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新探

时间:2022-10-26 05:07:16

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新探

摘要:金融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给传统会计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使我国原有的会计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衍生工具引发的要素定义问题难于界定,有关确认的理论存在缺陷,不能准确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有关会计信息。新会计准则为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打下基础。本文从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和种类入手,结合会计确认的基本理论和新会计准则及国际有关规定,对会计确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会计确认 新会计准则

一、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涵义金融衍生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是在货币、票据、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新会计准则CAS22中定义的金融衍生工具,指同时具备以下三项基本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对非金融变量而言,应当不是合同的一方所特有的变量;不要求初始投资,或与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的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国际上进行了探讨FASB和IASB所作的定义影响最大。FASB在1998年的《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SFASl33)中指出金融衍生工具可以界定为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有一个或多个标的,且有一个或多个名义金额或支付条款,这些因素决定了结算金额,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是否需要进行结算;无需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具有类似效应的其它类型的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相对要少;要求或允许净额结算,或能容易借助合约之外的方式进行净额结算,或以交割资产的方式使得资产接受方的结算后果类似于净额结算。IASB2003年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中将衍生工具定义为: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获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它变量(有时被称为“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要求初始净投资小于预计对市场因素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它类型合约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在未来某日结算。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首先,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以合约为基础,具有契约的性质。在签订合约之日起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却要在将来某一时刻交易才能履行或完成。体现了参与其交易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即买卖双方对交易所设计的标准化的金融衍生工具意思表示一致。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在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一旦交易后,它就会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债权债务关系。其次,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杆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这是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初衷,也是其存在的基本意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和高度的金融风是同时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大都是一种保证金交易,只要操作得当,价格变化预测无误,便可以较少的投资成本带来高于保证金的巨额收益,如此的投资报酬吸引着投资者。第三,金融衍生工具运作的收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一旦预测有误便可能出现巨额亏损,投资者将受到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衍生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这些影响主要来自于标的物价值的变动,即约定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并随着未来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或相应的指数变动而变动。第四,金融衍生工具的构造具有灵活性和较高的流动性。“证券化”的兴起,通过债券工具使原有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大为增强;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既可以通过对原生性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组合,又可以将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再组合,还可以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的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重新予以设计。最后,具有虚拟性。虚拟性是指金融衍生工具所具有的独立于实物运动之外、却能给金融衍生工具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特性。金融衍生工具只是代表着权利与义务的一纸契约,脱离了实物交易过程,独立于实物交易之外。如期货市场进行期货交易,有绝大部分并没有进行实物交割,而是通过对已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反向交易,进行差价结算。正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这些独特性,传统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已无法准确和真实地反映其风险与收益,从而无法行使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冲击了传统财务会计理论。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对传统会计确认的影响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确认是财务会计日常记录及编制财务报表的把关标准,在何时确认符合何种条件下才能确认是研究确认的重要任务。金融衍生工具在不同阶段有其会计确认。主要包括:一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初始确认。尽管在签订和约时和约所约定的风险和报酬并未实现,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契约性,使其在签订时就已经拥有了对未来风险和报酬的控制权,因此符合扩展后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达到会计确认的要求,在和约签订时即可进行相应的会计确认程序。考虑到金融衍生工具巨大交易额的确认会不合理地扩大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规模,在账务处理时,就只以实际交付金额计价,即以取得该项资产所付出或产生该项负债所得到补偿的实际价值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人账金额。二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再确认。金融衍生工具从签约到最终履约其价值并非恒定不变,而呈现了较高的价值波动性,为了及时反映市场参与者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真实价值,传递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动态信息,在每一会计报表结算日,有必要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再确认。三是金融衍生工具的终止确认。当合同约定的未来交易发生时,企业也即丧失了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和报酬的控制权,就要进行金融衍生工具的终止确认。由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和报酬的可分割性,其交易也可呈现两种状态:已确认的金融衍生工具资产或负债已注销或全部转移;金融衍生工具资产或负债已转移,但转移方保留了与之相关的部分风险和报酬。第一种情况符合传统的终止确认标准,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为了防止风险和报酬的分割带来的任意性,建议与第一种情况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在转移发生时,即对原金融衍生工具全额进行终止确认;而转移方所保留的与原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部分风险和报酬,可作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资产或负债重新加以确认和计量。在账务处理方面,在金融衍生工具终止确认时,要将交易目的浮动盈亏全额计入资产及损益科目,即假设是公允价值上升的金融资产,则借“金融衍生工具”,贷“金融衍生工具损益”,公允价值下降作相反分录;最后将“金融衍生工具”科目余额全部转入“期货准备金”,完成整个交易过程。

(二)金融衍生工具对传统会计确认的影响 首先会计要素内涵与金融衍生工具的资产、负债的确认不相容。按照传统会计理论的要素确认,确认一个符合要素定义的项目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拟被确认的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二是被确认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资产被定义为因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负债被定义为因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形成的企业现有的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其共同点均立足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有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或流出。金融衍生工具则不能完全符合上述定义,因为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在于未来期间合同履行情况。金融衍生工具“以小搏大”的杠杆作用,使其所能导致的未来经济利益或经济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在时间和金额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表面的资金流动与潜在的资金盈亏可能大相径庭。其次,对传统会计确认标准的冲击。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都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并要求所确认的收入必须是已实现的。无论是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原则都有共同特点,即以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风险转移协定,以将来可能发生的或有事项为基础,所签的合约与交易也是跨期进行的,即在合约签订后的未来时期内发生交易。如签订远期合同后,预示着将来某一时日必须履约交割,按事先约定的条件以某种金融资产交换另一特定的金融资产;参与期货和期权交易后,不仅预示着保证金户头上账户资金随着市价波动而不停变动,还预示着将来会发生对冲、履约、交割或放弃履约等行为。同样,互换合同也预示着一定量货币或利息在互换期间的一系列收付变动。会计一旦对金融衍生工具予以确认,随之而来的就是会计计量问题。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中,都涉及到了如何合理地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量化反映的问题。

三、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确认探索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我国的金融实务界开始逐步运用和推广衍生金融工具,促使了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的进行,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有待继续。回顾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史有: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要侧重于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以及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基础,及会计界初步走上了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问题研究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末到2l世纪初,相关的系统论著相继面世,系统地探讨和深化了基础理论和实务体系,并对具体核算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开始借鉴国际上较多使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因为在法制环境、整体会计人素质和在会计体系等方面都没有可以很好实行的条件。有学者(耿建新、徐经长,2002)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细分为股票、利率、外汇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结合最新实践进展,分别各自特点论述,形成一个相关研究的独特体系。还有学者,(李荣林,2003)按财务会计的各处理环节(定义、分类、范围和确认、计量、报告)结合套期保值会计,形成较为严谨的金融衍生工具的财务会计系统。2006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体系框架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形成和研究起到积极作用,为具体会计准则中的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的金融衍生会计准则制定找到依据,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揭示也具有了自身的定位,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的发展。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模式选择对于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各国市场的发展程度、发展趋势以及会计信息的可操纵程度等,我国可选的会计准则模式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外确认模式。金融衍生工具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但不在基本报表内予以确认,通过附表或附注予以披露;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一致地采用初始交易时交易对价的公允价值,其公允价值及其变动通过金融资产和负债附表或附注予以披露;套期保值的相关信息在附注中予以充分披露但不进入会计报表;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对衍生交易的相关政策,以及各项衍生金融交易的交易目的、面值、期限、风险、套期保值等信息,并披露衍生交易对企业整体影响的相关信息。另一类是表内确认模式。金融衍生工具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为金融资和金融负债,并在会计报表内予以确认;初始计量采用交易对价的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则一致地用公允价值计量;非套期保值目的持有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一般在当期直接计入净收益;套期目的持有衍生金融具,在符合套期会计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套期项目有效期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待被套期项目相关损益实现时以确认,无效部分视同非套期保值目的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处理;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对衍生交易的相关政策,以及各项衍生金融交易的交易目的、面值、期限、风险、套期保值等信息,并披露衍生交易对企业整体影响的相关信息。如果相关市场发展完善,容易从市场上获得较为可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不容易纵,那么就可以采用模式一;如果市场发展尚不够完善,会计信息又在一定程度上容易纵,那么就必须选择模式二。

(三)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的国际差异国际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要求列报、披露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另一类是要求确认、计量的衍生金融会计准则。前一类型准则的国家或地区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我国台湾地区、美国;后一类型准则的包括IASC、美国、日本。在第一类型的会计准则中,英国侧重要求披露金融工具的风险及其对组织业绩和财务的影响,并将投资者划分为不同类型进而提出不同的量化披露要求加拿大的相关会计准则与1AS32极其类似,主要要求如何按照实质而不是按照形式将一些金融工具划分为负债或权益,以及如何披露与金融工具相关的公允价值、风险及损益等信息;澳大利亚的思路与IAS32也基本一致,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对各种金融工具按实质进行分类,以及进行相关的披露。有些国家不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与计量,仅要求表外列报披露;而有些国家既要求表内确认计量,又要求表外列报披露。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很许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有关市场发育程度不同。一国证券市场、金融市场和衍生金融市场等有关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了该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的发展程度。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进程应随着有关市场的逐步建立健全而逐渐发展。金融监管的发展程度制约着有关会计监管的发展程度,进而制约着有关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相关市场的发育程度。文化、法律的因素对一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有着根本影响。

(四)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确认探索一是传统会计理论的核心观念为权责发生制,同时要求被确认的项目要具有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确认标准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则不予确认将金融衍生工具排除在会计确认项目之外,而金融衍生工具由于不是过去事项的结果,其发生都预示着将来一系列的财务变动。从会计理论角度上看,驳斥以风险报酬分析法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标准,金融工具确认的关键是应以能够明确而具体地判断出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上已全部转移给了企业作为标准。金融衍生工具对权责发生制的纵深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权责发生从形式上扩展到实质上,即从风险和报酬的实现原则扩展到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性发生和控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以对某项金融资产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的控制权作为实质性风险和报酬的判断标准,这样也更符合会计中的可控制思想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二是新会计准则中衍生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一方面是金融衍生工具资产、负债表外处理到表内处理。在通常情况下,企业成为金融衍生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即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到资产负债表内处理,而不是像传统的那样在表外进行处理。对于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所规定的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涉及的金融衍生工具,则企业不能在成为金融衍生工具合同的一方时予以确认。另一方面是表内处理原因分析。首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通过表内确认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数量化,有相关的要素记录,更为规范化,不同于原来的表外文字披露。兼顾了相关性和可靠性,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其次,有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准则应用规范实践行为,对衍生金融工具这种金融高风险的金融业务而言,如果理论不走在实践的前面,靠尝试来摸索发展的道路,很可能会付出沉痛的代价。另外这也是依据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金融衍生工具曾经游离于财务报表体系之外,以致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过一系列风波,英国的巴林银行、日本的住友商社以及我国上交所的“327国债事件”和“中航油事件,”都是因操作衍生工具不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为了解决金融衍生工具的有关会计问题,FASB从1990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这些准则提出了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

上一篇: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理解程度调查及分析 下一篇:Z-score模型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的适用性分析