视着她完成自己的作品,随着她喜不自禁的表情,不觉也笑起来。我深刻体会到此时她对自己的作品的满意,也不禁有感而发:“真漂亮!”“真的吗?”眼睛发出惊讶的亮光,只是一刹那,随后黯淡下来,

小声说:“我妈妈说我画得不好,没有新意。”“怎么会不好呢?老师小的时候也喜欢卡通形象,但当时的形象都没有你画得好看。我很喜欢,你可不可以送给我?”“好啊!老师我再重新画一张吧,这是我用废纸画的。”“行谢谢,不过老师不急,现在你到室外充分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下节课还要上新课呢!”她很爽快地答应了,跑出去做操了。后来经过交流,才知道,她妈妈给她报了许多业余课程,但唯独不重视画画。这对极其热爱画画的她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班级的事情,她都一概提不起劲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她的想法。经过多次与其交流,与她妈妈交流,她的性格开朗了许多,甚至主动发现班级问题召开班委会,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在这种民主、尊重的学习环境中,全班同学的意识得到改变,学习成绩、纪律、卫生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二、让“对手”成为“助手”

《教育思想的革命》一书中提到:在中国,班主任总担心一些学生的组织能力不强,其实,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谁一生下来就是班长的料呢?这学期在选定班级的班干部人选时,我进行反复的思考:维持以前的班干部人选,也会维持以前的状况。“捣乱分子”也许会继续维持存在,成为必然的“对立”分子。与其让他们成为老师和班干部们强大的“对手”,不如,击破他们的“联盟”,转化成班干部的后备力量,成为我的好“助手”。

我把目光放在一个被“捣乱分子”称为“老大”的男孩身上,其他的男孩都对其有种盲目崇拜,而女孩对其感觉是害怕,从不敢指出他的不是。五年级时,曾经因自己的无意致使同学入医院治疗。六年级上学期时因去网吧被同学告发,都被其家长狠狠的教训了一顿。我不禁对他充满同情,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善良的,他的“狠”也许是受到家长的耳濡目染吧,这也许是他从家长身上学到的与人相处的唯一方式,想到此不仅更加可怜这个被一直粗暴对待的孩子。所以每天都找他与其沟通,短则一分钟,长则十分钟,每次谈天都是用宽容、鼓励的态度,用微笑来面对他。希望用笑容唤起他内心深处潜藏的善良,化解他内心的戾气。逐渐找机会让其表现,他的思维灵活,所以让他参加科技小组,在七巧板和建筑模型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激励他参加3s数学竞赛、英语竞赛。慢慢的他重新在学习成绩中得到乐趣,获得满足感。将精力从贪玩转移到学习乐趣当中。其他同学不禁对他竖起大拇指,所以当我宣布这学期让纪律方面进步最大的他担任纪律班长时,他不敢相信的看着我,我笑着询问:“你能带动全班同学遵守纪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吧!”他站起来,朝我坚毅的点了点头。开学已经四个周了,虽然他经常跟我报告,某某同学说了也不听,还是需要我对他的支持,但我的班主任工作已经变得非常轻松。因为我将工作中最大的“对手”,变成了我最好的“助手”,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除此之外,我还选定劳动积极、健壮有力的调皮孩子担任卫生班长。大方的将信任给予他们,宽容的对待他们。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的成果,也为班主任工作很好得减了负。这也许就是刚参加工作是老教师所教的“巧干”吧。

三、用“朋友”的角色代替“老师”的角色

陶行知的“爱心”具体体现在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单项的成分较多。而改换一个词,视老师为朋友,朋友意味着平等,师生之间亲近多了,平等多了。理解也就成为双向的,责任也就成为双向的。老师首先应是孩子的朋友,才可作为孩子的老师。教师最得意的时候是学生不把老师当老师的时候。这就是教师的一种境界。

平时非常注意学生的书写质量的训练,并适时给予评价,或表扬或鼓励。学生对为何要端正书写非常明白,也认同这种奖励机制。记得上周,几个男孩的书写又出现“狂草”之状,想给他们点刺激,数了一下作业次数,便与他们商量:“如果你们的作业本上盖了8个以上的五星,今天需要默写的作业,只要你熟练的背过就可以免了。你们同意吗?”“同意!”看到他们迅速翻开作业数星星的样子,我心底暗笑。凡是免作业的同学都是有能力的,学习有很强自觉性的,决不会有损失。这一激励措施纯粹想激发那些“狂草”之士的斗志,但没想到传来“有心”人的讨价还价之声:“老师,5个行吗?”我当时真想说“得寸进尺”这几个字,可转念一想,学生的这种讨价还价不正是一种平等的体现吗?把我当朋友才敢这样说。这种境界不正是我所期待的吗?还不等我说话,其他同学早就一起说:“不行!”这也是我所期望的,我不禁笑起来装作很无奈的说:“众望所归,我也没办法,下一轮你还有机会。只要你能保证书写质量和正确率,你就能实现这个愿望。”第二天批作业,那几个同学的作业果然有很大进步。就算不是最好,我也奖励给他一颗星。当他们看到作业本上那鲜红的星时,不约而同的喊起了表示胜利的“Y”.

在学生作业的字里行间,跳动着学生热切的目光,闪现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折射着学生的情绪体验,学生做了作业,不管优劣,都要有一个交代,真诚地写上点评,写上你的赞赏,写上你的感受,写上你的鼓励,写上你的教诲,写上你的批判……话不在多,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你时刻在关注着他。

其实,得到肯定是学生在思维和行为表现后重要的心理需要。学生就连简单的抄写,也都会有着努力的成分,稍稍需要动脑筋的作业,学生也会认真的,我们做老师的在批改作业时为什么就没有考虑这一点呢?为什么一定要找出失误进行批判,从而显得自己很有权威呢?

四、老师不是“超人”,是“凡人”

许多老师在学生面前妄自尊大,似乎要显示自己尊严威风、超凡脱俗、

十全十美。结果,弄巧成拙,学生敬而远之。就普通人而言,人们更亲近那种既有超凡才能又偶尔犯点错误的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错误效应”。

而我们决不能称自己有超凡的才能,而要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老师也有上课说错话的时候,情绪激动的时候,也有读了某篇作品和学生一起感动得流泪的时候,这一切学生都是理解的,不用在学生面前刻意隐藏,真情流露才会真正与学生走到一起,甚至会拿起纸巾为你擦眼泪。

班里有个女孩经常惹父母生气,原因在于她不能容忍父母对年幼弟弟的偏爱,当了9年的独身子女,自私的想让父母将全部的爱都放在自己身上。我已多次和她交流,但她毕竟是个孩子,一天下午,开家长会,她的父母一个也没来。会前我告诉她,家长会上要表扬她的,当她回到家看到父母没去学校开家长会,委屈感胜过一切,和家长理论,但由于语言过激,她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第二天早晨,我竟然发现她满身都是瘀青,怜爱的抚摸着她的伤痕,泪水已止不住流下来,有些女孩也陪着呜咽起来。听着她怨恨的哭诉,竟是那样的恨自己的父母,看到此情此景,马上将其家长请到学校,很难想象耽搁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分头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之后,又让他们说出真心话,家长给学生道歉,同时又让家长得到学生的谅解。经过此事,感觉与学生的距离又拉近了,也对其他同学进行了一次心理教育。凡事要宽容,笑对人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医学上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和痛苦,都因为师生不“通”。我认为,教育成功的前提在于师生心灵的沟通。

上一篇:现在的孩子缺什么? 下一篇:“标语”“口号”运用的积极暗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